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晴 暮春,晚晴

时间:2019-12-21 10:26:3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读书数页,春困已极,伏案小寐。醒,原来醒于临室传来的歌声。转视门外,日影稍移。微风自门而入,拂我脚踝,意甚惬。

  

  临室,学生在学唱歌曲,一首很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田野》。突然感到歌曲未老,唱这首歌的人、那些孩子们,好像永远那样幼稚懵懂,而我,已经是满头的华发如杨柳的絮了。

  

  由冬而夏,不是寓言,亦非神话,而是真切的事实。这样大跳跃式的天气变化已经持续多年了。春装但著不及,夏服即成,满街满巷都是洒脱自在的身影,与两天前大有不同。也才是两天前,人的身上还包裹着臃肿的冬装,仿佛又大又圆的蜗牛,又像背负着巨壳的寄居蟹,而今,全都变了,突然变了。

  

  有一样东西却不会跳跃到另一个季节里去,更不会爽约缺席,非但不缺席,反而有年甚一年的趋势,那就是北方年年都会出现的沙尘暴。

  

  持续升温两日,天却不甚清明。沙尘来了,太阳仿佛被人扔进了泥浆里,阴晴难料,冷暖不调,天空常常是黄褐色的,即便在很晴的时候,天也不蓝。好在风已不再峻厉,杨絮已从树上纷纷掉落,仿佛无数卧眠的大爬虫。柳芽已由芽苞绽开为嫩叶,很嫩,绿绿的,是闪亮的、跳动的绿,仿佛还是透明的。然而,这些嫩叶也蒙尘了,并且,沙尘日甚,蒙尘愈厚。

  

  梅开了,已比去年迟了一月,想必是今年闰月的缘故。春寒时间持续延长,物候变化也在往后推移,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春天的时间,也占据了初夏,于是,天气突变,由冬而夏。

  

  物世在这样急剧地变化着,但人世的诸般作为仿佛依然如故,虽也是应时而动,节令也略有迟滞,但是人们还是开始了忙碌,奔忙于衣食住行、奔忙于钱财的厚积和官阶的擢升,也忙于诸多诸多的分内之想和非分之想。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些,消费和娱乐的幅度也就一年比一年大些。衣服的价钱越来越高,赌注越来越大,饭局越来越频繁,家庭的维稳和子女的教育却暂时被搁置一边。等到这些方面四面楚歌了,就把家庭危机归罪于日子的好过,归罪于太不缺钱,据说人一旦有钱总是很难管住自己的,就会放任自己的灵魂为所欲为的,未知此话在生活中普遍应验与否。至于子女或者孩子们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家又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这个社会,这个社会许多不良的风气把大家的孩子带坏了,并有现在的学校怎么把学生越教越坏了云云。

  

  社会风气的不良,虽然只表现在某些方面,但都是事实;大家指责当今中小学教育的不得法,言也不差。不过,我却以为,大家最好在社会风气这方面谨慎说话或者最好少说话更不要乱讲话。不为别的,只为这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大家共同造成的,人们在这些方面总是习惯贼喊捉贼、盗呼缉盗。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呢?如果成人、家长们不要太看重消费的级别和层次,不要占尽大量闲暇时间去搓麻,不要仗着那点钱去买名车、购豪宅,不要去包二奶、养小三,不要老牛吃嫩草,也不要猪婆抱幼崽,不要巧取豪夺,不要受贿贪污我们的某些社会风气怎么会坏到令我们自己都忧心忡忡、人人自危的境地呢?

  

  再说孩子们的受教育。他们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就是固定环境——当然是学校,然而,大家却不能把孩子们的不学好归咎于学校的常规管理不到位或者管理不力,更不能毫无根据地指责教师们的工作没有尽职尽责,因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们能否尽职尽责,有些事情也不是由他们来决定的,他们是无能为力的,有些事情并不是他们说了算的。当前,公众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种种看法和说法是有冤情的。窃以为,大家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当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所处的状况之后再发表意见,结果可能会更客观更合理一些。

  

  当前,我们采用的教育模式主要还是应试教育。说白了,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场所,事实上早就变成了单方面追求教学质量的地方。虽然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口号也常常喊,并且也喊得十分响亮,但仅仅只是喊口号。事实上,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时间上说早就不是、从实际情况上说根本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当然也不是唯一的重点,更谈不上是办学方向,学校,事实上只是只有教而没有育的地方,想证明这一点,每年夏季举行的高考、中考和小考就是最直接、最公开的证据。如果此言有误,那么请问,有谁见过每年举行过针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类似于考试的检证或检测行为呢?没有。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又把教育的重点放到育人上面了呢?除了报告中的口号、墙上的标语和跨街的巨幅标语外,实质性的作为大抵没有,或者很少,那仅有的很少的一部分也只是给上面看的、给社会上看的种种假象,绝非教育意义上的育人环节的全面体现。

  

  我很赞成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提法,如果这种美好的设想能够在有朝一日变成现实,那种情景将是十分令人激动也让所有人颇受鼓舞的。我不反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追逐财富和享乐,因为人类社会总是需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不能、实际上也无法永远停留在老子所构想的无情无欲的动物性的社会,我们也无法进入庄子所描绘的只有北海若、至人、真人存在的那种无为、自在的世界,但我也反对墨子一派的冷酷和精于算计。我坚持认为人必须同时生活在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然性之中。人的社会性属性不必多说了,人的自然性属性尚待言说。

  

  如果仅仅是依仗财力的消费性活动,这个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种动因指引下的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从心态、目的、实际效果等方面说,并不能说明人已经真正做到了回归自然,它依然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而非人的自然性的表现。我认为,现代人追求自己种类的自然性、追求返璞归真的心性并不需要完全寄情于山水,或者仅仅依靠寄情于山水。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复杂多样,人的心理经常承受高压和遭逢剧变,像古人那样随心所欲地走向自然、面对山水,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时间上还是财力上都不易做到,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一切有形的、次要的环节都交付与虚拟世界,把获取本质精髓的知识的方式可以简化为读书,读那些闪耀着人类道义、良知和理性精神光芒的书,用知识的理性成分来填充人的日渐空寂的心灵,用艺术和艺术品所包含的高尚率真的人格精神魅力来感染、校正现代人的惶惑不安的灵魂,依靠人的精神文明的积淀中那些间接的、感性的成分重塑现代人的种属自然观,并且,让这些做法形成自觉的社会风气,那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问题也许会少一些,我所说的人的自然性,既包括人作为物种之一的自然属性,也指人的成长过程的顺乎人类共同的需求和自然的规律。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确凿的事实。

  

  上世纪某一个十年阶段,几乎所有人的精神和行为都被一种绝对强势的政治理念所控制,那种理念实际上成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精神的紧箍咒,受其制约,差不多整个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体都弃绝了理性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也完全终止了人的道义良知精神大厦的构建。而当下,我们又过分强调和依赖知识和技术的实用功能,并迫使人们依仗和利用这些知和能参与到人与人的比拼竞争中去,几乎完全舍弃了人的心灵成长和人的精神的崇高化,这样的现实状况事实上已经疏离和淡化了对人的精神道德的教化,情况和前面正好相反!

  

  应试教育模式不仅仅是控制学生和教师、也是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紧箍咒,如果这个魔咒不被完全解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永远都是一句空话,如果不把文化教育当做人的内在素质的主要构件和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仅仅把教育单纯片面地局限于学校教育尤其是文本知识的教育,那么,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永远是一句空话。

  

  临室的孩子们把歌曲《我们的田野》学会了,在老师的指导下连贯而整齐地唱了两遍。

  

  我想,学唱歌曲本身仅仅只是课堂教学的短期目标。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心灵和他们未来的人生最真切的需要莫过于能够享受正常的生活,莫过于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莫过于人格的完整与健全,莫过于既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随心随意地玩耍游戏,莫过于既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高效多样的物质生活,又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追求和行为权利,还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莫过于能够从课堂上学习、从社会中学习,也从自然中学习,莫过于他们既能享受到必要的知识学习,也能享受到更为重要的心灵健康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这个目标是不难实现的,关键的环节和不容忽视的前提是,我们所有的成人是否已经做好了可供他们学习的榜样,由我们成人操控的社会是不是已经提供了可供他们分享的优厚的学习资源,是否为他们创设了良好而健康的学习环境,是不是为他们营造好了可资他们学习的情境和氛围。而这一点,当前,我们和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做好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学校和教育机构视学生的考分为命脉。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给学校施压,学校又给教师和学生施压,教学质量也许会出现如这跳跃递进的天气一般的大跨越,可是好像谁也不能回答与此同时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灵教育效果是否也会实现同步大跨越。很明显,人的问题之首要环节是人的心灵、人的精神的培养问题,而绝非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问题,心灵塑造和精神培养恰好不能够做得像这天气一样地发生大跳跃,更不能够向他们蒙之以灾难性的沙尘。人的心灵教育和人格教育永远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无法突击,并且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联动,还应该具有可操作、可检测、可验证、可评估的长效机制,当然,根本的也是关键的环节仍然是全民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政策的更新和变革。

  

  该下班了。天,意外大晴。虽然已是下午,但是,天毕竟还是爽朗地放晴了,天一晴,我所感受到的还是春天的惬意与快慰。明亮和暖的阳光照在光洁平整的地砖上,又反射到门里面来,那一刻的光亮与温暖很快缓解了我的春困,我开始怡然自得地享受这一刻来之不易的晚春的晚晴天气,身心甚为舒畅。我想,虽然今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更迟,它的迟到几乎要把春季拱手让给急不可耐的夏天了,但是,即便晚了一些,它毕竟来了,毕竟还有春天,虽然是很晚的晚春,却也是怡人的晚春。

  

  我相信,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定是沐浴在晚春晚晴的和暖阳光下了。

  

  2012-3-20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暮春 晚晴 慕川向晚全文阅读 沐川向晚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