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接地气_有人说我不接地气

时间:2019-12-18 10:37:2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据央视新闻微博报道,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30多年前工作过的河北正定县,看望塔台庄村干部群众,就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听取最基层工作的意见。习近平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说得多好,做得多好,接接地气,就是接触群众联系群众吧。接地气才能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了解百姓呼声疾苦,才能谈到民生。

  

  住在县城,省地以上大干部没见过,现在县级的官也很难见了。二十多年前,县官们早上在公园散步,在马路上遛弯,在早市买菜,常能看到。领导们上班也多数是走着,边走着碰见熟人随便唠唠磕,即使领导不熟的人问点事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那时都是本地的官,街坊住着,哪个领导家里几口人、都是做什么的,经常抽什么烟,谁喜欢跳舞,喜欢在那家理发大家都知道。什么人常去谁家送礼,星期日什么人常到谁家打麻将,大家也知道。

  

  现在不同了,县里的书记县长、公检法一把手都是外地人,干部交流嘛,二人转《回杯记》里有一句词,是说王兰英的父亲修宅院,本地的木匠一个也不用,外地的手艺人他不误工。现在的外来干部都住在外县或上级市里,最多不到200公里,基本都是走读,偶尔不走也是住在衙门,甚至有的住在人武部或预备役军事区。在公园、早市、商城根本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哪里的环境差,百姓出行难,蔬菜价格高,他们不能亲身去体会,因为他们家不在这里,也无需去买菜,走不到那泥泞冰雪的道路,下乡工作或迎接检查都是早光明大道。

  

  至于形式主义,屡见不鲜,建设迎宾大道,建牌坊,修仿古门,甚至在没有树的城外造两棵假榆树。电视新闻可以经常看到领导们开会、视察、接受检查、访贫问苦。在节日尤其多,三八慰问女强人,五一慰问劳模,六一看望儿童,七一慰问老党员,八一慰问解放军和老兵,春节慰问困难户。平常就没有这些事了。春节前领导带着有关部门到商城走马观花般检查物资供应和物价,电视一报了事。民生是什么啊?领导报告离不开几大基地、几大模式、几个之城,官话空话套话连篇,补语状语一大堆,説是建设环保之城,却两条纵横十余里的主要街道没有共厕,人们到处方便,甚至闹出笑话,一农民来县城赶集,内急,找一僻静处方便,被城管逮住,问你怎么在这里方便,罚款,农民心急,却急中生智说,我没方便,我自己的东西,掏出来看看,碍你什么事。县里天天喊创建文明卫生城,还是从小事做起吧,拉撒也是重要民生事啊,谁能背着厕所出门?再说冬季,县城早已不见白雪皑皑,因为每次下雪为了省事都要过度撒融雪剂,撒后城市一片乌黑,商家店铺再好的地面都带来黑泥,可苦了服务员,打扫不完。融雪剂春天融化后,药死草地花草,药死树木,流到农田有害庄家。撒融雪剂后的城市如果从飞机俯视,整个一摊黑泥。

  

  领导天天讲民生,二十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一个公园、两个广场,一个百平米的图书阅览室,离退休人员根本没有呆的地方,老人们只能夏天在街里蹲墙根,冬天挤两个汽车站的候车室,车站非常烦,又没有办法,谁家没老人,谁没老的时候。刚住六年多的公安局住得好好的却重建了,检察院住十来年也重建,资金得上亿吧,建公共设施就没钱了。

  

  不是排斥外地官员,有几届外地官员确实做了一些实事,也有的外地人异地为官很难有长远打算,所以就愿意搞面子工程,有了政绩便提拔走人。本县西外环便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本是外环,改名新民大街,两旁无一户人家,却安上了最好的路灯,路边的草坪也非常漂亮,还有华丽的长凳,只因这里是来本县的必经之路。四五年后的现在,一部分路灯已撤回街里,长凳移回街里公园。

  

  近些年中央设计的异地为官目的是为了防止腐败,但观其效果并不尽然,本地的也有腐败的,异地的也有进去的。本地的贪官容易盘根错节,外地贪官在交通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办点事也很容易。关键在于教育、制度、惩治,法不严则止不住。

  

  十八大以来的八项禁令,以及这次教育活动是非常得人心的,中央带头了,领导带头了,群众看到希望了。一些腐败现象有所收敛,看到一些效果。最后要看中央的决心和行动能否一直落实到基层,领导的意志能否变成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都深入到基层去接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向群众学习,自觉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路线,而且把这些工作变成常态,任重道远。

  

  

  赞                          (散文编辑:月然)

推荐访问:接地 接地气啥意思 什么叫接地气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