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读书笔记格式

时间:2020-07-09 04:30:4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关于品三国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一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必须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一样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十分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明白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貌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确定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可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所以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仅有短短六十年时间。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仅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可是,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也有褒扬他的成分。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当看他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对自我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只可是之后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之后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之后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其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在《品三国》上部的最终,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明白。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当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日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展望未来,也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折射出不一样的人性。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命运。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

  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终靠自我打拼出一番天下。又如诸葛亮,我们应当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我,成功之后奖励功臣。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之后都投奔曹操,例如许攸。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向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能够酿酒的。”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通读历史,不仅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当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明白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我们应当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经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

  《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二

  最早接触四大名著时,对《三国演义》并不感兴趣,觉得一群男人追逐权势,尔虞我诈,战火四起,不及《红楼梦》的婉约缠绵,也没有《西游记》的光怪陆离。几年前偶然听到过一次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才开始觉得之前自我的想法是那样的浅显幼稚。几年之后,借着这次机会,再次深入全面的阅读一下《品三国》,依然是感触良多。

  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里以往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就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易先生的《品三国》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趣味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平常的一段历史从在他笔下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忽然一下爱上了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述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品三国》一书中,易教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当怎样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经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能够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我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我,一步步实现自我的目标!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那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可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我: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终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必须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欢迎,正如他自我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先历史也能够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我的战马十分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异常是各公司的老板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德才兼备,唯才是举,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多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白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易教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例如曹操并不仅仅是冷酷奸诈,而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枭雄,他善于发掘人才,利用人才,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我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提议为自我所用,并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经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主角,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期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易中天先生说他讲三国,是站在平民的立场,经过现代视野,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总的在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中国老百姓,使老百姓明白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性。从现代学术的观点,这是对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的综合运用。人的本质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三

  每当拿起了《品三国》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四起的年代了。三国争锋,三分天下。蜀汉占人和,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谁也不肯让谁。我在这本书更是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万夫当之勇,刘备的仁义……

  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仅有不足十万人马。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还有着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理解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终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我的性命。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终收复了天下。虽然最终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

  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也许这是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

  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如果一个人能够读透《品三国》他办事必须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四

  为了花话费,一向在买电子书,也算有收获吧,一个月看了三本书,写写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我却没有看过原版书籍,当时拍出电视剧,小时候跟着爸爸哥哥看电视剧版本的,深深的被他们的兄弟情义所感染吸引,可是最终英雄们的结局却让我伤碎了心,决定再也不看第二遍了。所以一向也没有再看过,然而这次鼓足了勇气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借此了解下未知的历史。

  读着读着,慢慢的对易中天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喜欢上了这段有喜悦有忧愁又有遗憾的三国历史。

  不管是从爷爷奶奶,戏剧,电视剧中,感觉到的曹操都是个奸臣,是我一度反感的对象,然而读完《品三国》,曹操却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气度,他的容忍,他的用人,他的信人,他的霸气,以及他为了自我的目标能够隐忍一切等等,深深的吸引了我。自古能够成功的人,都有自我独到的一面,然而曹操的知人善用以及他对部下的信任,还有他那一丝的小做作,都让他无愧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称谓。

  当然,吸引我的是,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对待他的部下,他很会装,包括刘备,能够经过自我的表现(或许他为了大局压抑自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能够赢得众谋士,将士的信任,这真的很重要。在此刻依然需要,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很少人会把真心的一面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我心中的那把利益,有人对你很客气很尊重,或许是因为你对于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很黑暗。有一两个真心朋友足矣。

  虽然刘备,给我的感觉一向很窝囊,哭哭啼啼,可是刘关张三人的情谊很感动人,在刘备不得意时不离不弃,能有几人做的到。

  孙权,我一向比较喜欢,18岁撑起了父兄留下的江山,一步步艰难的走下来,其中的艰苦,恐怕仅有他自我明白。可是如果只靠他自我恐怕也很难在追随孙坚孙策建功杀敌的老英雄们中确立自我的威信,多亏了鲁肃跟周瑜的力挺啊!一个人作战还是难成大事的!

  或许古代的君王无论年轻时多么的英勇神武,英明决断,到了晚年,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内心的恐慌,变得暴戾乖张,导致他们错杀忠臣,残害忠良,杀害自我的骨肉。。。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教师的力作,很实在,句句经典。冯仑教师抛弃了安逸的环境,放弃了能够分配房子的待遇,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业,睡了十一年的地板。他把自我放到最低。如果没有做好吃苦当孙子的准备就不要创业。我想我没有准备好,我抹不开情面,厚不起脸皮,吃不了苦,这些都是我最大的障碍,而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克服。伟大是熬出来的,人生就是如此。折腾是一种奋斗的心态,努力的在实现自我的目标,而熬,是在无法前进,人生必须原地踏步时,必须坚持的一种无奈心态,可是为了继续,却必须要熬下去。

  蝴蝶的美丽令人注目,因为她度过了黑暗的独处。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是艰难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可能因为冯仑教师是搞房地产的,关于房子说了很多,的确,年轻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房子上头,不断的还房贷,变成房奴真的很可悲,年轻人就是要吃苦,年轻人吃苦不叫罪,因为年轻力壮,感冒生病,很快就能恢复,老了吃苦那才真的是受罪!所以趁年轻时,奋斗吧!

  我个人而言不太在意房子,哪怕我跟我男朋友奋斗好久依然买不起房,我想,我会选择裸婚,没有房子,难道就没有感情吗?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房子心里才觉得踏实,而是那个你爱的人是不是能让你觉得踏实!跟相爱的人一齐吃苦也是甜的。

  感情与面包,生活不能仅有感情,没有面包,因为感情会为了生活而变味,可是生活不能仅有面包没有感情,否则面包吃起来,会是发霉的味道!

  《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五

  读书时曾看过《三国演义》,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精彩的斗智斗勇,就像是昨日的事,这是演义的版本。看了易先生的《品三国》上册,刚仅有上册,就觉得真是与众不一样。不是简单的对历史史实的简单描述,不是一个说书人或者是旁白,而是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和英雄、奸雄、枭雄。大多数的篇幅是经过发生的历史事件,不管是史实,还是野史的记载,来让我们看懂所处那个时代的人的为人处事。易教授以现代人的思考事务的思维来理解历史人物的决断与处事风格。以史为鉴,联系当代的事物,不是主观或者客观的来看待历史,而是象第三者,不以正反两方的观点来确定。易教授以三国的故事来教我们怎样在现代社会打造自我的一片天地,怎样象诸葛孔明那样成为人中之龙,运筹帷幄于世间;怎样象曹操那样堪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一生可谓深谋远虑、精明至极,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当,从公元189年起兵开始,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征袁绍、平乌桓、灭刘表、驱孙权、定关中、击刘备,一向都是以所谓的“兴义兵,诛暴乱,朝天子,佐王室”为经营发展战略的。

  当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袁绍的很多辎重、图书和珍宝都落到了曹操的手上,其中就包括自我手下一些平日里的管理层干部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但凡与袁绍有过书信来往的人,无不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然而曹操却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付之一炬。曹操之所以这样做,应当是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和权衡:首先,当初官渡之战之前,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袁绍一方,连曹操自我都自身难保,何况手下的其他人呢!其次,要肃清“阶级敌人”,又何等容易,明哲保身的想法究竟牵扯了多少人?又要处理多少人?再者,执法措施一旦出台,必将挑战和打破法不责众的世俗框架;最终,自我目前是创业阶段,需要保存实力,不如卖个人情,统统不予追究好了。这样一来,让那些心中有鬼的人,就会感激涕零;而其他旁观者则更会死心塌地地效命。

  同样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由于不听谋士田丰的进谏和提议而导致战争失利,居然不认真分析总结失利的原因和思考时局,而简单任性为了挽回面子,竟然杀害了谋士田丰。像袁绍这样只会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而绝不会认错,更不会公开认错。

  孙子兵法曰:“善奕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比较曹操和袁绍两位操盘手在管理的危机面前却表现迥异:一个虚怀若谷、处事谨慎;一个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在关键时刻的危机化解和困难面前,曹操始终能够着眼于全局,而袁绍却始终过分计较“谋子失利”的心结,由于无法理解、运用正确的危机化解和管理的手段,所以最终也不能摆脱颓势局面和心理阴影的束缚和困扰。即便是时空逆转,如果有机会安排两位操盘手(曹操和袁绍)坐下来对弈一局,相信袁绍可能也不会取胜!

  诸葛亮本是世家子弟,只因家道没落,只得栖身山野、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虽然耕耘垄亩于山野,可是却有着极其远大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梦想,一向以管仲和乐毅为崇拜偶像,等待时机、蓄势而动。

  诸葛亮除了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休养生息,还在制定自我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且努力营造和经营自身的行业口碑、职业条件和职业资源,比如诸葛亮首先得益于荆州名流司马徽和庞德公的赏识(司马徽还送给了诸葛亮“卧龙”的“荣誉称号”),诸葛亮能够认识刘备,更是好友徐庶客串“猎头顾问”的极力推荐。

  经过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漫长积累后,诸葛亮拥有了个人品牌和“猎头顾问”的推荐。可是在“三顾茅庐”的时候,作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待岗青年”诸葛亮时年26岁,而“资本方老板”46岁的刘备还是相当谨慎的,一则,他想不通诸葛亮作为刘表的外甥,诸葛亮为何不去到比自我强大的刘表的企业去应征上岗?二则,当时荆州的人才市场严重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三则,由于刘备悦人无数,所以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四则,诸葛亮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个人成功案例。至此,诸葛亮的第一次面试理所当然地没有到达梦想的效果,第一次面试完,诸葛亮并没有以“绝对的优势”从扎堆的候选人当中立即脱颖而出。

  究其原因,虽说刘备企业当时急需经营管理人才,但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他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层团队,并不是要借引进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毕其功于一役,以待扭转乾坤。而诸葛亮却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候选对象,他更需要刘备企业给予他的这个平台,释放自我的才能,相比之下,诸葛亮的选择空间更小,甚至别无选择。

  历史的玩笑,带我们回到现实中,无论历史上的“三顾茅庐”是纯属子虚乌有,还是刻意杜撰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今日这样的争议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不妨借古于今,对于我们今日的职业经理人还是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即便是职业经理人自我认为自我是价值不菲的千里马,可是更应当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则不常有”的客观事实。人力资源的绝对价值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价值和资本在天平的两端是永远不可能对称和平衡的,无论是在梦想还是现实中,也很难做到构成绝对的卖方市场。


《品三国》相关文章:

1.《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

2.《品三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3.《品三国》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4.品三国读后感600字范文

5.《品三国》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精选 品三国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