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科学现象刍论

时间:2023-04-14 19:50: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赝科学是近年出现的继伪科学、民科之后的又一种非科学现象,赝科学出版物是赝科学理论的主要载体。通过结合时代背景界定了赝科学的概念,对此类出版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描摹出赝科学理论内部的新造概念、拼凑关联、诉诸传统文化等核心特征,并对此类理论普遍持有的一类“统包一切”的系统观进行了辨析。对赝科学现象的形成原因提供了部分解释,赝科学出版物的现状说明了当下正确地普及科学仍然是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 赝科学 任意关联 新造概念 系统观 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一 赝科学的概念

“赝科学”的概念,指代所有不被主流科学界或政府认可的、自我宣称能够实现科学现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理论体系。赝科学是这样的一类非科学现象:已经可以由科学解释的问题,赝科学试图提供另一种解释代替科学解释,还声称能解决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赝科学以一种系统联系观描述事物间的普遍关联,以类比为建立关联的主要方法。赝科学研究的领域不限于科学所涉及的客觀世界,其野心可以推广到包括心灵与宇宙外世界在内的宏观整体存在。赝科学有强烈的“无所不包”倾向,使用新的概念,创造新的理论,强调并渲染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另外,赝科学还试图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采取一种统摄的态度,并在这一过程中流露出某种民族主义情绪。赝科学的理论是五花八门的“民间学术”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赝科学现象以赝科学理论的面目呈示,其背后有一个颇具规模、特征鲜明的内容生产者群体。

与“赝科学”相关的关键词包括“伪科学”“类科学”“民科”等等,前人对此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刘华杰教授在“伪科学”的基础上用一种较宽泛的方式定义了“类科学”一词,对科学与类科学的划界提出了一种合乎中国国情的标准,并对人体特异功能等个案做了案例研究[1]。他引述了国外学者在科学划界中分割常规科学和非常规科学的各种观点,并正确地在类科学的研究中以外部考察为主要方法。田松教授的民科系列研究文章指出了“民科”这一非科学内容生产方的几个典型特点,使用一种田野调查式的方法丰富了非科学研究的侧面[2—4]。“赝科学”的说法最初由郝柏林院士在2002年提出,他指出国人往往使用“伪科学”一词对应英文中pseudo-science一词,而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使用“伪科学”与“赝科学”两个词来翻译,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涵义[5]。论及赝科学的实质,郝柏林院士进一步解释道:“所谓赝科学,大都基于一定的事实,辅以各种联想和推论,却没有用现代科学方法去证实和排伪。”他同时指出了赝科学的几个特征:

其一,某些在自己领域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在其它领域搞起赝科学,更富迷惑作用;

其二,从事赝科学的人士不在真正的理论和实验上下功夫去证明自己的主张,却借助宣传和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

其三,他们热衷于提出新名词甚至新学科,却未见把那一门新学科推进到底,使之成为科学;

其四,由于过去的贡献,他们容易取信于领导,受到支持。

郝柏林院士在这里给出的并不是对“赝科学”的精确定义,而更近似一种现象描述。如前所述,郝柏林强调“赝科学”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伪科学”的特征,他指出:“近些年我国学术界批判的伪科学,多属江湖骗术,其实与‘科学’二字并无关系。然而,赝科学却是许多科学技术工作者往往难以辨认的一类非科学现象,宜提请学术界注意其普遍性和危害性。”[5]与此同时他也同意,若不把赝科学误认为真正的科学,则赝科学“可能也并无大害”。在郝文中,历史上赝科学的例子以歌德的植物学研究和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研究为代表,而放到中国,最为典型的例子即是一种“生物全息学”体系。在此种理论中存在这样的论证:玉米棒子长在植株中部,因此玉米留种要保存中段。综合来看,基于对实证和实践精神的尊重以及对清谈之风的警惕,有必要对赝科学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且揭露伪科学与识别赝科学的工作应当同步进行。

赝科学现象的背后的确有着与“伪科学”“类科学”“民科”等相近概念不同的理论内涵、表现形式和作者群体。同江湖骗术之类的“伪科学”或定义更为宽泛的“类科学”不同,赝科学并不热衷于发明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也没有明显的逐利色彩。而与“民科”理论不同的是,赝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局限于常规科学的关注范围,也不常使用数学语言作为陈述理论的工具,且并不企图证明数学史或物理学史上的重大构想,但格外关注一些中华传统概念并着力将其运用到客观世界的解释中去。在本文的研究中,真正能够区分赝科学与伪科学、民间科学的重要标杆是一种对“统一性”的追求,也是统辖全局的最高规律的存在。赝科学理论普遍具有统包一切的野心,以人文概念侵入了常规科学的解释领域,理论的触角遍及数学、常规科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各个角落。而为了达成这一先行的目的,对理论的论证过程趋于模糊与随意。赝科学的另一个侧面是其生产者身上有显明的群体特征:他们在自我介绍部分强烈地流露出一种自得情绪与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能够较好地引用科学史上的典故,是众多经典科普图书的忠实读者。赝科学现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独特的非科学现象。本文结合对典型赝科学出版物的后续考察,对赝科学的核心特征及其与常规科学、伪科学、民科理论的异同做了以下归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几种现象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鉴于以上赝科学现象与既有非科学现象的不同之处,本文认为既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应当被慎重地使用,赝科学与赝科学出版物的研究应该从头做起。对出版物现状的调查说明了非科学内容的主要面貌从数学、物理学转向了一种中西杂糅、不知所云的语言游戏,其形式从可操作型理论向解释型理论转变。而当非科学理论的面目开始向一种“无害”的、纯解释型的赝科学理论转型时,那些先前与伪科学针锋相对的科学斗士们就不再是一种制约力量。另一方面,赝科学的内容生产者也从卧薪尝胆型的故事主人公转向了闲云野鹤型的富贾贵胄。这些转变揭示了在“民科”、伪科学式微的今天赝科学的独特面目,描摹了一个群体所持有的独特科学观。这类书的被接受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并折射出当下出版业在面临诸多利益因素时的出版策略。

推荐访问:现象 科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