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地铁容易迷路 ——创新文化系列:地铁

时间:2019-12-16 11:05:4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北京日报2009年10月的一份报道:在地铁北京南站站每天有超过2万名乘客向站台工作人员问路。北京日报2011年7月的报道:自京沪高铁开通半个月以来,4号线北京南站日均进、出站量近12万人次,同比增长32%。综合这两个报道可以估算出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站日均进、出站量约为9万人次。9万人次有2万人问路,不到5人次就有1人要问路,按照4号线运营时间折合每分钟超过18人问路。这么多人迷路我们不得不怀疑设计上有问题。

  

  对待批评我们惯常的做法是找理由开脱,那么我们先说说别的,来看看百货商场,我们的商场也是越建越大,北京的世纪金源有六十多万平方米,有一次我在世纪金源楼上吃饭怎么也找不到饭店,吃完饭找不到出口。大,当然不是借口,宜家家具第一家店开在北京的北三环,我正好同一个楼办公,没事去闲逛,从入口处自然而然地跟着脚底下标注的脚印走,每个地方都走到了,脚印的尽头就是出口,着实让人惊叹。中国的商超很快就学着在地面标脚印,但是还是容易迷路。中国人学到的从来只是形式,没有人认真耐心地去走几遍,模拟消费者去体验一下是不是真的标示清楚了,是不是真的方便普通识别能力的消费者找到方向。我们不缺学习能力,缺的是真正为别人着想和踏实解决问题的心态。

  

  将话题回归到地铁上,地铁建在地下,没有参照物辨别方向,对于地铁迷宫有关方面更容易找到开脱的理由。这个理由似乎不能成立,为什么进商场、大厦的地铁出口标示就那么容易找呢?按照国人的思维,这么矫情你来设计好了。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请不要用强盗的逻辑指责人。设计人的专业程度确实让人怀疑,地铁换乘站一会上台阶一会下台阶,有的有电梯,有的没有,拐来绕去,让带着沉重行李的游客和老人家简直要崩溃。有关方面解释:地下情况复杂,要顾全很多问题,这个解释显然也没有说服力,4号线由香港人设计,为什么换乘要方便很多?

  

  抱怨从来解决不了问题,本人从乘客体验提出一些建议。解决问题首先需要一套思维体系,萃智理论作为创新理论可以指导解决地铁迷宫问题。根据萃智理论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矛盾点,即确立地铁站设计首要解决的是什么?台湾人称地铁为捷运,在这个不太安分的年代,地铁里拥堵了太多的人一旦遇到恐怖袭击伤亡会极为惨重,因而地铁必须要方便,进出站快捷,在地铁里用栏杆绕来绕去把乘客圈在地铁里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减少拥堵还要让乘客迅速找到出口离开,北京的地铁都用A、B、C、D等没有任何意义的字母来标示出口,我这个天天乘地铁的人都搞不清其含义,不能根据这些字母选择出口。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萃智理论的简单化原则,上过驾校的人都知道,汽车交通标志全国是统一的,这些标示一看就可以猜出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标示简单人人可识,全国通用。地铁当然也可以统一使用简单的标示,让乘客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的出口。从地铁逐渐增加的临时性标示可以看出,地铁里的标示在设计、悬挂、张贴显然是欠考量的,显然设计人没有以乘客的身份亲自反复去体验,找到最简单容易辨识的标示方式。

  

  按照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国人的始祖女娲在造人照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巴捏,不一会就烦了,拿根枝条抽打泥水,泥水点都变成了人,这种方式造人又快又多还不累,不过造出来的人委实粗劣,当不了贵族。按照这个传说,随着贵族在中国的消亡,中国人都是泥点子的后代,本性粗劣,又像始祖一样没有耐心,所以想做出精致的好东西来恐怕是奢望了。

  

  作者:王瑜

  

  2014年9月作于北京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