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0-09-27 08:44:5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XX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

的调研报告

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我和于伟同志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建设高水平平安XX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系统地梳理研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建设高水平平安XX相关内容,对XX基层社会治理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基层社会治理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公平正义日益凸显,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平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持续巩固平安建设成果,不断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探索建立社会治理新机制,我们从新要求、新作为、新期盼入手,对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探究。

(一)中央对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

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行动,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鲜明提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了判断和定位,并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阐明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使命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二)XX对社会治理进行新探索

就XX而言,我们不断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职能,建立健全社会治理领域责任清单,形成权责分明、奖惩分明、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引导和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创建,实现了社会治理“四个转变”。

一是实现了从传统式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近年来,XX在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社会治理能力上实现较大突破,公安机关运用“执法智能管家”案件管理系统,加强案件管理,提升执法办案质效;行政审批部门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落实网上办理事项X项,占行政审批事项X%;全县先后推广使用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配备专兼职网格员X名、调解员X名,对辖区人、地、事、物等进行信息采集和动态管理,初步建立起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支撑为手段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

二是实现了从扁平化防控到立体化防控的转变。创新实施长安工程,依托公安信息传输专网,整合X个天网、雪亮工程监控点位和X个学校、医院、网吧等重点部位社会视频监控,初步建立起“1+N”大平安视联网。针对城区、场镇、农村地区特点,以公安专防队伍为主、网格员为辅,X支场镇治安巡逻队、X支村(社区)义务巡逻队共同构成“1+1+N”人防队伍,建立全域覆盖巡防机制。以长安工程管理中心为枢纽,有机整合视频监控和人防管控资源,着力构建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三是实现了从单向管理到协同治理的转变。建立起“1+10+N”高水平平安XX建设领导责任体系,分片分线推进平安建设,压紧压实基层工作责任。健全完善村(居)民议事协商制度和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群众自治载体,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平安创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打造“律师调解室”“校园心理疏导室”“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阵地。全县2.3万余名义工、志愿者,以主题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为载体,广泛参与到社会服务、矛盾化解、平安创建等活动中,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是实现了从事后处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和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县、乡、村、网格四级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建立情报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强化风险防范化解。近3年来,开展重大事项风险评估X余件,通过情报预警,成功处置苗头隐患群体性事件X余起。

(三)群众对社会治理抱有新期盼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新变化,不再仅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社会治理也有着更多新期盼。

一是对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抱有新期盼。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手段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参与基层治理、表达个体诉求的愿望不断增强,期盼社会治理更开放、更透明。与之相较,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还存在短板,群众参与基层治理途径渠道单一,信息公开、监督管理等制度亟待健全完善。今年以来,纪检监察部门收到群众反映基层干部问题信访件X件,已办结X件,查实X件,主要涉及村干部侵吞各类补贴款项、村务公开等问题,干部作风、惠民政策落实等问题成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

二是对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抱有新期盼。经济发展、治安稳定、社会文化等要素相互叠加,影响公共安全因素日趋复杂,群众对公共安全有更高要求,不仅期盼个体人身、财产安全,对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等有新要求。XX年上半年,XX在广安市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综合评价指数X、排名第X(全市X个参与排名单位,X个区市县及X个园区),从群众调查收集的开放性问题看,影响群众对平安建设评价的主要为盗窃、赌博、电信诈骗等问题,一些突出治安问题禁而不绝,亟待破解。

三是对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抱有新期盼。对高品质、高效率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期盼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例如,部分群众反映自己领取财政补贴的银行存折被要求统一换成芯片卡,大部分在家群众年龄大,因为不会操作银行卡收支查询设备,片面认为自己的财政补贴是一笔“糊涂账”,由此产生诸多误会,影响干群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个性化、精准化程度不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只有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安宁、更有尊严的生活,才能使社会治理更顺民意、更得民心。

二、XX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XX县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变化、同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同现代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相比,在思想观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当前,基层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近年来,全县暴力刑事案件发案呈下降趋势,但盗窃、诈骗等侵财类案件仍高位运行,XX年,全县共立刑事案件X件,其中侵财类案件X件,占比X%;XX年家庭琐事、邻里纠葛引发的矛盾纠纷同比上升X%。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

(二)基层治理体系尚不健全。基层基础薄弱。村(社区)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部分职能部门将工作任务转嫁给基层组织,以城区某社区为例,承担工作职责一度达到20余项,涉及10多个部门,使得村(居)民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社会组织发展不够。目前,XX有各类社会组织X个,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X%,规模较小、活动形式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氛围不浓厚等问题比较突出。群众参与度不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XX年,XX县平安建设满意度排名全省X位,处于全省中下游,这与日常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治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治理主体单一。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解决,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如,XX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工作实效。治理手段粗放。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偏好于整齐划一、均等化的“吃大锅饭”管理模式,精细化水平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例如,全县现有登记在册流动人口X人、吸毒人员X人、近三年刑释人员X余人,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应用不够。治理模式局限。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例如,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破解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干部学历偏低。全县现有县、乡在编公务人员X人,其中本科生占X%,研究生及以上仅占X%;全县政法系统在编X人,其中专科学历X人、占X%,大学本科学历X人,占总数X%,研究生学历X人、占X%,专职干部文化水平不够高;村(社区)干部X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X人,初中文化X人,基层干部学历水平还较低,业务专业性不够,制约了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人才激励不足。目前,XX县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调动频繁、流动性大,基层留不住人情况突出。XX年以来,全县共引进高层次人才X人、流失X人,流失率为X%。工作动力不足。多数乡镇干部日复一日从事同一工作,思想认识僵化固化,加之岗位交流、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墨守陈规,“不干事不错事不担事”的思想较为突出,存在被动应付现象,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弱化。

三、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结合XX实际,我们明确提出了3年创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5年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奋力夺取国家“长安杯”的工作目标。为此,XX县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遵从社会发展和治理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治理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的产业发展优势、历史文化条件、社会构成特征等特点,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走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完善之路。

(一)转变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因此,我们认为转变XX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便民服务中心、“6+1”党群活动中心、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把这些基层阵地建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第二,突出依法治理理念,促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大力宣传《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等法律法规,扎实推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七进”等活动,探索组建村(社区)“说事委员会”,积极开展“双诺双评”活动,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第三,突出学习借鉴理念,善用“拿来主义”。坚持跳出XX看XX,对标学习外地社会治理先进经验,推动XX基层社会治理再上新台阶。省内,XX市、XX市、XX县、XX县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经验丰富,先后获得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奖项“长安杯”,兄弟区县武胜县也于XX年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省外,广东省各市区县特别是珠海市,拥有领先于全国的社会治理体系,浙江省杭州、金华等地在创新基层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要转变工作观念,破除“闭门造车”思想,定期开展考察学习,完善创新XX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借他山之石”谋XX发展。

(二)完善治理体系。当前,XX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各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一核多元,全民治安”,构建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当前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应该重点围绕如何解决好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重大瓶颈问题展开,XX县已确立“一核多元,全民治安”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路,但社会治理主体力量不对等、不平衡、不充分,社会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社会不够公平和活力不足,社会决策与资源配置欠科学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在下阶段中,需要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第二,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要依靠有效的跨公跨私合作、跨部门合作、跨行政区域协调等跨界运作,整合资源,协同治理,经济、高效、公平地解决好不同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安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第三,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XX县要运用好已有的平台和载体,建设“立体”防控阵地,构筑多元化防控体系,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单一走向融合。具体来讲,就是依托“天网”和“雪亮”工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监控接入长安工程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上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1+N”大平安视联网,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创新治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XX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愈加复杂和凸显,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必须要用新的办法、新的模式来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拓展“支部+”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XX县已构建起“1+5+N”大党建工作格局,树立起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党建”理念。下一步,要实现党建机制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一方面,社区党建要探索“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要拓展“支部+”工作法外延,探索“支部+群团”“支部+社工”“社工+志愿者”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次都不跑”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推广“七色”管理法,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要扩容“天网、雪亮”两大工程,探索监控视频分级管理,将已安装的视频监控,按照重点领域、重点部位进行Ⅰ级、Ⅱ级、Ⅲ级分类管理,分时段、分点位、分线路开展视频重点巡查。建设两大工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处理平台,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共用共治。探索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综合分析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特点,对社会风险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及时反馈、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案(事)件,切实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全面总结论证XX现有社会治理经验。近年来,XX县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党建+”“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平台、特殊人群“七色”管理法、社区警务“1+2+N”等经验做法,针对这些探索出来的经验,通过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全面总结与评估,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并对成熟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全县推广。

(四)强化治理保障。当前我县基层基础还较薄弱,在资金保障、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要统筹各方力量,在资金、人才、设施保障方面着力,将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第一,设立专项资金,发挥培育扶持政策杠杆作用。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益。第二,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公职人员、聘用制人员、村(社区)干部等队伍教育培训、学历提升、职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职业评价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训课程。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分类别建立社会组织专家人才库,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建立高校人才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引入社会心理疏导、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专业人才参与基层治理,为社会治理人才提供增量。第三,扎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深化“磐石工程”,统筹推进综治中心、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以“公益性、普惠性、均衡性、便利性”为基本要求,加强文化馆、电子阅览室、流动图书站、市民艺术中心等公用设施建设,以文化人,以文促和,营造文明平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工作情况 调研报告 治理 XX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