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专项实验报告——以“分组学习”实验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实验报告

时间:2020-09-22 14:29:3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专项实验报告

――以“分组学习”实验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实验报告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依靠死记硬背学到一些地名、 物产、地形、气候等地理知识,或者通过机械训练获得一些地理技能, 只学会了如何应付常规考题,而根本无法应付目前高考趋向灵活地、 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碰到的种种地理问题。 现代

教学论认为: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 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力。如果只会机械的背诵概念, 记住一些定义、原理和公式,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那 么所学知识就是毫无疑义的。”而要想消除传统地理教学中的这些弊 端,就必须强调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培 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任务的核心。 在中学地理

教学中是否能够完成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呢?采取什么途径来完成 学科能力培养目标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以“分组学习”实 验来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可行性及有效实施作了较为深入 的研究。

受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 高,多数是被动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管不住自己;好的学习习 惯基本没有,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方法不好。 新形势造成教学新

的层次格局,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 那么

成绩好的学生显然会“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却因此会“吃不了”, 不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学习需要,也不利于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 高。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组学 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实验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验采用教育科研范畴的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 属于 “准实验 ”设计。

格式: O1 X O2

O3 O4

总的思路是: 选取知识能力水平相近的两个教学班 (本人所带高 二( 23),(24 )两个文科班)进行对比教学实验。在实验班,按照 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的 实施学科能力目标的实验处理。

 在对比班, 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 学。教学实验时间为四周, 选取了第一轮复习课 《大气与气候》 专题, 制定了本章的《学科能力培养目标》 (见附录一),在实验班教学中利 用分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目标中所提出的能力培养任务。

 实验 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先采用统一授课, 但例题和练习题处理实验 班采用分组学习, 先每位同学思考做答, 然后组内讨论后老师给出正 确答案,如有疑问组间辩论,最后如还有疑问教师统一解答。对照班 则采用统一讲授法。结果应用测试、问卷调查、学生行为观察等多种 方法进行评价研究。

二、实验结果分析

1、重点实验章节测试数据分析

9

9

9

9

针对《大气与气候》的能力目标,我们设计了能力形成性测试题

(附录二),测试题力争能够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在这一章中获取地 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 存储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 的提高。在讲课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测试, 分数对比如

下:

分数

、中 、/.

课前

课后

实验班次数

对比班次数

实验班次

对比班次

9 0-

9

0

0

16

9

9

8 0-

8

5

6

11

7

9

7 0-

-7

12

10

16

19

9

6 0-

6

17

18

10

12

9

5 0-

5

13

10

2

4

9

4 0-

4

7

6

0

1

9

3 0-

3

1

2

0

0

总人数

55

52

55

52

、[L 、中 、/.

讲课前

讲课后

均分

均分

实验班

62.8

80.2

对比班

65.1

73.6

3 0以下

0

0

0

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讲课前两个班的成绩并无明显差异, 在 第三章的前测中对比班的成绩还略高于实验班。

 讲课后对比班和实验 班的成绩都有所提高, 但可以看出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 经过 检验得出两个班的后测成绩有明显差异。

 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 用分组学习法有意识的培养地理学科能力, 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并能 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获取地理信息、 加工地理信息、 存储地理信息 和应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能力。

2、学生问卷调查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大胆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了小组学习 法,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 先提出问题(例题和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组内组织讨论(形成 初步的结论)-组间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 促进的过程)-全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评价与小结。

 需要特别 指出的是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决不能像在传统教学中 那样,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参谋者” 、

“询问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讨论中去。在探讨中应该 多向学生问问“为什么”,有时可以给出一点信息来引导学生,让他 们在解答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时“走错”的学生,千万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 维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问原因、找漏洞,帮助他们“改邪归正” 。

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分组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

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了 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有利于开展分层次的教学,促 进优中差各类学生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调查

班级

总计得分

I

II 级指标

自我认可百分

1

建立四至六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按学 习成绩、性别混合编成。

90%

2

组长能有效地发挥带头作用,对学习小组成 员兼顾均衡。

74%

3

成员之间积极互助,注意时间管理,学会快

65%

速交流,提高小组合作成功的速度,集思广

益,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4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

80%

5

在学习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有计划地提高自 己的解题能力。

65%

6

专心听取冋伴的发言,善于接受和利用他人 的信息。

83%

7

具有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的精神,尊 重同伴,关注同伴的学习进度,对小组成员 的学习负责,互相促进。

74%

8

认清学习小组内各成员的特点,学会倾听,

努力适应对方。

80%

9

联手合作攻关的过程,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

兴趣。

71%

1

0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发现了自 己的潜力。

74%

独 .立 性

1

1

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主

动求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83%

1

2

不迷信答案,尊重事实,敢于质疑,有自己 的主见。

64%

1

3

不迷信名人,敢于挑战,敢于发表自己和小 组的意见。

68%

1

4

不迷信老师,善意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 法。

71%

1

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力表达自己对学习材料

75%

5

的认识,注意彼此沟通。

1

及时地在教科书或笔记本上记录有关要点、

71%

6

难点和疑点。

1

能够在讨论中扩大自己的认知领域,提咼学

74%

7

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1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

69%

8

点,发现自己的自学能力。

1

9

能及时真诚地称赞为学习小组获取成功的 冋学,满足对方的自我意识。

64%

2

具有与其他学习小组相竞争的一流意识, 不

75%

0

甘落后,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奋力拼搏。

1.表中的 t级指标”中的每一项为4分,得4分为A等,3分为B

等,

2分为C等,1分为D等。得分合计在69

分以上为小组合

作学习表现优秀,在55 —68分之间为良好,在

41 — 54分之间

为及格,在40分以下为不合格。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相应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 学生行为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学习”法集中体现为 我探究,我成功!我

分享,我进步! ”这一方面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探究,

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分享,获得进步。另一方面也实践和落实了新课 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理念:学习的主体,也是探究和分享的 主体,是学生,即 我”,没有谁能代替学生的这一主动学习的过程, 四个 我”的实现才能充分体现在分组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不可替 代性;而探究与分享必须建立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上, 才能取得成功 和进步。所以,我探究,我成功!我分享,我进步! ”的“分组学习” 法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成为一个不可 分割的教学过程。萧伯纳曾经说过: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

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

 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种思 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正是因为分组学习法具有的优 势,才收到了 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得到 不同层次的收获”的教学效果,使每位同学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获取地理信息、力口 工地理信息、存储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能 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三、几点结论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

重要任务,

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重

要途径。

分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 良好习惯,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能够有 力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符合新课改的 精神。

分组教学中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

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参与讨论学习,多数人一语不发。小组 讨论学习时,基础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其他人则成为" 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回答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 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讨论学习的仍只是是平时活跃的那几 名学生,少数学生还是游离于整个讨论学习过程之外, 达不到共同发 展的要求。

 第二、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 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 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学困

生”由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 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 而基础较好且反应快的学 生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 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第三、学生数多,老师不能全面照顾。

老师在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不能全面观察学生,这样势必给小组活 动指导带来一定的困难。第四、分组学习所需课时较多,因此练习和 例题量需控制,题需精选。

尽管存在很多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准确理解分组学习的理念, 正 确掌握分组学习的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就可以有效地 避免分组学习走入误区,充分发挥好分组教学法的优势,全面提高学

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附录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上的大气》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 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 ? 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以某种自 然灾害为例 ? 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4、根据有关资料 ? 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教材要求探讨的问题

1、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2、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

3、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4、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

5、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课标要求的解读

有关“地球上的大气”的课程标准共有 5 条? 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 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 ? 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 天气系统的特点”“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 ?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根据 有关资料 ? 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后两条是在“自然环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标题下的。

 由于高中新地理课程标准更强调“自然环境中 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因此?对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特点未作具体要求 ? 而直 接进入三种辐射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 及相互之间能量转化过程 ? 即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明是理解层次的要求 ? 要求学生把握三种辐射之间能量转 化关系?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 ? 地面?包括陆面和 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 ?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 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要求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大气受热不均匀 ?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解释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 说明不同形式的热力环流 ? 单圈环流、季风环流、城郊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 ? 形成过程。重点讲述与人 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大气水平运动 ? 风? 的三大作用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 转偏向力 ? 及其作用。

通过运用图表是条件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绘制、判读示意图与图表 ? 以及运 用图表说明与解释问题的能力 ?如用网络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的环节与过程 ? 利 用原理示意图说明大气的温室效应 ? 运用等压面图解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 运用 等压线分布图判读大气水平运动等。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 ? 对

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气压带、风带是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的近 地面部分 ? 要了解气压带风带首先要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 但课程标准没有 提出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这一难点的学习要求 ? 因此在教学中只作知识铺垫 ? 不作重点。同理 ? 由于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 ? 对于三圈环 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本条标准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气压带、 风带 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在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上能直观呈现 ? 如果学生能够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 意图? 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课程标准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的基本要求 ? 通 过绘制二分二至的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 能很好理解气压 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

3 在夏至与冬至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上叠加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 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大陆西岸的纬度分布 ? 则容 易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这四种气候的影响 ? 热带雨林气候 ? 全 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 、热带草原气候 ? 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 ? 、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 替控制? 。因此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这一条件要求 ? 不仅仅是要 求学生具有绘制示意图的能力 ? 而且直接提供了一种突破难点的学习方法。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 ? 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 ? 形 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但课程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

 由于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 ? 因此? 有必要对世界季风气候的成因作一 补充?一方面复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另一方面加深对世界气候复杂性的认 识。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会画季风成因示意图。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 ? 是学生在日常 生活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接触到的。

 本条“标准” 要求学生能看懂并运用简易天气 图简要分析天气变化现象是对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地理素质要求。

 人们经常 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 ? 在地理教学中的简易天气图信息 量适当增加 ? 如等压线分布、锋面线等 ? 并要求学生会判读数字信息 ?会简单绘 制低压槽线、高压脊线和风向等 ? 这与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锋面 ? 包括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低压? 气旋? 、高压? 反气旋?等最常见的天气系统的 特点相一致。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 ?可从气温、气压、湿度 ? 包括降水 ?、风等 天气要素进行分析 ? 并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天气虽然变化无常 ?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 因此? 要注意归纳典型天气的基本情况 ?发生的地 点、时间、天气特点、成因分析 ? ? 特别要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 ? 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 ? 如发生在长江流域 ? 地点 ? 春末夏 初?时间?的梅雨天气的连绵阴雨 ?天气特点 ?是由江淮准静止锋 ?成因?造成 的。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 ? 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天气 ? 特别是最近几天的

F

F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 4?5题。

F

F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 4?5题。

天气及天气预报。分析是迁移运用层次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 的天气图?或相关天气要素的数据资料、图表信息等 ?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使学 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 ?例如根据几 天的天气图中天气系统移动情况及移动趋势 ?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等。

台风和寒潮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的代表 ?以案例的

形式在本节中呈现?完成位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栏目下“以某种自 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课标要求。

最后一条“标准”位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栏目下 ?旨在以全球 气候变化为例?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从时间尺 度上有大尺度与小尺度之别?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 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波动及其规律性有全面的认识 ? 避免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

 其中重点说明近现代的全球气候变 化、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在辩证看问题的基础上突出人为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巨 大危害?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与全球意识?为探讨应对措施做好知识铺垫。由于 全球气候变化是地理学的前沿领域 ?不同的学术观点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究 素材?建议在主流观点的背景下加大学习的开放性与探究性。 “太平洋岛国图瓦

卢将被迫举国迁移”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直接结果?以此为例可以引起学生的浓 厚兴趣。

附录二:

前测地球上的大气综合检测卷

读下图,完成1?3题。B.③④ C.①③D.②④

读下图,完成1?3题。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两幅图中所表示的空气环流运动 均属于 ()A.大气环流 B.海陆

风C.季风环流D.热力环流

2.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空气环 流运动,其主要差异是

([①时间尺度不同 ②空间尺

TOC \o "1-5" \h \z 度不同③成因不同④气流性质不同 A.①②

3.右上图中,等压面的起伏变化与气压分布的对应关系是 ( )

①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低 ②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③ 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④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2007 年 12 月

4?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5?当P

4?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5?当P天气系统强盛时,下列关于印度半岛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此时是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 B.此时印度半 岛农田干枯,土地龟裂 C此时是乞拉朋齐降水量最多 的时候D此时印度半岛西南季风来得早, 造成严重的 洪涝灾害

(2010年青岛质检)右图是我国某地清明时的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 6?7题。

6.图中近地面气温下冷上热,为逆温。下列现象与逆温有关的是 (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村庄

D.人

7?右图是该地的气温和降水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是地中海气候 B.该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C.该地河流7、8月份开始进入汛期 D.该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8?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 下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

是( )

吒温降水量畑诃

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D.夏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高温多雨

(2010年安阳模拟)右图是“中纬度某地剖面示意图” ,此时正经受某天气系统的影响。

分析完成9?10题。

TOC \o "1-5" \h \z 观测发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夜晚气温较高,主要原因是 ( )

A.有降水,大气中水的相态变化会放出热量 B.云量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多

C.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D.云量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

图中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压状况图中(单位:

hPa)( )

(2008年广东卷)上海气象台某日发布的该市润肤气象

指数表明空气特别干燥, 皮肤最需要滋润。该日最可能出现

在(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0101030102010102007年1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

1010

1030

1020

1010

16日,印尼爪哇岛中部多个地区因持续暴雨发生塌方, 回答12?15题。

已造成至少61人死亡,36人失踪。I23 4567B9IOI112

已造成至少61人死亡,36人失踪。

I23 4567B9IOI112

1()0100 0 0 0

3 2 2 11 降水量

28.5

2H

-

26

25.5

25

月份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3?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沙尘暴 D.全球气候变暖

14?下列关于本次大会讨论的问题及其影响的叙述 ,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15.联合国气候专家发表报告说,如果若干国家和地区继续大量排放废气 个星球将“百病丛生” 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2010年青岛模拟),“病症”包括海平面上升、B.持续性原则 读亚洲局部气流图,回答,那么我们居住的整 旱、天气恶化、物种绝迹等。这体现了( )D.合作性原则16?造成东亚高低空气流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 ( )

15.联合国气候专家发表报告说,如果若干国家和地区继续大量排放废气 个星球将“百病丛生” 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2010年青岛模拟)

,“病症”包括海平面上升、

B.持续性原则 读亚洲局部气流图,回答

,那么我们居住的整 旱、天气恶化、物种绝迹等。这体现了

( )

D.合作性原则

16?造成东亚高低空气流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 ( ) A.气压带、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 响 D.洋流及“厄尔尼诺”

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C.全球温室效应的影 的影响

17. 一架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 行时间约为3.5小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返回只 需 3 小 时, 其原 因 是

(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关系 C中纬度 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不同的影响

c?共同性原则

16~17 题。

WOO R高度凤向*——600 m庸度域向 18~20 题。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

18.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19?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 ?土壤 D ?降水

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读甲乙两地冬夏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 21~22题。

TOC \o "1-5" \h \z 图中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形成同一地区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B.冬夏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差异

C.降水的季节变化 D.昼长的季节变化

二、综合题: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对气温、降水和风的影响十分显著。下图中的甲图表示的 是空气由开阔地进入山地峡谷时产生的大风现象。 乙图是黑龙江省某地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 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峡谷地带出现大风的原因是 。为了避免峡谷风 效应,城市住宅楼的建设应注意哪 些问题?

(2 )山顶与山谷相比,气温日较差 较小的是 ,试分析原因。

图乙表示的是 (冬、夏)季的气温日变化,请说明判断依据。

24.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缈■ 费疸序曲廿舟啟试

24.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 费疸序曲廿舟啟试

(1) 该气候类型为 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

等地区。

(2) 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3)下图中的四幅气候资料图中, 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 。这表明乙地的

气候特征与甲、丙相比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在 。

代30

温15

-15

① ② ③ ④(4) 图中甲、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① ② ③ ④

(5) 在夏秋季节,危害甲、丙两地区的严重气象灾害分别是

它们在成因上相同,都是 造成的。

VO—冬带率等值线 海洋25.下图为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 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VO—冬带率等值线 海洋

(1) 简述地中海地区冬雨较高的原因。

(2) 从气候角度,分析地中海沿岸发展水果业的有利条件。

(3) 描述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其原因。

后测专题升级训练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44分)

(2012 山东潍坊调研)读 某地高空等压线分布图(箭头方向为空气运动方向) ”,完

成第1?2题。

1.若该地位于南半球, 则图中①②③④四点对应的近地面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若该地位于滨海地区,且①位于陆地上空,②位于海洋上空,则该地所处半球、时 间及海陆风分别可能为( )

A .北半球、夜晚、陆风 B .北半球、白天、海风

C.南半球、夜晚、海风 D ?南半球、白天、陆风

(2012 山东日照模拟)读 某地1月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完成第3?4题。

甲、乙两个气压系统的形成原因是( )

A .夏季海洋较冷,形成了冷高压

B .冬季海洋较热,形成了暖高压

C.因海洋地势较低而形成的高气压

D .高空气流堆积,因重力下沉形成的高气压

P地此时的盛行风没有给沿岸带来大量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

A . P地沿岸此时的风向主要由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

B .P 地沿海地势低平,没有迎风坡

C.P 地沿海有寒流经过,对该气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D. P 地沿岸此时为冬季,空气中所含水汽少

(2012 山东潍坊一模)下图中实线为锋线,且正向东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

 读图完成第 5?6 题。

5.该天气系统形成的典型天气为( )

A .一场春雨一场暖

B .一场秋雨一场寒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6?若该锋线两侧 a、b、e三点的气压大小关系是 Pa= Pb>Pe,则下列气压对比正确的 是( )

A. Pe>Pc B. Pb>Pd

C. Pc = Pd D . Pd> Pa

(2012郑州二模)下图是 世界某区域气压(单位:百帕)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 8 题。

2?3日,b城市( )

A .气温渐降 B .一直多雨

C.风力渐强 D ?南风转东风

1 ? 3 日, a、 b 两城市间的气压差( )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2012江西六校模拟)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 影响的状况。读图完成第 9?11 题。

TOC \o "1-5" \h \z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 )

A ?两种气候类型 B ?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 ?五种气候类型

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

a.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 b.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c ?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

d.④主要分布在高纬度

A . a、c B . b、c C. a、d D. b、d

下列地点与图中数码对应可能性最大的是( )

A .惠灵顿一② B .温哥华一③

C.威尼斯一④ D .开普敦一⑤

二、综合题(共56分)

(2012安徽安庆二模)(36分)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 得到了白天(晴天)

6: 00?18: 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下面两图(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下垫 面

道路 (沥青)

混凝土

土壤 (黑土)

沙漠

吸收

0.8?

0.65 ?

0.6?

0.65 ?

0.6?

0.55 ?

0.74-

0.9?

0. 95

0. 9

0. 8

0. 8

0. 95

0. 85

0. 84

0. 97

材料二:下图中小区1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 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下垫

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 0.64。

材料三:下图中小区 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 3米/秒;小区 4 为风速较小的小区, 风速为 2.5 米/秒。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值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2012沈阳联合体调研)(20分)下图是 澳大利亚与南美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其成因分别是

; 。

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 要解释。

推荐访问:实验报告 学习 提高学生 地理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专项实验报告——以“分组学习”实验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实验报告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