“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伟大实践

时间:2023-05-26 12:20:3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视察时,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实现这一美好蓝图,江苏围绕“五个迈上新台阶”作出周密部署。特别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紧扣新江苏定位,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总任务,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以“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现实要求、基本路径、重要抓手,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发展的大格局、大思路、大逻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略性、引领性。

以“两聚一高”践行“强富美高”发展要求

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落实见成效,一直是江苏工作的鲜明基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聚一高”战略构架,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体要求,以更加具体化、更具针对性的行动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模样。

“两聚一高”体现新江苏发展的时代使命。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以新江苏定位引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可见,“强富美高”新定位对“两聚一高”新实践具有引领作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新江苏的明确指向。高水平全面小康之“高”,是江苏应有的时代使命,体现了“强富美高”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这集中表现在“六个更”上:经济发展更高质量、城乡区域更加协调体现了“经济强”的要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体现了“百姓富”的要求,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体现了“环境美”的要求,文化发展更加繁荣、社会治理更加完善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要求。“六个更”的目标内涵与“强富美高”的发展要求高度契合,彰显出新江苏定位对“两聚一高”新实践的目标性关联,把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殷嘱托落到了实处。

“两聚一高”提供新江苏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省党代会报告明确,“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提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持续推进”。聚力创新,发挥创新的主引擎功能,是实现“经济强”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近40年来,江苏发展披荆斩棘、一路走来,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靠的就是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创新的锐气。当发展进入新的关口,面临爬坡过坎、转型出关的重大考验,迫切需要把“创新之火”燃得更旺,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发展方式的升级。因而,只有坚持把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釋放创新潜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才有强大动力支撑,江苏发展才能开拓新空间、进入新境界。

“两聚一高”凸显新江苏发展的民生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百姓富”是其重要内涵,并且具有本质性、根本性价值。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让全省人民更加富裕、日子过得更好。现在江苏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苏北地区特别是部分农村还比较穷,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为此,省党代会报告特别强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并提出“聚焦富民”的战略目标。把“聚焦富民”作为“两聚一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江苏未来发展的目标追求,更加突出了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与“强富美高”新江苏定位一脉相承、有机融合,是新江苏发展旨归的现实要求和有效表达。

以“聚力创新”增强“强富美高”发展动力

创新驱动是江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聚力创新就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以制度的创新来聚集一切创新资源,增强江苏驱动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中,让创新贯穿于全省一切工作,使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坚持全面创新,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更加主动地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发挥创新在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动全面创新,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大创新”的新理念新思维,把我们对创新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无疑将对江苏创新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实践中,认识到创新不能是科技创新的单兵突进,坚持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创新的密切配合,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内容、创新成果等方面协同整合,发挥大创新的大效应。为此,江苏提出要构建起有利于创新智慧充分迸发、创新力量充分涌流的创新生态系统,让江苏成为最具吸引力、最富成功机会的创新热土。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

突出科技创新,形成更多引领型发展。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前列,具有极为厚实的科技创新家底,这是江苏发展最宝贵的财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契合江苏资源要素特点。当前,全省上下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把创新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一方面,坚持把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物联网和云计算、纳米和石墨烯材料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抢占了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紧盯新产业新业态精准发力。瞄准国际科技创新最前沿,用好互联网时代“风口”,努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新金融等新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着眼路径创新,重构区域发展格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高铁、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江苏在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江苏主动顺应发展大势,创新发展思路,突破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把自身发展放到国家重大战略中来谋划,高起点谋划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发展区、沿海发展带、淮海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系统设计不同功能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按照省党代会的新定位,苏南地区着眼形成更多引领型发展,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苏中地区重融合、创特色,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長三角核心区;苏北地区深度挖掘和利用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趋势,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宁镇扬等板块一体化发展。

注重平台创新,集聚发展资源要素。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展会品牌。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分工协作,推进机制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全省各地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优势载体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发展资源要素。南京江北新区加快构建新的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的发展形态,不断推出新举措,努力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重要增长极。成功举办江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初步形成多种平台的叠加优势,有效促进了技术、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向江苏集聚。特别是江苏发展大会,吸引1200多名海内外江苏知名人士参加系列活动,在乡情聚心、合作聚力、人才聚智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服务“两聚一高”新实践的战略平台。

以“聚焦富民”彰显“强富美高”本质追求

聚焦富民,乃民心所盼,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本质追求。江苏坚持从检验全面小康建设成果、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高度,把聚焦富民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富民路子。富民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而且要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既注重扩大就业又大力支持创业。为引导全省上下切实转换视角,把关注的重心从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以惠民为出发点的发展质量上来,李强书记多次用“三个口袋”来形象表明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与财政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居民收入这个“口袋”放在第一位。为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富起来,出台《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坚持扩大就业与支持创业并重,坚持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并举,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在就业方面,坚持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联动推进,提供更多高端就业,大力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增加工资性收入,创造更多的“金饭碗”“银饭碗”,实现更加稳定更有质量的就业。在创业方面,通过扩大创业补贴范围、扩大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等政策措施,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各类社会群体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财富。同时,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先手棋”“当头炮”,努力让江苏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既守住生态底线又探索生态富民。江苏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也是必须坚守的富民“底线”。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作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为此,从2016年底开始,全省部署开展“263”专项行动,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环境隐患,提升生态保护水平、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环境执法监管水平。目的就是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解决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打好治气、治水、治土攻坚战,力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与此同时,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走出一条“既富又安且美”的富民之路。

既增加有形财富又供给隐形财富。江苏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注重把公共服务当成“隐形财富”,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实惠。公共服务保障好了,可以减少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也就提高了收入的含金量。一方面,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作为重要抓手。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明确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努力实现布局优化普惠可及。另一方面,着力解决好看病、上学、养老等民生热点问题。突出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下沉,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和健康服务。

既实施精准扶贫又着力防止返贫。省党代会报告强调:“切实帮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江苏把脱贫的标准定在人均年收入6000元,按这个标准全省还有近200万人没脱贫。帮助这些贫困群众脱贫,拉长富民的“短板”,是“聚焦富民”的一场硬仗、一场攻坚战。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好扶贫对象台账,把家底盘清、把举措用准,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就近转移就业。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实行重点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为防止“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现象发生,江苏对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救助扶贫,把扶智作为“挖穷根”的根本之策,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让那些习惯于等钱要物、躺着不干的人站起来、干起来。

深入推进“两聚一高”开辟发展新境界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中,江苏全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两聚一高”伟大实践,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动力加速转换、发展路径先行探索,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一是在“高”上深化,咬定目标不动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高”,亮点在“高”,难点也在“高”。要聚焦全面小康的基本领域,紧扣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更加幸福的人民生活、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加繁荣的文化发展、更加协调的城乡区域和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把“两聚一高”的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过硬的全面小康成果。要着眼“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全局,结合江苏发展实际,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全面性、協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挖掘“高”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晰“高”的实现路径,推动“两聚一高”新实践不断走向深化。

二是在“聚”上深化,汇聚发展向心力。“聚”是一种方式方法,更是一种责任担当。省委书记李强反复强调,“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是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我们的力量、资源、政策等是有限的,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全省上下必须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在“创新”“富民”两大领域下大功夫、求大突破、见大成效。各地各部门要放眼大局、因地制宜,选择有优势、有前景、有能力的领域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着力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创出亮点,书写出一篇篇“锦绣文章”,共同绘就“强富美高”的锦绣江苏。

三是在“新”上深化,厚植发展新优势。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只有坚持“新”字当头,创新求变,以变应变,才能增强发展主动性、掌握转型主动权、打好竞争主动仗,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要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以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作为判断地方发展实践的标准,坚决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做法。要深化对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认识,准确判断识别区域发展面临的“时间窗口”,摆脱路径依赖和惰性心理,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新要求,是对江苏发展的科学定位,是对中国梦江苏篇章的生动描绘。以“两聚一高”践行“强富美高”要求,体现了江苏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责任担当和示范引领,这一伟大实践的持续推进将不断开辟江苏发展的新境界。我国在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将开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三十年”的现代化发展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将迎来新的阶段。以“两聚一高”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培育出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的新江苏,将会更好地发挥全局性的探路和引领作用,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更丰富的内容、谱写更美丽的篇章!□

(执笔人:李程骅、丁和平、苏胜利)

责任编辑:苏胜利

推荐访问:江苏 一高 实践 建设 强富美高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