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母常回家看看 父母老了常回家看看

时间:2019-12-28 10:23:4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一】

  

  又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这天,县城的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色的条幅:尊重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并执行老年法。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有一老好有一宝。家家都有老,人人都爱老,人人都敬老和谐社会才更加美。金天地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因为有一天自己也会老。那些拥戴老人孝敬老人的条幅挂在市中心路口的上空,仿佛一条条云间彩带飘落尘埃,在阳光下红得灿烂耀眼,很多匆匆行人都会抬头看上一眼。

  

  我也行走在大街上,或可以说阳光还在,我已走到中途。在颠沛曲折的小径上一直没敢歇息,还在疾步奔走。看着路边的小花小草依然生命旺盛,还有那些结伴飞旋游耍的喜鹊,鸽子,我有些感伤甚至是害怕了。车声人声,路边店的流行乐曲声不断地从身后和眼前涌来,日子在期盼与等待中匆匆过去。总有一天,我也会和所有人一样变得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总有一天我此刻还柔软黑亮的头发也会全部转成霜白,或者是生命的尽头,我在想,儿女们也会像我爱他们一样的爱我吗?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否也忽略了父母?是否在不惑之年也有对父母做的太少而遗憾?

  

  在这老人节之际,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仙逝多年,可他们的容颜一直叠印在我的心里,陪着我默默承载人生的跌宕起伏,悲欢聚散。我对他们做得不够好,可他们却遗留给我非常丰厚的精神遗产:爱儿女,爱家庭,爱自己的公婆。无论是在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沉静,孝顺永远是给自己的添加寿命一世心安的财富。在这一点上,我不敢说做的很好,但起码的孝顺还是做到了。

  

  我带着一份思念父母的心情走进红星广场,红星广场是全县最大的广场,有能容纳几十万人的大型活动中心也是地震发生后的避难场所。今天是老人节,所以红星集团和县市委等个个街道办事处共同举办的公益活动也是为了庆祝老人节,花高额请来了全国最有名的的郑州豫剧团前来演出,一律免费让老人们和群众们观看。河南豫剧本身就有名气,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遍及很多省市。小县城位处鲁豫交界,这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听河南豫剧,又加上这么有名的剧团演出,广场上人头攒动,挤挤挨挨聚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人们。我也喜欢听豫剧,那细腻,豪迈的唱腔特别给力,激荡人心。尤其这出《杨家十二女将征西》更是名角演出,唱功极好,从化妆到舞台布景及音响,字幕都与在正规场合演出一样,让这些没进过大剧院的农民和小县城里的人们大开眼界,看着过瘾开心。场面寂静,秩序极好。

  

  今天是星期一,来看戏的大多一是老人。我一边看戏一边观看广场人群,发现有很多都是七八旬以上的老人,他们被自己的儿女从很远的乡下用车拉来,个个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听着,当戏曲唱到高潮,还不时地叫一声:好!我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也跟着鼓掌还叫。

  

  这时,身边的一个躺在电动三轮车上的老头要去厕所,我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脸颊嗮得黝黑穿着利落的妇女从一边赶紧过来相搀,我也过来帮忙,一起把那个颤颤微微形如枯槁的老头从车厢扶起,我看着他们走向厕所的背影猜测:这个女人肯定是老头的女儿,一看就是极其孝顺的亲人。一会儿,他们回来,老头又被女人搀扶,坐在车厢继续看戏。我悄悄地问老头:是闺女吧?老头很知足的样子回答:不是,儿媳妇。他的回答让我吃惊,心想。一个儿媳妇能够拉着公公看戏就不错了,还如此细心地照顾老人,并扶他上厕所帮着解裤带真是好儿媳!女人中的典范和骄傲!在这思想有些封闭的地方还真是不多见。于是我顿起敬佩之情,不由得多看了女人几眼。老人很踏实地斜躺着,有滋有味地听着戏。他的儿媳不时地递给老头卫生纸,让他擦口水。

  

  我问那个女人:‘你们是专门来听戏的吗?’‘不是,是来中医院来做检查的。’‘哦,没有姐妹啥的一起来吗?’我瞟了瞟老头,还在一动不动地全神贯注听戏呢。女人说;没有,都不在家。三个姑姑和俺家里的都在南方打工,回不来。’我点了点头,明白了。在如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有空巢老人,年轻人都是漂族,离家千里,有孝不能尽,有爱不能做而苦恼,钱能解决老人温饱可能像今天这样拉着老人来看一场戏吗?这个儿媳做的真好!

  

  戏演到高潮,人也越来越多,场面空间越来越小。又有三个人进入我的视线,年长的妇女是婆婆,手举着吊针瓶架小心翼翼行走,一个是年轻的儿媳怀里抱着三四岁的小男孩,小孩的额头缠着胶带和针管,她们从医院方向缓缓走过来,那个婆婆腋窝里还夹着小孩的零食,眼睛不看戏台而是专注地看着孙子。他们找了一个座位儿媳抱着孩子坐下,婆婆则站着,把吊针杆稳稳地放在地上,依旧不看舞台,只看孙子。孙子笑,她也笑,孙子要吃零食,她便从腋下拿出一袋已经撕开口的蛋黄派和一瓶可乐,一点一点地送在孙子的嘴里。婆婆的嘴角还不时地跟着孙子的嘴嚼翕动,仿佛那点心是吃在她的嘴里一样香甜,很温馨的一幅画面。于是我想起了一句时髦的词儿:孩奴。是啊,一日为母,两代为奴,一个家的背后总是母亲的隐忍和付出,可她们的心谁又懂得多少呢?

  

  看着那一幅幅温馨,普通,但让人眼睛潮润的画面,心里总是很暖。如今是老龄化社会,尊老爱老让老年人有个幸福的晚年是何等的重要。身边也不时发生有一些不孝顺老人的事件,都说,一个母亲能养活五个儿子,可五个儿女未必能养活两个父亲母亲。世俗有很多东西虽然耀眼却无价值,不要让自己的心无所适从,人云亦云。有空就常回家看看好像成了一句口头禅,而真正做到的却很少。尽孝,不是表面现象,而是责任。在这功利性价值观泛滥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抱有这样放慢脚步对老人注定热忱,想法让常回家看看不是口号,而是成为习惯。

  

  【二】

  

  乌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从小长到大,我们的父亲母亲一直都在为我们奉献着,他们需要的不是你给他们寄来很多钱,他们宁可过着简朴的日子也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有车开,有楼住,有华服穿在身,过着城里人享有的日子。看着,盼着,自己的儿女有出息,老了,他们的想法也最简单,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有时间陪陪唠唠嗑就是欣慰就是唯一的奢望。当我们的父母走到生命的尽头,当我们肃立在他们的遗容面前磕头嚎哭时,心里是不是也有意思愧疚掠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悔恨滋味曾在多少人心里翻滚啊?父母不在了,再嚎哭也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力量。常回家看看就是恩与情的真诚互动,就像生活在春天和秋天,儿女和父母都在温暖和收获中互动,感受人间的真诚与美好。孝顺,就这样简单,陪父母吃吃饭,锤锤腿,聊聊天,听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唠叨,搀扶他们走好最后一段路。这些微不足道的善举足以让人心安足以让人快乐。

  

  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漫画,漫画的名字叫《母亲的碗》第一幅画面意思是一个年轻漂亮的母亲手里端着一个碗,在认真地喂食怀里的小儿,小儿不吃,哭闹蹬腿,母亲边哄着边笑脸喂食,直到小儿吃饱出去玩耍,这时母亲才开始吃。第二幅是母亲依旧端着碗,小儿已经慢慢长大,坐在凳子上,母亲还站着喂食,孩子觉得这是母亲应该做的,可他没想到,母亲的脸上已经有了细微的皱纹。第三幅画面是儿子考上了大学,临走时,母亲做好饭菜,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亲自放在桌子上,看着儿子有滋有味地大口吃着,母亲笑的脸上的皱纹变成了花,更深了。第四幅画面是儿子当了官,成了家,穿着有板有眼,而母亲则戴着围裙,套袖,把儿子的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又把可口的饭菜端上来,儿子和儿媳心安理得地大口吃着,母亲则忙里忙外,收拾妥当才开始吃饭。脸上已经皱纹斑斑,腰也有些弯了。第五幅画面是母亲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后,儿子儿媳依旧香喷喷地吃着,母亲则蹲在一个小凳子旁边,给不谐世事的孙子喂食,这时,母亲的脸上笑意融融,甜甜的看着孙子吃,就像当初给儿子喂食一样仔细高兴。母亲的脸上皱纹更多了,腰也比原先更弯曲了。第六幅画面是母亲依旧扎着围裙,端上热腾腾的饭菜,两鬓早已花白,腰也更加弯曲,孙子已经长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饭。最后一幅是苍老的母亲终于病倒躺在床上,而给她端碗喂食的竟然是保姆。看完这幅漫画我哭了,泪眼婆娑。我们的母亲啊,一生为奴,甚至两代为奴,可我们又做些什么?孝顺了没有?

  

  就像今天广场上听戏的这个婆婆,儿媳饶有兴趣地听着戏,婆婆收拿吊针瓶,小心翼翼地侍候孙子,本来爱听的大戏却与她无关,看护孙子,照顾孙子成了她的快乐和责任。这时我多希望那个年轻的儿媳能像这个拉着公公来听戏的儿媳一样,把孩子的吊针瓶接过,让婆婆坐在那里安静地听一出喜爱的豫剧啊!

  

  其实我错了,一会儿,那个儿媳真的对婆婆说:娘,你坐着能看戏,我拿着吊针瓶。婆婆挺执拗:听啥戏?啥也没有看护我大孙子要紧。听到这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有母亲的呵护有婆婆一样的亲人真好!

  

  【三】

  

  远在部队驻防的儿子今天终于回老部队了,终于可以给我打电话聊天了。四个月的戈壁荒滩野外训练终于完结,终于又听见他已经趋向成熟的嗓音。那四个月令我担心不少,开着坦克越野集训,飞沙走石满穷塞的日子总算完结,他能够平安无事就是我最大的宽慰。儿子懂事,知我挂念,在那封闭式的魔鬼训练里,他总是隔月就往家里打一回电话,手机都是借用班长的。那时我们说话很短,他只是让我听见他的声音,证明他还好让我放心而已。

  

  今天我们聊了很多,还说起了他上大学时的往事。儿子对我说这样一句话:老妈,真的,我很感谢你,你给我的太多了。以后就是转业回家也不会再给你们添麻烦,再让你们劳累了。我会努力挣钱养家的。我笑了:那也是我们希望的,我们不拖你的后腿,我们还年轻,能够挣钱养活自己,你以后的日子不用我们帮忙就是最大的孝顺了。儿子也笑了,听得出来很满足。聊着聊着忽然一种愧疚袭来,我对儿子说:咱村的你那些班上班下的同学们都有车有楼了,可这些我和你爸给不了你。咱家就这条件了,没法改变。要是你生在好人家,是不是也不用吃苦受累了?儿子在电话那头嘿嘿地笑了:老妈,我已经很知足了。比那些条件好的咱家不行,可比起那些家庭贫困的那些上不起学的我比他们幸福多了。真的老妈,,我很知足了。咱家给我打够多了,能供完我上大学已经不错了。我从心里感激咱家。听见儿子能说出这番心里话着实让我温暖。儿子大了懂得父母的心了。

  

  说着说着他忽然说起卢小波,说自己的命运比他好多了强百倍呢。说起卢小波我和儿子又说起他们刚考入上高中时我和卢小波他爸一起去交学费的情形。卢小波从小失去母亲,是腿有残疾的父亲把他艰辛养大,也可以说他家是全村有名的困难户。卢小波和儿子是同班,他们一起从小学念到初中,当考高中填志愿的时他们又不约而同地一起填报了本县教学质量最好的重点一中。命运弄人,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卢小波以三分只差落榜。那时已经开始没有复课班,眼看着孩子就只能走向社会,卢小波的父亲不甘心,瘸着腿四处托人,打听到考不好的学生也可以上重点中学,前提是花钱买分,一分要一千块钱,这种买分的现象乃是学校背后操作,在各个学校都有这种现象。于是我和卢小波的父亲一起去学校交学费。高中的一学期总费用也要一千多块,一千多块钱在前几年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拿着家里早就省吃俭用积攒的一千多给儿子交了学费,而卢小波的父亲一下子给儿子交了四千多,那四千多基本上都是东挪西凑借的。那天,儿子和我说:老妈,你看小波爹,骑着破旧不堪的洋车子(自行车),陈旧的衣衫寖满了汗水,在拥挤排队的人群里特别扎眼,真让人心疼。我也嗟嘘,像卢小波那样的家庭很多,都是省吃俭用供学生上学。而那种情形那个学校都会看到,这就是天下的父母!

  

  我说儿子:父母不容易,都已经尽力了,你们可要给家里长志气,念好书,走出乡村,不再走我们的老路才行。谁有福谁享呢。儿子点头,那天,儿子又对我说:老妈,我看见卢小波哭了。我一转眼瞄了卢小波父子一眼,真的,卢小波落泪了。也许他是为平凡的父亲那一份特殊的爱而落泪,也许是为自己的只差三分而懊悔落泪,反正,我觉得卢小波懂事,那天,他或许读懂了父亲。

  

  高中三年,卢小波最终没念完。懂事的他不想父亲在为他负债累累,上完高中上大学,那里都是钱,贫困的家庭真的负担不起。卢小波放弃了学业,被父亲臭骂了一顿,还是打工去了。卢小波有志气,经过一番打拼,在外工作努力,买了车,并带回家一个漂亮的媳妇。每次见到卢小波的父亲,我都会羡慕滴夸上几句,卢小波的父亲也会嘿嘿地憨笑,一副幸福的模样。每次卢小波回家,都给父亲买来大堆的营养品,老卢也每次等小波走时给他的后备箱塞得满满的。有自家种的不上化肥的蔬菜,有专门给儿子喂养的鸡鸭,还有一些笨鸡蛋,乡下的猪肉。老卢总说乡下的东西城里稀罕,叫啥绿色食品。小波和媳妇总是很感动,走时不免泪眼迷离。车开出好远了,老卢还站在路口眺望,像这种场面在农村也经常看见,哪家的父母不是这样啊?

  

  还有孩子考上了大学,那些农村的家长们背着大包小包的送孩子去车站,宁可自己坐硬座,也要给孩子买上一张卧铺票,宁可自己啃着自家的烙饼,也要给孩子买很贵的盒饭,这些父母们为了孩子啥都肯做啥都肯牺牲,可现在的孩子们,宁可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网络上也不愿往家里打个电话,也不愿抽时间和父母聊聊,总觉得父母很好,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想等他们有一天做了父母了就会知道啥叫感恩啥叫父母心了。孩子,今天的父母就是你们的明天,明天你们也会老。所以,有空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

  

  我觉得,我的儿子也很懂事,知道父母的心思。虽然身在边疆,不能回来,但他知道经常打个电话问寒问暖也知足了。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读懂 父母 常回家 常回家看看父母 父母老了常回家看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