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途径

时间:2023-04-22 11:10: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村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发展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因此,必须多措并举,促进农民致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一新型农民的培育,完善农村体制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 问题 途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农村社会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基础,以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建设农用基础设施,运用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的产业化手段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通过住房规划、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安全用水、净化空气、整治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来建设好村镇、改善环境,以提高生态效益。三是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好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就业来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以提高社会效益。四是通过加强村级自治,完善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地参与乡镇建设和管理,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促进邻里和睦,生产和生活上互助,以提高农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素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发展当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农村前进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效解决“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战略高度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全面小康的一个总体纲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部分地区农村路难行、病难看、水难喝、学难上的现象没有多大改变,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来全面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是农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懈动力。刺激、扩大国内需求是促进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重要支撑点。由于广大农村人口数量多、消费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内需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过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产业,使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提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致富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但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有些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的农村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农业支柱产业的培育、农业先进科技的推广所需要的人才缺乏,这使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升级缺少人才和技术支撑,最终影响到农民致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脆弱问题。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农村人口居住地较分散,农村税费改革引起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引起农村供水、供气、交通、灌溉等一系列困难,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新型农民培育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农民,是有知识、有文化、懂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有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法制观念的新型农民,但大量的年轻人,涌入了中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农村考上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很少回乡创业,留守农村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和学童,这一代年轻人基本不会农业劳动,同时会继续影响到新的一代,我国农村未来的农业生产,不仅是具有基本农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缺失的问题,而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更是后继无人。

4.农村发展的体制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广大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资金等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土地流转与集约化使用的问题突出,导致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5.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主心骨”的“村官”有相当一部分理论、政策水平低、工作能力差、工作作风粗、廉洁自律不够、致富能力差,这无法让村民信赖。同时农村、农民公益事业的发展,农村的事务日益增多,各种矛盾相继出现,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但因对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重视不够,农村事务的透明度不高,农民村级自治参与度小,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多措并举,促进农民致富。一是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实行“工业带动”、“工业富村”,以工业城为发展工业的先锋,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出租村集体用地,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带来村经济的兴旺;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引进外地客商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和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改旧建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搞好各个村民小组的硬底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规划建设集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老人之家、绿化带、路灯、住宅、商铺等配套功能设施于一体的新村。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而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不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提供便利,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三是依据比较成本,因地制宜高效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产出效能,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新农村村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得到明显改善。一是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立农业技术的培训机构,通过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庄河庄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一新型农民的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有文化、懂技术、有一定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充分发挥各类成人学校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通过职业培训让传统农民转化成为新型农民,依据各地土壤、水分、气候、地形特点优选适合各地的经济作物,并组织编写乡土教材,聘请农技师和大学的农业专家授课,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综合开发知识和经营理念;二是充分发挥各县市职业中学优势,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年轻一代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后备力量,鼓励自学,县市电视台和远教网络定时开展讲座,给愿意学习的农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各村新型农民的骨干人物组队外出考察,学习其它地方的好经验,回村后发展特色产业,培养典型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对有理论而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的新型农民,政府帮其联系基地,组队参加现场培训和实践活动;三是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集体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村民的素质。

4.完善农村体制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的现象,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促进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和高效经济作物的开发,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大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5.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是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有公心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为标准,逐步建立起来~个富有活力、创造力、战斗力的班子,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体现全体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意识,依法治村,在农村事务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章可循,有章必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

推荐访问:新农村 试论 途径 建设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