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那会,老师讲现代文学史,讲到沈尹默,重点讲的是他的《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这首散文诗以怜悯目光透视人生,苍凉而感伤。我喜欢的还有它的画面感,虽然是一个窒闷的画面,但三弦的响起,让这画面生动起来,我们的心也可以从窒闷里透出气来。而目睹到三弦老人的真面目时,这窒闷不是缓解了,而是沉重了。没有议论,也没有抒情,就在这样的画面里,我们对文意已经了然。 我可能更喜欢他的《月夜》,仅四句: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客观的说,他的白话诗比胡适和刘半农都好,他们相对太直白,而沈尹默相对更会创造意境,融入哲思。《月夜》就是用简洁含蓄的手法写出了一种孤独里的坚强,体现一种独立的风骨。 这几天,带着读完了沈尹默的孙子沈长庆著的《沈尹默家族往事》,人就陷在仿佛民国的那种气息里。虽然作者有对自己家族的溢美,但整体上来说,还是以史料为依据,对沈氏家族的徐徐回望,看三沈的历历往事以及他们的人格学养,还有他们的交友,实在是一部民国文化史的呈现。 他的家族变迁我其实并不太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沈尹默,他在当时,文字功底上乘,书法也算一流,尤其是遭到陈独秀的批评后反而更加精进,终成书法一代宗师也。我非常喜欢台静农的书法,今天才知道沈尹默是台静农的学生,而台静农又是我极喜欢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林文月的老师,一时百感。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精神意蕴的传承吧。要说文学拜师,或与鲁班学艺有所不同,尽管都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文学确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两个人坐在一起,哪怕沉默不语,而那种情怀已经慢慢渗透。记得作家阿来曾经撰文谈到他和周克芹相对静默抽烟的情形。谁又能说那样的时刻没有交流呢?那时孤独状态下的心心相印。又联想起木心之于陈丹青,感慨更甚。 当年的北京城有二周三沈之说,二周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三沈就是沈士远,沈尹默和沈兼士三兄弟,鲁迅兄弟自不必说,大家熟知,而沈士三兄弟同在北大教书,亦是了得。虽然沈士远和沈兼士不及沈尹默名气大,但也都是一流的学问家,诚可佩也。 且看看沈兼士所写《过陕南》就或可以他们少年的学养来源和功底。 过陕南 童年随宦汉中,山城花事极盛,与诸兄姊家塾放学,颇饶嬉春之乐。夏浅春深,徜徉绿荫庭院,尤爱听鸠妇呼雨之声。丧乱之余,旧游重记,偶闻鸣鸠,不胜逝水之感。 漠漠轻阴欲雨天,海棠开罢柳吹棉。 鸣鸠有意惊春梦,唤起童心五十年。 喜欢极了这样的雅致,直感到唐宋之风扑面。从这样的描述里也能感到纯正的国学底蕴。也可以想见他们兄弟三人在风雨人生里沉稳顽韧的性格,古典清逸的情怀,这都对我有极深的感染。丧乱之余,指的是他们南迁湖州之时,这样的动荡里亦为他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感受民间疾苦提供了机会。从而多了一份担当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进而才能在教育事业上有了披荆斩棘的努力而有所建树的吧。 这本书里沈尹默的书法为重头戏。我因为书法只知皮毛,不敢妄加揣度,只能直觉的表达我的感受。 沈尹默虽有眼疾,但一生勤耕不辍,这是最可宝贵的,一个人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一定会遇到来自肉体和精神的多重困顿,如果没有一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情怀是万难走到底的,所以古往今来,立志者芸芸,遂志者寥寥。沈尹默靠着智慧热血和勤勉,穿过书法的各种朝代,来到苏黄米蔡,终成大家。那时候,他的行书和于右任的草书,皆冠绝一时。 沈尹默隶,草,行,楷皆工。我极爱其楷书。在我心里比肩赵朴初。他65岁写的由章士钊撰文的达1600字的《南通朱铭山先生暨德配袁夫人七十寿序》,我想这样的书法功力启功也只能望其项背吧。 而他书写的晚清行政小县令镇海金磷叟的《澹静庐诗剩》,精气弥满,挥洒自如。而金诗描写农村光景,辞藻清新足以洗心也。书中选了七首,极尽其美,吾因甚喜,遂七首全抄其下: 山居三首 (—) 碧岫一弯水一渠,荆扉竹屋好幽居。 松风谡谡送清响,明月小桥人钓鱼。 (二) 吾爱吾庐傍翠微,松花历乱柳花飞。 女郎约伴采茶去,一路野风开蔷薇。 (三) 首夏清和雨乍晴,山妆浓艳水流清。 脱巾闲坐林边石,好鸟时闻三两声。 野寺 破屋荒凉三五椽,一僧头白话门前。 寺无积产生机拙,脱却袈裟自种田。 丁丑除夕 六街人语正喧哗,我为家贫债未赊。 闲与荆妻无一事,手持湘管赋梅花。 过严滩 汉室江山付水流,云台胜迹亦荒丘。 今朝俯仰严滩上,独觉清风万古留。 寓括州游南明山 消受黍醪苜蓿餐,闲行到此一凭栏。 当窗飞瀑情疑雨,满院修篁暑亦寒。 树抱冬心霜后见,草含生意静中看。 晚来月出东山上,客路衣襟更觉单。 读这本《沈尹默家族往事》,哪怕单单邂逅了金磷叟,亦万幸也。若以后寻得沈尹默书法,若其中有金磷叟诗句,愿购之以赏玩而进。 沈尹默文书并举,现代文学以来,实在是少见也,可能我们对其重视依然不够,愿这样的灵魂在现世复苏。 好文人皆有深情吧。且看沈尹默曾写给相濡以沫的妻子朱芸的诗词即可管窥他的情怀。 云君病中,属儿辈寄书促归,因赋此以慰之 一纸书来感岁华。二年何事苦离家。春色不关人聚散,撩乱。芳梅依旧满枝花。病里须防愁作祟。闲睡。醒时儿女任喧哗。待我归来春未半。相见。从新花月作生涯。 这一书,家族往事,文坛书坛春秋,实在美不胜收。关于其中与达官贵人相交,此文不提,就谈谈涉及到的北京西城八道湾11号吧。沈尹默是这里的常客。而这11号因为鲁迅三兄弟而声名远播。是周氏三兄弟卖掉绍兴老宅的钱从罗姓人手中购之的四亩地的两进四合院。后鲁迅和周作人失和,1928年鲁迅搬出,这也就是鼎鼎大名周作人的苦雨斋了。1967年周作人去世后房子收归北京市房管局,此后这里就成了大杂院。前年来京,脚步匆匆,和陶然亭一样都是我想寻访的地方,终未来得及,不知道何日可以再次前往也。 单单看看出入这里的名单都会让我们肃然起敬:蔡元培,胡适,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张凤举,徐耀辰,孙伏园,郁达夫,郑振铎,耿济之,许地山,钱玄同,许寿裳,章廷谦,马幼渔,齐寿山,萧友梅,刘半农,俄国诗人爱罗先珂等。一时荟萃,群英璀璨。 最后,默默用眼睛摩挲沈尹默当年写给周作人的苦雨斋的条幅,寂然无语。 赞 (散文编辑:淡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
上一篇:
简短的母亲节祝福语,母亲节感恩祝福语
下一篇:
宠珍【自珍自宠的女人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