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水磨古镇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2020-11-11 09:35:2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赴水磨古镇考察报告

2012年5月27日至 29日,我们在学院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为期 3天的四川省内的民族风情与考察,考察的路线是绵竹年画—都江堰—青城山—水磨古镇—青神竹艺城。在整个考察活动中,最令我喜欢以及难忘的是水磨古镇。

随着汽车穿过重重隧道, 我们进入了汶川,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高山,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 已经没有当初地震的那一道道惨淡的伤痕。

 面对这样的场景, 心里更想着当初地震时的情景同时也好奇映秀人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建设他们新的家乡的。同时对于传说中的水磨古镇也充满了好奇。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的有着别样情怀。

 长大后跟父母一起来到城市, 城市的繁华在当时的确吸引了我这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农村孩子,但随着时间的流

逝,我发现,城市的喧嚣已经泯灭了我小时候的的那份清澈的心。

 所以我怀念农村自然朴实的感觉, 那份最初的幸福。

 此次知道这次学校名族风情与考察即将来到的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水磨古镇, 我当时就满怀期待的希望这次旅行能更快的到来。

汽车缓缓的在高速路上行驶, 我坐在车上, 一边欣赏沿途的美丽的风景, 一边遐想我期待的水磨古镇到底有着怎样的风情。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天昏沉沉的,

仿佛预示着一场大雨的来临。

 但是这并没有给我带来失落的情绪, 反而让我感觉到有种《再别康桥》般的诗情画意: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 “长寿之乡 ”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

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5.12 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 “禅寿老街、寿

西湖、羌城 ”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

萃,俨然一幅 “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 ”的“水墨画 ”,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水磨古镇距成都 76公里,都江堰市 25公里,映秀 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

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

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具有 “川西高原休闲胜地 ”、 “西羌文

化名镇 ”之称。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 《全

球最佳范例》 杂志评为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

委会授予 “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 ”称号。

。我们在晚上七点多到达了目的地,正如我前面所说,天空飘起了绵绵细雨,犹如江南烟雨般感觉。

 可惜的是天色渐晚, 恐怕水磨古镇的很多景色今天难以全部欣赏。庆幸的是这样一个美丽富有名族气息的古镇, 在这样的夜色的陪衬下, 有着诗一般的水墨画。

 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 我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大部分来自于大自然的美丽。

 就像李白, 杜甫这些大诗人, 他们笔下的山山水水无不体现大自然的神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信这次的名族风情与考察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到达我期待已久的水磨古镇, 我顾不上劳累一天的疲惫身躯, 带着我对农村的情怀,好好享受古镇的芬芳。

古镇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那么的安静, 祥和。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 一定会被这股气息所感染,就像一波清水没有丝毫的涟漪。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水磨羌城 ”的碉楼, 它是整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高 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

 千百年来, 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

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水磨羌城占地面积 61117平方米,是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 9度设防,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 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 完美体现了会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

 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 “中国最美羌城 ”。整个羌城给人的感觉是既富有浓郁的羌族风格,又有现代创新元素。这里的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古老羌族的风格和谐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万年台 , 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 25年(公元 1588年),毁于 90年代末。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建筑坐南

朝北,总占地面积 86平方米,建筑平面是 “凸 ”形分布 , 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

脊檩,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藻井,并彩绘。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

方艺术风格, 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川西民居建筑结构的简洁、 朴实、庄重等特

点,是研究 戏剧发展史宝贵的实物资料。

广场也是古镇的一大亮点。

 和谐广场地处禅寿老街与水磨羌城的交汇处, 寓意各民族、各人民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同时,羌、藏、汉各民族的建筑风格

和文化元素也在这里充分展现和融合。

 羊皮鼓广场,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

 在羌人活动地区, 羌民所供奉的神是 “羊身人面 ”,视羊为祖先。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

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一只饿羊吞吃了,后羊托梦给羌人说: “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掉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极高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不过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禅寿老街” 禅寿老街全长 1300米,平面呈 “U”形分列布局,建筑都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

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建筑思想和

设计理念。川西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不仅解决了灾后 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打造了 “以家带店 ”的宜居宜商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游玩的时候,看到很多刺绣,问之才知道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

的瑰宝——羌绣, 也是羌族姑娘的拿手绝活。

 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

等,件件精美绝伦。

由于时间原因,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离开了这个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古镇。,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一样是我受益匪浅,这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身心上的愉悦,更是思想的升华。

推荐访问:考察报告 水磨 古镇 考察报告 赴水磨古镇学习考察报告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