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5-05 17:45: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蒙古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或萨满教,而我国西北地区有着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其多数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他们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共同体文化。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对蒙古族穆斯林这一群体的形成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分析。蒙古汗国时期,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统治者对各宗教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因而伊斯兰教在一部分蒙古族中得到传播,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蒙古族穆斯林群体逐渐形成。这一特殊群体同时受到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影响,随着社会变迁、自身演变与发展使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 蒙古族 穆斯林 伊斯兰教

一、前言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敖龙布鲁格和巴音木仁两个苏木居住着一部分操蒙古语、穿蒙古袍、住蒙古包且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他们与大部分蒙古人一样以游牧生活为主,并且也过蒙古族传统的宗教节日(如萨满教的祭敖包仪式等),日常生活习惯与其他蒙古人并无太大区别。但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相比一般蒙古族而言,他们在宗教文化与生活习俗等各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那么他们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如今的文化概貌如何?蒙古族穆斯林的形成固然有历史的影响以及变迁过程中的混居与通婚等因素,本文致力于分析以上所述的问题并做出相关的描述与挖掘。

二、蒙古族穆斯林的分布现状

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青海省海晏县、祁连县及新疆博湖一带。阿拉善一带的被称做“缠头回回”或“蒙古回回”,新疆的蒙古族穆斯林自称“托们能克”,青海的蒙古族穆斯林被称之为“驼毛鞑子”、“托茂蒙古”,自称“托茂”或“托茂家”。[1]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贺兰山西麓,东北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接壤,东边与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相连。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是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上具有共同文化中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解放后他们被识别为蒙古族的一支,“主要集中在敖龙布鲁格、巴音木仁、乌素太、韩乌拉等苏木。”1(表1所示)

蒙古族穆斯林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居住分散,导致了集中举办宗教活动的困难。他们的宗教活动范围很小,但是仍然坚持伊斯兰教教规,牵着牛羊,拉着蒙古包聚集到清真寺周围安营扎寨,举行宗教节日等活动。

宁夏、甘肃等地离阿拉善左旗仅几个小时路程,蒙古族穆斯林受回族穆斯林的影响是很普遍的事情。解放前,蒙古族穆斯林几乎不与其他民族通婚,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后来与回族及附近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等民族通婚,并出现了极少数人们与当地蒙古族通婚的情况。

这些蒙古族穆斯林使用蒙古语、穿蒙古袍、住蒙古包以及生活方式基本与其他蒙古族一致,而且从很早他们的政治管辖权属于阿拉善左旗,只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而区别于其他蒙古人。

三、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

(一)早期蒙古族穆斯林的由来

“元时回回遍天下”一句形容了元朝时期伊斯兰教普遍传播的景象,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族统治者采取了在宗教方面兼容并包的政策,使蒙古人信仰的传统宗教外其他宗教得以在中原地区及边疆地区广泛传播,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一小部分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

成吉思汗带兵征战中亚地区进行军事扩张,蒙古军队几乎是常胜军,将中亚多地归入大蒙古帝国的版图。统治者扩充军队为增加战斗力将众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编入军队中,并使占领地区的穆斯林大规模服务于统治者的军队。待成吉思汗率领军队回到蒙古高原,大批伊斯兰教徒东迁。

元代蒙古军队随后又对中亚地区进行了第二次、三次征战,不少蒙古贵族随军到中亚地区迁移定居,久而久之这些蒙古贵族到普通人民逐渐摒弃萨满教与佛教等传统信仰,皈依了在当地盛行的伊斯兰教。

疆域广阔之便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创造了中亚宗教传教士在内地的布道传教条件。如此大量人流的涌动使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部地区出现了众多改信伊斯兰教的人们。

(二)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的来源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阿拉善地区属于当时的西夏国,待西夏灭亡后阿拉善地区归入蒙古帝国的版图,成为了蒙古人的土地。阿拉善左旗地处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东南部分与贺兰山相邻。这样的地理位置,是中亚伊斯兰教徒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当前,学者对于居住在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的由来持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由来进行了以下分析:

东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传教士的劝说下首先自己摒弃了原来的宗教改信了伊斯兰教,并带领臣民一同皈依伊斯兰教。这一时期秃黑鲁帖木儿汗在新疆地区大力推行伊斯兰教。

据《史集》记载,安西王阿难答率部众皈依伊斯兰教是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典型事例。阿难答是忽必烈汗之子忙哥剌的儿子,自幼被伊斯兰教徒抚养,其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文化与思维模式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他能流利背诵《古兰经》,大食文书法也写得很好。阿难答继承安西王位后,其部下15万蒙古军队中大半跟随他信仰伊斯兰

教,这对壮大元代穆斯林队伍及西北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

随着元朝的灭亡,朝代更替,统治内地的蒙古统治者纷纷撤回蒙古高原。这时的蒙古统治阶级内部产生战乱,经过几十年的混战最终瓦剌部得到统一,继续控制了鞑靼部。瓦剌部的脱欢之子进一步征战控制了西域要道。当时西北地区的文化经济在各方面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有很多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明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被称为“瓦剌回回”,则信仰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蒙古人被称为“瓦剌达子”。

明朝灭亡后,清政府对蒙古人强制推行格鲁派藏传佛教(俗称“黄教”或“黄帽派”)。这一政策使蒙古人的宗教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清朝时期,蒙古和硕特部从天山北麓迁徙至今阿拉善地区,其部众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阿拉善扎萨克君王阿宝携青海部众回归阿拉善地区,其中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这样的两个部落迁徙到阿拉善地区对当地蒙古族穆斯林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后期从新疆等地迁徙至阿拉善地区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也对蒙古族穆斯林的演变过程添加了外来因素。

清末民国时期,从甘肃、宁夏等地有很大一部分回族迁徙至阿拉善地区,在日久的民族融合中促进了蒙古族穆斯林的演变,其中姓氏为杨、马、王的穆斯林的祖先通常被认为是回族人。

四、蒙古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一)蒙古族穆斯林的日常宗教生活

生活在阿拉善的蒙古族穆斯林被政府部门识别为蒙古族,但在宗教信仰上区别于其他蒙古族。“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作为游牧民族,与回族相比,其宗教意识较为淡漠,宗教组织松散,无门宦教派的概念。”3

阿拉善全盟共有清真寺庙10所,其中额济纳旗1所、左旗9所,以蒙古族信徒为主的寺庙主要有两所,称之为“莫其德”,其最初的建造始于清朝。解放前阿拉善盟的清真寺发展到7所,“文化大革命”时期部分清真寺遭到毁坏,恢复宗教政策之后修缮了清真寺。

蒙古族穆斯林虽然人数甚少,但是他们遵循伊斯兰教规,严格按伊斯兰教历法过节。同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样,他们也极其重视白拉台月(沙尔巴乃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蒙古族穆斯林将这些节日称为“都巴”。伊斯兰教的三大宗教节日在蒙古族穆斯林的生活里有不同的叫法,充分体现出蒙古族穆斯林的特殊性。蒙古族穆斯林同其他虔诚的教徒一样坚持每日五次的礼拜,每周五一次的主麻。洗礼是穆斯林礼拜时必定进行的工作,蒙古族穆斯林坚持洗礼,与其他穆斯林基本一致。葬礼方面坚持着主流信仰的方式,仪式复杂,他们仍旧按照伊斯兰教的方式安葬无常者4,严禁火葬、装棺和随地安葬。

(二)萨满教与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影响

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长时间受蒙古统治者的统治,与蒙古族来往密切,随着社会的变迁及民族融合,他们难免会受到萨满教及藏传佛教的影响。蒙古族穆斯林这个群体虽是伊斯兰教徒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当地蒙古族宗教的影响。

传统的祭祀活动是萨满教的残留物,祭敖包是萨满教的祭祀仪式,而在当今社会中蒙古人的祭敖包仪式成为了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相结合的一种举行祭祀、祈祷以及伴有进行的摔跤、赛马、射箭等娱乐方式的群体性集中的活动。在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有一部分参加祭敖包的活动,而有一部分则坚持不参与此类活动。

蒙古族穆斯林的敖包是独立的,他们不会祭拜其他敖包,一般蒙古人也不会来祭拜他们的敖包。祭敖包的过程是由寺里的喇嘛来主持、人们聚集到敖包周围,人们将自己的期望和希望寄托于敖包,献上珍贵的奶食品,并且堆加石堆。蒙古族穆斯林祭敖包时不会磕头,这一点区别于其他蒙古人。上述提到有一部分蒙古族穆斯林则坚持不祭拜、不参与祭敖包祭祀活动,认为祭敖包不是伊斯兰教的仪式。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学者分析是由姓氏不同、祖先的来源不同而决定参与否。

蒙古族穆斯林也相信原始巫术治病、辟邪等。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生活中渗透了其他蒙古人传统信仰的思维,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主流信仰,他们仍是穆斯林。

(三)蒙古族穆斯林的衣食住行

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几百年来与其他蒙古族一样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虽在日常生活起居、文字语言的使用方面与其他蒙古族有着大同小异的差别,但由于信仰不同,在阿拉善沙漠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一般蒙古族和回族,形成了自己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1.饮食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各民族的饮食深受其生存环境及生产方式的制约,创造出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蒙古族穆斯林既有蒙古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又严格遵守古兰经中的要求。他们大量吸收了蒙古饮食文化,牛羊肉以及奶食品是他们的主流食品。作为穆斯林也有饮食禁忌,比如:禁食猪肉、血液、脑子、死畜肉、未经过伊斯兰教要求的方式宰杀的牲畜。茶主要以砖茶和奶茶为主,在平常一日三餐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当有客人来访时首先倒茶,忌讳倒白开水。

2.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深受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通常较长、上下宽度相差不大,高领、长袖、宽大、束腰带,颜色对比较为鲜明。蒙古族穆斯林的服饰通常与蒙古袍无太大区别,通称满蒙结合式,但他们的在颜色上与喜好素装的回族相近。

全世界穆斯林妇女都在外出时用长围巾缠头只留双眼,蒙古族穆斯林妇女也遵循宗教的要求用长围巾缠头,其长度及颜色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蒙古族男穆斯林服饰则与其他蒙古族男子服饰是相同的。

随着时代的变更,服饰的变化较为明显,现如今老少习惯于穿短衣,但在参与宗教活动时缠头的风尚仍然延续至今。绝大多数蒙古族穆斯林都有一套或多套蒙古袍作为仪式用装。每逢节日,穿上蒙古袍相互问候,以示喜庆。

3.起居

蒙古族穆斯林与其他蒙古人一样居住在蒙古包内,他们的蒙古包与传统蒙古包的格局无大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蒙古人住进了现代瓦房甚至楼房,蒙古族穆斯林与之有着同样的变化。交通工具与当地的地貌相符,日常使用的坐骑用具等与其他蒙古族相同,进入现代社会后机动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4.风俗礼仪

“传统的古尔邦节、开斋节仍然保持。但汉族与蒙古族的春节也同时存在于蒙古族穆斯林人的节日礼仪生活中。”5 “蒙古穆斯林还有一个明显的与穆斯林似乎无关的祈雨仪式,与蒙古族祭敖包极其相似。”6

五、结语

居住在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是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融合迁徙而形成的特殊的族群。蒙古文化对这一群体的影响深刻,使他们拥有了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生活习惯大致上与其他蒙古族相差不多,他们在政府部门的民族识别过程中登记为蒙古族。在民族认同上承认是蒙古族,“尽管一些蒙古族穆斯林一再强调其先民为哈萨克族或回族,但对上世纪50年代国家将他们确定为蒙古族,也没有产生异议。在民族交往中,与蒙古族交往多,其次为汉、回、东乡族。他们说,他们是蒙古族,但信仰伊斯兰教,在感情上与蒙古族存在天然联系。表现在族群关系上,因为蒙古族穆斯林与回族、东乡族、宗教信仰一致,双方产生亲和感,但在生产、生活及文娱活动方面,蒙古族穆斯林则与蒙古族联系更为紧密。”7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因素都深受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影响,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这些蒙古族穆斯林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依然坚持进行宗教仪式等活动。

伊斯兰文化对蒙古族穆斯林而言是起着精神层面的作用,而蒙古文化对他们而言是物质上的。这一特性,使蒙古族穆斯林与蒙古族、回族、东乡族共同生活生产,推进民族相互融合。在阿拉善地区,多个民族与宗教共存,蒙古族穆斯林作为其中一分子,正通过坚守其宗教信仰和坚持宗教活动的方式,在宗教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方面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乌云毕力格 白拉都其格,蒙古史纲要[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327

[2]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Z],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 安·孟和,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165

[4]阿拉善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阿拉善盟志[Z],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5]丁明俊,阿拉善草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6]乌兰托娅,蒙古族穆斯林历史与文化研究概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7]嘎尔迪,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之由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8]周竞红,蒙古民族问题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9]金宜久,伊斯兰教卷[M],民族出版社,2008年一月第一版。

[10]马平,阿拉善的“蒙古浩腾”人族群——对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穆斯林群体的初步田野调查报告[M],回族研究,2006年11月。

注释:

1丁明俊,2005(4).85.

2乌兰托亚,2010(3).112.

3丁明俊,2005(4).80.

4 无常,中国回族穆斯林日常用语,为逝世之意

5马平,2006.49.

6马平,2006.49.

7丁明俊,2005(4).86.

推荐访问:蒙古族 穆斯林 试论 现状 历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