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

时间:2023-04-15 17:45: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着重培养“就业主导型”的人才才是务实和明智之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下,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特征和要求,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改革。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建设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111-03

我国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到目前为止早已有超过600所的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科生,但是有关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一些问题甚至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即是该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大量本科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各个高校仍在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建设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自从2002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方面不断进行认真探索,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应特别注重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的培养,强调培养适应相关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转变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上来。就是说,我们的毕业生一方面就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经济;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另一方面,也应该具有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管理和操作能力。

一、公共事业管理需立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尴尬困境”分析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背景下,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一般而言,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包括知识发展型培养目标和就业主导型培养目标。知识发展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继续考研升造或擅长理论研究的学生。就业主导型培养目标则是着重培养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实践技巧的学生。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理论上当然也面临着制定和实现这两个培养目标。从专业发展方向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为培养知识发展型人才打基础,这是因为:首先,由于公务员必须公开考试和招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并无任何优先权或特权;其次,我国事业单位正面临改革,人才需求也极为有限;再次,中国的公共事业(包括社区建设)发展受体制性因素制约难以在短期内有很快的发展,因此,兴办这一专业更多的是为培养研究型人才打好专业基础。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在本科层次设置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理论基础以及课程课时限制等原因,培养研究型人才是难以做到的。再加上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中没有“公共事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专业。因此,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面临着与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不平等竞争局面,因此,培养知识发展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还面临着考研、升学的障碍。这是公共事业管理需立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尴尬困境”,这也是一部分高校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行政管理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多数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相关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认为:在现阶段主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着重培养以“考研升学”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发展型”人才是不现实的。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就业主导型”的人才才是务实和明智之举。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特征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种狭义的“公共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公共服务的意识。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整体利益的实现、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宗旨。这要求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管理者要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公众与社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核心。(2)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行为与公众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的矛盾与冲突,个人利益在实现的过程中,主观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客观上又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上为其提供保证、支持与协调,对有损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的行为予以约束和限制,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整个社会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要从整体的角度保证个体的正当利益的实现。(3)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如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而且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涵盖广泛的领域,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其操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思维敏捷,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把握大局,具有开拓与创新能力,具有全面的管理才能。

公共事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掌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实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规划、管理、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四年的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和人际协调、沟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

1.整合优势、明确方向、办特色专业。目前,就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学科特点及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文化事业管理、医疗卫生管理、体育管理、教育管理、科技事业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公共经济管理、社区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和农村事务管理等领域。根据对文法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析,该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方向定位于社区管理、科技事业管理以及资源与环境管理。这是因为我们从国内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情况来看,教育管理一般是在师范类院校开设;医疗卫生管理一般是在医学院校开设;体育管理一般是在体育院校开设;经济管理一般是在财经院校开设;环境保护管理一般是在有环境科学及环境规划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

而文法学院除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还有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法学本科专业,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一个学科领域就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包括科技政策的制定及管理,并且学校是一所以地学、环境资源等为特色的理工类高校。这些都是该校优势,也是他们确立自己的相关管理方向的基础和土壤。可以说该校所要办的社区管理、科技事业管理以及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向是依托于自己的资源优势的,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添加了就业的砝码。

当然,要在坚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色”的基础上来显“特色”。具体说,就是继续保证开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平台课程,体现其专业规范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然后来突出特色。该校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来建构专业平台,然后通过专业选修课设置三个方向模块来打造特色,每个模块设置3—4门专业选修课程,以供高年级学生有目的性的选择。如:在该模块中,社区管理方向的学生可选择社会学原理、社会保障学、社区发展学、城市社会学等课程;科技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可选择科技政策与管理、知识产权与文化事业管理、非盈利组织管理等课程;环境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可选择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

2.以理论为基础,兼顾价值性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技术性课程的比例。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属性和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的改革设计该校遵循“整合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原则,按照以政治学为导向,以管理学为核心,以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为次核心,以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审计学、文秘等为辅助工具的逻辑关系构建课程体系:以理论为基础,兼顾价值性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技术性课程的比例,如:开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统计、社会调查与方法,口才交际、书法、普通话训练、教育管理学、环境经济学、文献检索、SPSS技术等课程,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多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选修课,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他们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攻读第二学位。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入学时的认识教育(含入学教育和军训等)、专业课程的认知学习和毕业时的毕业实习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教育部高教司也反复强调,尽管目前在教学规范上还没有考虑到实践环节教学这个层面上来,但必须坚持这个环节的质量把关。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环节的实习尤为重要,具体方法有:

(1)教师编写公共事业管理案例,供学生模拟锻炼,学习讨论。管理案例进行教学既能节省经费,又能使学生在校内获取深入现场的感受和实践训练。

(2)组织各种讲座和参观考察,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走出校门,深入公共事业管理现场参观学习、咨询了解、讨论提高。

(3)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事务管理实习”、“学生办公室主任、教务科科长助理实习”、“社区岗位实习”、“公共机构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4)将毕业实习结合学生就业选岗,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社区或相关事业单位实习。通过毕业实习、论文撰写与答辩,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4.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坚持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来源。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四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全职教师中的一部分可来自本校其它院系,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势;兼职教师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政府或其他部门有实际管理经验的官员或管理人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聘请政界知名人士、杰出成就者担任名誉教授。其次,强化师资培训。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不断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充实具有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理论工作者。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及向名牌高校输送国内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增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并开展相互评课活动,达到提高师资水平的目的。再次,继续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既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建设,又重视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该校与成都市成华区政府进行社区共建作为基础和依托,建设一个可供学生常规性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社区相关的管理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工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

5.导入“2.5+1.5”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内打通二级学科的壁垒,广泛探索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路子,探讨“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学校工程类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中公开选拔招收学习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突出、具有一定领导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用三个学期的时间系统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与知识的教学,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既懂公共管理科学、又懂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毕业后同样授予他们管理学学士学位。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06(3)

2.李笑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李燕凌,杜宝贵,欧阳晓东.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4(6)

4.刘健.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孔春梅,罗朝慧,安俊美,张战勇.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6)

6.蒋纯红,张劲松.WTO背景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7.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6(5)

8.宣勇,何作井.“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02(5)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责编:吕尚)

推荐访问:导向 改革 就业 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