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调研材料(一)

时间:2021-08-26 08:25:1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工业园区调研材料

创新思路完善机制优化环境推动经济开发区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关于全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外来投资的密集区、重点产业的集聚区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开发区也成为感受最早、影响最深、受冲击最大的区域。在当前保增长促发展,实现咸宁经济社会“弯道超越”、提速进位的形势下,开发区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为进一步把握全市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促进经济开发区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中发挥更大作用,5月13日至18日,在市政协副主席敖茂佑同志带领下,市政协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全市六个县(市、区)经济开发区进行了调研。19日,佘家驹主席、敖茂佑副主席 1在市开发区召开关于开发区运行情况的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市经济开发区自2021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发展过程,全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规划建设面积84.5平方公里(126700亩),项目实际用地3万亩,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和体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其地位、作用和影响日渐凸显。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开发区努力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仍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但企业经济效益和出口有所下滑,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50.7亿元,增长28.5%;实现工业增加值16.98亿元,同比增长36.6%;创税收2.62亿元,增长-9%;出口创汇1571万美元,增长-8.7%。新开工项目31个,新投产项目16个。

  (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几年各地加大开发区基础实施投入,开发区功能形象明显提升,开发区承载项目能力不断增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6.67亿元,建成厂房面积325万平方米,区内实现路网、电网、水网、电视电话网、互联网和土地平整等“五通一平”,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已达到招商落地条件,基本可以满足进区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和中心,坚持“建设一批,启动一批、策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要求,围绕“建大园区、招大项目、办大工业、搞大服务”的发展理念,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企业聚集、产业互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截止2021年3月末,全市经济开发区已累计落户项目323个,在建项目100个,投资总额达83.8亿元,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31个,投资总额27.97亿元;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个,投资总额达60.1亿元。

  (三)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各经济开发区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市经济开发区围绕市直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机电产业和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同时以引进红牛饮料、今麦郎饮品为契机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咸安经济开发区形成以华博、三六电机为龙头的机电产业集群,以巨宁森工为龙头打造板材产业集群和以精华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集群;嘉鱼开发区以中石特管和歧丰管业为龙头的钢管加工产业集群和以盛宇、洁丽雅等国内知名品牌形成的家纺纺织业;赤壁开发区重点发展以华润火电为龙头的能源产业和以银轮蒲起为代表的起重设备制造产业;通城县形成以玉立集团为龙头的涂附磨具和平安电工为龙头的云母产业集群;崇阳县全力打造国内产业链最为完善的“中国钒都”,以引进精武鸭脖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及卫 3生材料产业集群;通山县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石材产业集群。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市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经历了由最初的“饥不择食”到依据产业规划引进项目的过程转变,产业布局初见成效。市直汽车方向机产业综合排位位居全国前五,通城涂附磨具产业位居亚洲第 一、云母制品加工产业全国第一,崇阳成为国内钒产业价格三大“风向标”之一,通山大理石行销全国,并成功进入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

  (四)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至2021年底,全市经济开发区累计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9%,其中过亿元企业36家,过5亿元企业11家,过10亿元企业3家;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169.79亿元,其中2021年新开工项目127个,固定资产投资额76.26亿元,增长52.9%,占当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完成工业总产值206.23亿元,增长57.1%;实现工业增加值67.66亿元,同比增长5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7%;创税收10.89亿元,增长31.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1%;出口创汇1.03亿美元,增长36.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4.5%;企业劳动用工4.4万人,同比增加1.2万人。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工作,全市经济开发区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三年来,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开发区已 4经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全市上下已经认识到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市“兴工强市”发展战略,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领导重视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办好开发区,领导是关键。近几年来,我市两级经济开发区之所以迅速崛起,健康发展,首要的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发区作为示范工程、民生工程和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协调部门配合抓,在政策优惠、用地优先、环境优化等方面做好扎实的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推进的力度,使外地投资者进得来,当地企业留得住,你追我赶,竞相发展。

  (二)招商引资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招商,引不来项目;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发展。各地坚持领导亲自招商,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亲历亲为、高位推动,做到重大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联系,重点项目亲自跟踪,重点地区亲自开拓。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在坚持以情招商、以商引商、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招商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以特色资源为重点,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切实把好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环境保护、建设周期、技术含量五个关口,在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达产率上下功夫,逐步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 5变、由见商就招向择优招商转变。

  (三)优化环境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主要抓手。能否有效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是关键;能否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服务环境是关键。近几年来,各开发区努力优化经济环境,有效降低招商引资成本,为落户项目建设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行政部门年终考核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等一系列制度,大力整顿、纠正部门和行业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及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现象。集中治理企业周边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通过推行入园项目包保服务,对新落户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办法解决入园障碍问题;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模式,组织专班负责办理有关手续;设立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处理职能部门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措施,让投资商一心一意投身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通过全面落实优惠政策,确保签约项目的优惠政策落实,做到取信于商。

  (四)基础设施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克服困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利用土地开发运作、国家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加大开发区基础建设力度。完善开发区规划设计,编制了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 6规编制和区内道路、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为开发区可持续性发展打好规划基础。积极开展土地申报工作,由于开发区成立之初国有存量土地少,需征用大量农村土地进行开发建设,为节省征地时间及时提供土地,开发区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协商、分期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活化资金收储土地,近2年全市开发区累计获批工业用地1.3万亩,基本上保证了开发区建设和进区企业用地需求。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经济开发区近几年发展迅速,态势喜人,但是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发区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园区建设成本上涨,资金匮乏。我市经济开发区建设资金投入基本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财政资金越来越不能满足园区建设的需要。一是土地价格成本严重倒挂。据调查,全市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为3万元/亩左右,有些大项目价格更低甚至赠送土地,而目前每亩土地的开发成本高达8-12万元,严重的倒挂现象导致园区建设资金更加紧张,部分开发区背负着较大的债务。二是土地征用成本不断上涨。现在土地控制越来越严,地价与补偿政策同征地农民的期望值反差过大,征地的难度因此加大,成本增多。今年省国土厅已出台文件,我市土地征用价格提高幅度为43-65%之间,将进一步导致我市开发区土地成本大幅提高。三是基础 7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用于开发区的财政资金呈现出“大头穿小鞋,两头扯不来”的现象,而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基本靠银行融资和土地商业开发获利进行投入,目前已进入还款期,再希望从银行融资难度加大,而土地商业开发由于受经济危机和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土地价格下滑,筹资手段弱化。目前由于资金不足,部分征用土地“五通一平”建设步伐放慢,出现项目等土地的现象。

  (二)园区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2021年,全市经济开发区入园规模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税收、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4.9%、38%、47.8%、41%、12.3%,与全省先进经济开发区比经济总量偏小,与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军者、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财源增长的动力区”的定位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仅为9%。目前,开发区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机电、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主要以低层次的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层次低、水平低,大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项目配套水平低。多数项目属于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产品和产业配套在市内甚至于在省内都严重“缺失”,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相关配套服务滞后。由于我市属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8与工业经济息息相关的物流、海关、商检等机构建设尚未起步,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园区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我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大都属政府派出机构,没有赋予行政审批职能,所设工作机构与开发区工作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开发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国家至今没有颁布关于开发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开发区的体制、机制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容易导致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受到旧体制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不明确。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究竟拥有哪些审批权和多大的审批权并没有完全明确。管委会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被收缩;具有审批权和执法权的相关部门,在与园区管委会的配合办事中,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多头管理内耗大,办事效率低。三是管委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管委会具有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实施资本、资产运作,导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经常会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

  (四)园区缺乏科学规划,扩张受阻。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个别开发区的建设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也没有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开发区内工商企业、行政办公、商住开发混杂一起,工业主体特色弱化。从主导产 9业来看,开发区内各大区块产业布局相对零乱,未完全做到合理优化布局,难以依托园区集聚来发展壮大。

  (五)园区招商信息匮乏,竞争激烈。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投资信息的缺乏,目前沿海企业投资信心普遍不足,对主动登门的招商人员大多态度冷淡,获取投资信息相当困难。二是部分签约项目中止,据统计,全市各开发区拟洽谈现缓谈或停谈项目26个,拟签约现缓签约或停签约项目12个,已签约现毁约项目6个,已签约现缓履约或缓开工项目20个,停建或缓建项目9个,建设进度比原计划慢的22个,已建成未投产项目6个。三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东部沿海一些省份也采取措施。将本省欠发达地区作为转移企业的承接地,同时中西部省市也加大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竞争较为激烈。

  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进一步推动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 1、规范开发区在法律层面上的明确定位。依据《湖北省经济开发区条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咸宁市开发区管理办法,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机构性质、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维护开发区的管理机制和职能相对稳定,使开发区的发展和管理有章可循,促进开发区的持续、稳定、 10快速发展。

  2、调整开发区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平均已达到10平方公里,但各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县级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一般在25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开发区建设、管理的需要。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开发区管委会应代表本级政府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对内”,力避多头管理,减少目前在开发区定位外承担的社会性事务负担。按照高效、统 一、精简的原则,学习外地开发区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建议规划建设、土地、环保、工商、财政、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公安等部门在经济开发区设立分局,主管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授予分局独立履行审批职责,服务开发区工作,充分发挥园区“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系精简高效的优势,同时对它们实行双重管理,真正实现在开发区的辖域内的统一管理、封闭运行。要加快开发区内金融、海关、商检、信息、物流等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建设,创造更为完备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

  3、建立长效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建议成立咸宁经济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直相关部门和咸安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市开发区发展规划、重大招商活动、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优化环境、纠纷调处等工作,由开发区主任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以保持工作的一致 11性。通过进一步加强领导,改善环境,增强活力,推动市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

  (二)切实加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1、制定科学详尽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园区产业功能分区规划,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臵。依托优惠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开发区产业发展政策。

  2、扩大园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用地紧缺对开发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显现,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做好开发区区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积极争取省里的重视支持,做好开发区土地修编工作。按照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的要求,在现有土地政策下积极寻求发展空间,扩大增量,争取开发区用地指标单列,基本农田指标调整向开发区倾斜,有效增加土地供给,强化土地储备。积极探索和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办法,面向现有土地要空间。土地的规划、利用已呈现“供应减量化、使用高效化、利用循环化、闲地资源化”的特点和趋势。要严把入区项目质量关,规范入区企业评审,适当提高项目建设容积率、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例、税收含量、开工进度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完善项目论证和评审机制,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向无 12污染、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优势高科技项目倾斜。严格合同约定,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对开工时限提出明确要求,尽可能避免土地闲臵;对违反约定的用地项目,采取经济、法律的措施,建立土地排查制度,对长期闲臵的土地采取“过期收回、等量臵换或退款”等办法盘活土地存量,鼓励和支持建设多层、高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稳妥作好拆迁安臵工作,坚持安臵先行、利益驱动,建立有利于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减少矛盾的拆迁机制,为空间拓展提供保障,形成以土地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再以基础设施推动土地增值的良性循环路子,做到以工带商、以商促工、工商互补。

  3、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开发区在当前空前激烈的态势下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除了前述的管理模式创新外,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1)征地模式的创新。尊重农民意愿,推行生活补贴与延期补偿相结合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既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促进社会稳定,还有效缓解了征地难题,加快项目建设,同时也可以缓解一次性补偿给财政带来的压力,集中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发区建设;(2)开发模式的创新。为了发挥开发区基础建设的优势,促进企业向开发区集聚,迅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可以按照“五个不变”(即隶属关系不变、归口管理不变、统计口径不变、纳税属地不变、利润分成不变)的原则,鼓励有 13条件的县(市、区)乃至乡(镇、场、办)到市开发区建设“园中园”,开成“县市联动,园区联建、发展联促”的“一区多园”格局;(3)项目策划的创新。作为开发区来说,项目是发展之源,发展之基,发展之本。在这方面,一要精心策划项目,既要脚踏实地、严密细致,又要“异想天开”,“无中生有”;二要催生裂变项目.特别要针对和加强我市周边地区大项目、大企业的研究,力争从老项目催生更多的新项目,从大项目裂变更多的小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4)环境支撑的创新。当前形势下,环境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优惠政策,大量的是体现在法制、人文等的软环境上。在这方面,我市的各级开发区,都要在营造“五最”环境上下真功夫。那就是一要营造“成本最低”的政策环境,尽可能降低各种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二要营造“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限;三要营造“信誉最好”的市场环境,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评议考核和过错追究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和财务制度建设;四要营造“感觉最佳”的服务环境,树立“只立路标,不设路障”的理念,切实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式、保姆式服务。在咸宁,尤其是要下大力气铲除咸宁经济发展中的“毒瘤”——“一强四霸”,让企业在咸宁的各个开发区进得来、立得牢、长得快、干得欢、发得大;五要营造“人文最浓”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重商、亲商、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使咸宁的开发区成为全国乃到华中地区的资本洼地、 14人才高地、投资旺地、人居福地、发展胜地。

  (三)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要按照配套齐全、环境优良、功能完备的要求,尽快实现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五通一平”,为项目入驻、开工建设、生产经营提供条件。为此,开发区要构建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新型投融资体制机制。一是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开发区的直接投资力度;二是改革和完善市财政与开发区的财政体制,建议实行开发区区域内财政超收全额留成办法;三是由财政担保转向金融机构直接贷款;四是采用“政府调控,市场运作”的模式,把开发区资产运营管理职能从管委会中剥离出来,建立专门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开发区主要的投融资平台,按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负责开发区的重大社会公益项目、市政项目、主干道基础设施、社会公共配套设施等政府性项目的建设与融资。五是盘活土地等存量资产,利用政策和级差地租融资;六是加快担保公司发展步伐,主要为开发区和区内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帮助。

  (四)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整合优惠政策、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形成经济开发区整体优势,密切关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促进开发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社会事业等项目与全球资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起点对接。一是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加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主攻专业招商和重点招商。更新招商理 15念,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实现以政府为主招商到区内龙头企业主导招商的转变。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坚持引大、靠大、壮大“三大”策略,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三新”产业,力上环保型、循环型、集群型“三型”项目,发挥领导人员、专班人员、社会人员“三员”力量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招商,扩大引资成果。二是着力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益。突出重大项目在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要目标,突出招大、致力引外、注重引智。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投资或在咸宁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注重瞄准引进类似红牛这样一批回报高的项目;构建武汉1+8城市圈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着力吸引国外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或分支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提升开发区城市品位;着力引进国际国内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研发机构和领军人物,增强开发区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掌控能力。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要突出有选择性地招商,提高投资强度、建设周期、建筑容积率、投入产出比、就业人数、节能减排水平等准入门槛,下大力气引进集群型项目,以此增强开发区的集体竞争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将开发区纳入城市建设规范通盘考虑,有关部门 16要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支持开发区搞好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电讯、燃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

  加大开发区内重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鼓励采用技术入股、委托攻关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努力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成为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托;吸纳并转化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企业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研项目,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和完善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自主创新中介服务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加强人才引进,营造用人环境。高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优秀人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依托和整合咸宁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及各县(市、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开发区培养、提供人力和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为了开发区的长远建设,要从战略角度出发,着力加强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以及机关党政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在开发区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

  17调研组成员:敖茂佑游强进郑光勇潘咸英 殷汉宁王艳芝余谦

推荐访问:调研材料 工业园区 调研 材料 工业园区调研材料(一)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