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4-21 12:15: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各高校在法学教育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文化政策与法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较薄弱等问题。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结合教学特点,建议在文化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同时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折衷案例教学法。其中案例的选择与案例教学环节设计是关键。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案例教学法;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中国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对产业合法经营,依法管理。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该产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对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从事管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第一届招生,至今仅有7年的时间,各高校对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仍在摸索完善之中。文化产业内各行业的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的”的要求,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较薄弱等问题,如何提高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产业法律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作为文化政策与法规教学方法之一的案例教学法也越来越为众多授课教师思考和研讨。

一、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特点

1.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宽。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涉及主要涉及出版业法律制度、演出与娱乐市场法律制度、影视音像产业法律制度、网络文化市场法律实务、文物艺术品市场法律实务、广告法律实务等内容,在最新版修订的培养计划中为压缩课程科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不仅涉及出版业、广电业、网络管理、演出娱乐业、音像业等多个行业的行政法规,还涉及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刑法等法中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规定,内容繁杂,远远超过了普通部门法的范畴。

2.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以管理为主要学习内容,其法律背景知识在11年版的培养计划中只有在大一时学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其中法律基础部分只占该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学生理解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的背景法律知识先天不足。学生的基础性法律知识欠缺,特别是对法律的基本概念与规定不了解,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单行的文化法规。学生学习难度非常大,觉得文化政策法规内容繁多,非常枯燥,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法律术语、法学概念和基础性法学知识,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经过前期的法律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有限的四五十个课时内要将文化政策与法规的理论基础夯实是很难的,况且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也很强,还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使得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显得尤其繁重。

二、我国法学教育领域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困境

对于何谓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到底是理论教学抑或实践教学,以及法学教育是否应以案例教学为主体等问题,即便在盛行案例教学的国家,也并非毫无争议。案例教学法一开始并不是一种实践教学法,而是“蒙着理论教学的面纱”。直至今日,美国相当一部分法律教育者仍倾向于认为案例教学法是理论性的,有关法学教育的文献在提及案例教学法时仍将其看作理论性教学。该教学方法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兰德尔教授(professor Christopher Langdell)的“判例教学法”(case-method),案例教学法倡导“学生学,教师导”的教学模式,能促使学习者对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推论,从而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法学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它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忽略了对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和法律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对传统法学教育不足的弥补,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的法学教学,并在90年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其表现方式有两种模式:一是案例作为例证被引入,拘泥于法理阐释之后对案例的泛泛罗列与简单分析,缺乏深入剖析,案例只是知识体系中某一个知识点的体现,是为了反映该知识点的现实形态而被选择。案例的客体特征非常明显,可称为“作为客体的案例”;另一种案例是作为主体出现,教学过程依赖于案例展开,教学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是通过案例所展示出来的某个规则、某种思维,可称为“作为主体的案例”。我国法律文化属大陆法系,法律渊源以成文法为主,没有判例法制度,法学理论基础深厚,法律规范体系编排严谨,这在客观上要求法学教育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此外,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知识讲授的全面性和系统化,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不足。另外我国教学科目的每一门课的授课内容具有规定性,理论教学将占用绝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规范化要求高,每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进度,课堂的上下课时间都有严格要求。在如此受限的时空环境中,案例进入教学领域的困境在于:我国成文法的规定性是无法改变的命运;案例是无法复原的现实;教学制度是无法控制的条件。案例教学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法律人才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因此否定了传统教学的优点,更不能用它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讲授。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不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无从谈起。在这多重困境之下,案例教学的实施应该是兼顾理论与实践,同时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折衷案例教学法。在作为客体的案例使用与作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法之间,扩大案例的比重,在我国理论法学教育的框架下尽量包含案例教学所可达成的目标,才能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的法学人才。

三、文化政策与法规课程引用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1.建立网络案例库

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中,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案例库的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课堂教学需要,更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弥补授课学时有限的不足。案例教学法中所称的案例包括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选择入库案例应当具备如下几点要求:(1)典型性。这里的典型性是指选择入库的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典型案例是最能反映争议案件事实与所适用的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的案例。(2)时效性。新颖的案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里的时效性也可称为时代性,是指选择入库的视频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是反映文化产业中的新型法律关系和最新制度变迁的案例。在具体案例的搜集中,我们基本上以近三年的文化产业内相关法律案例为搜集整理对象。(3)针对性。收集的教学案例既要从属于总体的教学内容,又要让其服务于某一章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把枯燥的法律条文、法律精神、法律价值,融入到案例之中。(4)系统性。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案例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库的功效,起到资源库应有的作用。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因为涉及文化产业的多个行业,因此案例库的建设应分别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而建立。比如以出版业管理法规一章为例,因为该章的内容涉及图书出版社的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图书质量控制和稿酬计算、报刊业管理规定、出版物发行等多个知识模块。笔者在实践中是依各个知识模式分别建立案例库,以文字案例为主,同时兼顾视频案例。对该章的法律责任知识模块部分主要是收集视频案例库。对因为课时紧张不可能在课上全部讲完的知识点是指定同学们本课程网站上阅览案例。案例库现已全部上载到我校校园网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网络课堂,这既方便同学们在自己选定的时间阅读浏览本门课的案例,又利于本课程教学知识的获取和保存。

2.精选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因为课堂授课学时有限,对在课堂上集中讨论的案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注意做到:(1)案例要真实准确。所选案例要力求真实、准确,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真实性并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案件。选择来源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一方面体现教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强,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授网络文化管理法规一章,笔者是用引导同学们讨论分析两个案例:GOOGLE撤出中国市场事件及魔兽世界网络游戏的审批案,结合这两个案例请他们分析政府对网络文化管理的重点、难点,并结合现行法律规定谈网络文化管理的对策。(2)新颖性和趣味性。当前,许多学生尚不能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纯理论问题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文化政策与法规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确立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与该产业有关的法律案例常见于各种媒体,其中不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和学界、舆论界的热烈讨论,且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一定理论深度的案例,选用这些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案例不具有针对性,即使是很好的案例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娱乐演出业管理法规的内容时,结合最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条例的条款修改,以黄圣依假唱事件为例,让同学们分析假唱事件认定、法律责任的追究及现实中该类事件处理的难点,从而使同学们较快地掌握了营业性演出中的主要法律制度的应用。(4)综合性。对组织课堂讨论用的案例应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多个法学原理和法律问题,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文化产业法规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前准备工作到位

教师需在开课之前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其内容包括本课程计划安排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及主要涵盖的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应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的组织计划,内容包括:案例类型、案例来源、向学生发放案例素材的时间、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同时,教师还应对原始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体脉络清晰,争议焦点突出,有较强的针对性,案例问题设置妥当,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采取案例教学法应充分考虑所讲授知识的理论特征,将所有教学案例作一个整体规划,使其与整体教学内容大体对应和贴近,并应当考虑到通过案例来承接和过渡各个部分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案例应用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在进行课堂案例讲解和讨论时,有些重点的理论知识需要选择多个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因此,在进行相关案例讲解和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当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巩固重点内容。

4.精心安排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

教学中,案例的运用一般通过呈现案例、课堂讨论和辩论、总结评述等几个环节进行:(1)呈现案例。一般而言,较复杂的案例应在讲授知识之前分发给学生,给学生以必要的准备时间。或者指定主题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归纳。在提供案例或指定搜集资料的同时,一般需要布置既与案例相关又与所学章节相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案例;(2)课堂讨论和辩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了解掌握案例中提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寻求案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寻找各种合理的法律解决。(3)总结评述。案例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应当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教师应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缺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

在课堂案例分析的环节,主讲教师要合理配置课堂教学时间。案例教学法相对于课堂讲授法而言,其更强调理论运用的过程性和主体参与的亲历性,实施过程常常是多个主体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因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应妥当的配置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案例教学的一些准备工作可考虑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选择运用案例的时机,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起到带路的指引作用,不必讲得面面俱到,更应讲解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案例教学中应适当地把握和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

参考文献

[1]陈晓雷.“案例研习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144-145.

[2]邓伟艳.财经类《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J].当代经济,2009(4):

122-123.

[3]陆翠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6.

[4]周树娟.“知识产权法”课程调查分析与教学改革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1(3)(中):

233-234.

[5]李政辉.案例教学的困惑与反思——以商法教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71-73.

[6]陈庆,赵志梅.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P63-64.

[7]王玉苹.德国法学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与经济,2010(3):46-48,58.

[8]张琦.法学案例教学研究[J].学术纵横,2011(1):130-131.

[9]朱玛.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J].高教论坛,2009(12):89-92.

[10]李连祺.合作式案例拟题教学法在商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0(36):277-278.

[11]肖良平,吴瑜鹏.《法律基础》视频案例库的组建和应用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5):52-55.

[12]蒋大兴.商法:如何面对实践?——走向/改造“商法教义学”的立场[J].法学家,2010(4):155-165.

课题项目:北京印刷学院文化政策与法规课程建设课题(19150109011);北京印刷学院重点研究项目:传媒产业市场准入制度研究(23190111043)。

作者简介:张书勤(1970—),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经济法。

推荐访问:教学法 产业政策 浅析 案例 法规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