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门前的竹林_舫前竹林

时间:2019-12-05 10:30:4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老家门前,有一大片竹林,当地人称之为竹林湾。茂密的竹林沿着房前那条小溪繁衍生长,横亘于门前,成为一道绿色的屏障。久居此间,推门可见万竹林立,苍翠欲滴,笋竹遍野,枝摇婆娑;黎明,百鸟鸣叫,清脆婉转,闻不成眠;傍晚,各种鸟儿在林中噗噗乱飞,喧闹不休;晚上,竹林在清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不时传出鸟儿的喃喃低语,整个竹林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尽管我远离这片竹林三十多年,但竹林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

  

  这片竹林是我童年的乐园,那时我带着两个弟弟与同伴钻进密密匝匝的竹林深处,竹茂幽深,遮天蔽日,令人胆怯而又兴奋。我们在竹林里掏鸟窝,掰竹笋,爬竹竿,挖竹鞭,做竹枪,拾趣林中,感到惬意之极。竹林纵贯一条小溪,溪水在布满竹鞭的溪中涓涓流淌,叮咚叮咚的声音伴随着阵阵微风送来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听着水声,闻着竹香,在溪水中嬉戏,乐而忘返。后来,我便不怎么喜欢结伙到竹林中去玩,经常独自悄悄地走进竹林,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去读中国古典名著,静静地听竹笋拔节的噌噌声、竹枝摇动的沙沙声、鸟儿低叫的啾啾声和小虫爬动的窸窣声,听着这些声音便激动不已,曾梦想把这种情景写出来,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实现儿时的夙愿。十六岁的时候,我走出了竹林湾,先后当了工人,成了干部,又参了军,离竹林和老屋越来越远了。因此,只要有机会回去,我便用心去感受久违了的竹林,尤其月明星稀的晚上,望着窗外的月光和竹影,常被诗化了的情景所感染。新月初上,竹影投射到窗纸上,斑斑驳驳,竹的扶疏,叶的迷离,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但见窗外青竹将明月摇的细碎,远远听见溪水在潺潺流动,一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但我又写不出诗来,倒觉得这老屋映衬着竹林和院边的杏树,才使得这般花开月下,竹林清风,水绕窗外,让这片竹林脱去了俗韵。

  

  从小生活在竹林边,也就对竹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情怀,当然对竹也就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相传孟宗哭竹,冬笋忽生,为母佐一美餐,喻竹善解人意,多显灵气;竹有清高之气节,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刘伶等,相与友善,游于竹林,留下佳话,世称竹林七贤;唐代李白、孔巢文、韩准等在竹溪结社,诗酒流连,时号竹溪六逸;清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其风骨犹竹。

  

  竹生于根,先在泥土中扎下长而密的根鞭,后由鞭节的芽孕育成笋,笋破土而出成为竹。严冬,竹在冰雪重压下,常被迫弯曲腰身,最后弹起身躯,抖掉冰凌,舒展一丛苍绿,给人间带来早春的信息。竹,无论作为观赏物,或是生产生活用品,都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字典里竹部就有200多字,正如苏东坡所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裁者竹衣,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是一日不可无此君也。

  

  竹,作为一种文化,其奉献精神令人仰慕。古人无纸,刻字于竹签,使汗青传世;国人餐膳为碗筷,同人生一起品尽人间酸甜苦辣;乐艺为箫笛,与百姓同唱世间悲欢离合;烹煮为薪柴,宁可焚其身,不可改其节;农事为筛箩,居家为椅桌,老人为手杖,婴儿为推车;青梅竹马,爱心不已,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我梦想回到竹林湾,坐在老屋的廊檐下,朝看雾聚雾散,夕观花开花落,夜听风摇青竹。

  赞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推荐访问:竹林 老家 门前 梦见老家的竹林 家乡的竹林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