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时间:2023-04-18 20:45:1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继而分析了我国统计体制弊端对企业统计质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企业统计体制改革设想。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企业统计;统计数据

一、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数据失真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调查方法上,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取代了一定程度单一的统计报表制度;在指标设置上也力求更加科学,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加强了与国际间的接轨。虽然数据的准确性有所提高,但是数据失真现象仍十分严重。像假冒伪劣产品那样,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花样繁多。一般来说,内容上有多报少报之分,凡是考核政绩的硬指标,涉及地方利益、局部和个人利益的有关指标,多是虚报浮夸,“水份”较多;其他指标往往是瞒报少报,“截留”较多。

(二)统计数据不能适销对路,适用性不强

作为经济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载体的统计数据本身,能否有用、能否为统计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坚强的后盾,则成为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又一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将统计数据看作统计工作产品的话,那么这种产品的生产必须围绕其市场需求进行,一旦脱离了市场,必然形成产品的积压和人财物等投入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而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一方面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逐渐完善,社会经济结构正由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格局向多元的、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集体、个体、私营经济飞速发展的格局转换,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新经济正向人们走来,在这种形势下,社会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我国统计工作的主力军依然是政府统计,企业统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民间统计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人财物的限制,政府统计不能什么都提供,即便在政府统计能够提供的统计数据中也不乏“老办法统计新情况”。两方面冲突的结果表现为:要的统计数字没有,而能够得到的统计数字却没用。因此,统计数据不能适销对路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又一突出表现。

(三)统计指标口径不一,统计数据可比性较弱

目前我国统计指标体系存在很多不足,许多统计指标的统计方法、指标含义、口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统一,或者指标涵义模棱两可,未能或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使用者无法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得数据很难实现可比性,这样使用者也可能因对指标的误解而造成数据的滥用。

例如,统计局与房地产企业统计口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口径不一致,所得数据就不可比,所以可能发生使用者错用数据的情况。在统计生产成果在什么时间被确认为产品的问题上,房地产企业采用的是现金收付制原则,因为房地产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产品也有独特性,存在有房地产预售和分期付款的方式。房地产预售指在房地产建成之前卖掉的销售方式,它可以提前收取房款,因而减轻房地产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可以降低银行贷款,因而节约了利息,减少了投资成本;可以避免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因而减小了投资风险。另外,对于房地产买房而言,由于可以用低价低头款获得房地产,而且容易买到楼层和位置好的房地产,所以买主的对这样的销售方式也是很积极。当然房地产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也同样存在着这些优点,所以这些交易方式在整个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预售阶段和分期阶段的成交金额在房地产业的统计方式是其只要发生就会登记纪录,且在上海等发达城市这些交易都是由计算机计算,自动生成,几乎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的登记方式,只有在房屋完全建成且卖出后才进行统计,且在统计过程中,人为因素干扰很大,可见两者的统计数据会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目前实施的房地产行业数据服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的制度下,统计的数据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原意。

二、我国统计体制弊端对企业统计质量的影响

(一)统计工作独立性差,统计数据易受行政干预

我国现行的专业分散、地方集中与分散相混合的政府统计体制是条块分割、分级负责的计划经济产物,是我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其设立的出发点是:统计业务、统计标准力争全国统一,而统计工作的业务经费可分摊到各级政府,相对节约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但是,实际执行的结果是,由于地方和部门统计机构的经费、干部任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部门决定,因此,地方或部门统计机构在从事统计工作时难免受到地方政府和部门机构的干扰,尤其是一些与地方政府或部门领导政绩有关的数字更加容易受到干扰。统计数字的权威性,用于行政决策的宏观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二)统计机构设置不科学,统计数据矛盾较多

1.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局之间关系不顺,难以协调统计数据采集的客观性。一方面,中央统计局要管到县一级政府统计机构,管辖的范围过大。而且相互缺乏明确分工,责、权、利不清,地方统计局同时为中央和地方工作,而其经费也来自中央拨款和地方拨款,中央与地方之间扯皮较多,在很多情况下,还难以认定谁更有理,同时任务重与经费不足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而且,实际上人员与经费等主要行政管理权限归地方政府,使得国家统计局对地方统计局的业务管理乏力,干部管理等行政管理规定约束力极弱,一旦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需求发生矛盾时,地方统计局往往会维护地方需求,在统计方法、指标设计和抽样调查方法等方面经常会发生冲突。而在目前的统计体制下,全国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统计局,结果使得国家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统计调查进度难以保证,国家统计调查的管理与协调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没有充分发挥农调、城调、企调三支调查队的作用。这三支调查队是国家统计局的属部队,但由于经费和编制等方面与地方统计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基层队伍很难不受地方统计局和政府的影响。调查经费开支大,但实际工作成绩却不乐观。

2.统计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性不够,统计数据时效性差,难以利用。在数据对外公布方面,向社会介绍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质量情况不够充分。近几年,我国在向社会介绍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各种指标解释、如何使用统计年鉴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提高了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水平。但是,这类工作的进展还不平衡,在实际中正在使用的一些重要统计数据的统计或核算方法制度尚未公开,或公开不够。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家统计机构借助社会力量,改进统计工作,不利于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三、企业统计体制改革设想

针对前面论述的目前造成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统计体制的缺陷,社会各界均提出了一些建议,这里对我国统计体制改革提出如下设想,以便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一)应与国情相一致

改革后的统计体制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一方面与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情相适应。我国一个省的人口和地域就相当于国外一个甚至几个国家,要搞一个集中统一的统计体制,把方方面面的需求都包下来,难度极大。

另一方面要考虑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主体、收入分配关系、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样化的现实。长期以来赖以运行的层层报表方式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二)要明确职责

统计体制的改革要明确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要对统计的职能进行科学分解,分级分类管理,在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和民间统计之间进行明确而平衡的分工,各负其责,有针对性地在自身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统计工作。

(三)加强对全社会统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必须加强对全社会统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形成上下通畅、左右贯通的统计网络。统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各部门、各地区实施强有力的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矛盾和重复。

(四)统计内部机构进行系统优化

按统计工作的流程对各级各类统计机构设计合理的内部机构进行系统优化。应建立符合未来形式发展要求的、灵敏、快速、高效、精干的调查机构,提高效率,并使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有利于更广泛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从体制上切断统计数据与不法利益的联系,彻底排除干扰。

(五)应服务于公众

作为直接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政府统计体制应能够向公众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可靠的统计数据,让公众了解相应的统计方法制度和指标解释,以取得公众的理解,增加公众在统计调查时的合作意识,更好的开展统计工作。

(六)要与国际接轨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趋势,我国对外开放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和比较会越来越频繁,统计理念、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数据与国际通行的作法接轨成为最基本和最迫切的要求。因此,新的政府统计体制应尽可能的反映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的一些原则。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方法浅议[J].四川省情,2007,(4).

[2]赵小风.试论企业统计与会计的地位[J].青海统计,2007,(7).

[3]李绛雪.依法统计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青海统计,2007,(8).

[4]黄旭辉,蔡艺.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协调统一[J].浙江统计,2005,(2).

作者简介:杜园华(1959- ),女,南宁市土木建筑工程公司会计。

推荐访问:新经济 改革 统计 环境 企业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