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之英语分析

时间:2020-10-27 09:31:3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英语论文:《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之英语分析

第一章 翻译实践报告概述

1.1 撰写背景

近年来,中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全球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翻译硕士专业也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育全面发展并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作为英语笔译专业的一名学生,除了要深入研究各种翻译理论,更应把翻译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以提升在实际翻译中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就是基于 MTI 人才培养理念,检验译者翻译水平是否达标,同时也能提升译者在实践中的翻译技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底蕴也在积聚。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是语言文字的转换,因此翻译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文辞优美的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能传达深刻的人生道理,名家散文作品更是中华优秀文化国粹。杨绛,融汇中西文化于一体,她充满智慧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国内深受读者喜爱,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杨绛先生近百岁所写的这部散文不仅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引发读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还蕴含了博览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翻译此书不仅是将近百岁老人的人生箴言传达给英文读者,同时也为国外朋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

............................

1.2 撰写目的及意义

首先,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时,译界重点关注古文典籍、诗歌和小说的翻译,对现代散文的翻译重视程度并不够。而散文作为最通俗易懂、受众群体广泛的文学体裁,散文外译对于推动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作品,首先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读者才会深入探究。在中译英翻译项目中,若是选择晦涩难懂的文本作为翻译对象,反而难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即使译本再好,受众群体也十分有限。因此笔者将通俗易懂的散文作为源语文本不失为一种过渡良策,散文英译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其次,《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部作品在国内深受读者喜爱。但至今,这部作品尚未有英文译本,对英文读者是一大憾事。杨绛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一生著作颇丰,但著名的作品中少有英译本,因此此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杨绛在晚年时的一部作品作为翻译对象,以期引起译界对杨绛作品的英译现状的关注。杨绛的作品多有谈及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等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们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因此杨绛的作品也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情感生活、物质生活和智识生活的一个窗口。

最后,翻译硕士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与翻译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成为符合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英汉、汉英笔译专才。此次翻译实践项目在促使译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其翻译能力,提升其运用翻译策略解决翻译难点的技能这几个方面可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翻译实践是提升翻译水平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提高翻译技能,与此同时,也可推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顺利完成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基于在实践过程中把中国优秀作品传扬出去的目标,此次翻译实践选取了杨绛先生的哲思散文《走到人生边上》为源语文本。为充分理解源语和表达译文,确保翻译实践顺利进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制定清晰明确的翻译计划势在必行。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译者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宋志平,2004:22)。为达成功交际之目的,译者在选择翻译文本之时需衡量各种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各种选择和适应,而确定翻译文本是第一步。译者只有选择合适的作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传播文化,关于“译什么”的问题,须从翻译目的出发。作为文学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笔者旨在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推介中国优秀文化。现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重任也自然应由中国译者来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讲中国好故事,而《走到人生边上》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散文佳作,书中蕴含丰厚传统文化信息,是杨绛先生在年近百岁之际不断与病痛抗争之下的作品。传译这部作品不仅有助于外国读者在品读散文之际感受更多中国文化,同时杨绛先生写作时与疾病的不屈抗争之精神也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人的品格。目前外国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经典仍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因此笔者希望传译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添砖加瓦。

2.1.2 翻译工具的选择

充分的译前准备是顺利完成翻译的前提,因此在确定翻译文本后,搜集合适的翻译工具作为辅助,以确保翻译质量。

首先,阅读相关资料,查阅文献。通读确定了翻译文本之后,笔者阅读了《杨绛传》《杨绛散文集》《近二十年杨绛散文综述》《杨绛散文的独特价值》等相关书籍和论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与其写作风格;同时,研读杨绛《干校六记》和《我们仨》的英译本,进一步学习译者的翻译方法;

然后,通过查阅散文翻译相关文献,学习散文英译的常用技巧,品读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感受优秀英译作品的行文风格。

 然后,选取权威在线语料,突破难点。根据原文语言特色,文本中有大量的俚语以及《四书五经》中的儒家育人箴言,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选取最通用的译例,确保俚语的翻译流畅自然。

最后,充分使用字典和在线校对网站,确保译文质量。此次实践选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作为主要的纸质工具书,辅以欧路词典、有道翻译等在线翻译词典和 Google 英文搜索和在线语法批改软件“批改网”和“Grammarly”的修改意见,确保翻译和译文语法的准确性。

...............................

2.2 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应对策略

本次翻译报告实践对象《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属于抒情类文学体裁。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把握源语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传达原作的内涵是此次翻译报告实践的重点。

这部作品的语言凝练简洁、平实的文字却有很强的表现力,作者在说理论证自己的观点时经常引经据典,但文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因译语中没有对应词汇而成了此次翻译的难点。另外,杨绛写作逻辑缜密,哲理性强,其独具一格的文风令广大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如沐春风,文字温暖且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在传译过程中对风格的把握也是一大翻译难点,既不可低调陈述,亦不宜添油加醋,应忠实于原作风格。现阶段,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一大瓶颈在于译作在国外的可读性不强,这就造成了译文的接受度不高这个现象。译文是服务于译文读者的,因此翻译中译作应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因此,顺应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通过分析原文,概括出此次翻译重难点分别是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文句子风格的忠实传译以及译文语篇要顺应读者文化语境。本次报告主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以准确传译原文意义为目标。通过解决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的翻译难点,使译入语读者获得良好的读译文感受。同时本次翻译报告实践对文本的三个翻译难点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同类型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17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17

3.1.1 范畴错位法 ...................................... 17

3.1.2 直译和意译法 ............................. 21

第四章 结论 ......................................... 31

4.1 研究新发现 ....................................... 31

4.2 经验与收获 .......................................... 32

4.3 局限与展望 ............................................. 33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作品是部哲理散文集,书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语言是传达文化的工具,奈达根据词汇传达文化信息类型的不同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Nida,1993)。不同类别的文化负载词传达的文化信息有所不同,翻译时须辨别词汇类型,使其文化信息和文化功能如实传译。文化负载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郑德虎,2016:54)。只有翻译好这些文化负载词,才能更好地推介中国优秀文化。因此,在外译时,译者应谨慎处理这类词项,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播至国外,以达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译界通常采用音译、音译加注释、直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直译、意译这六种翻译方法,对于运用何种翻译方法,需要具体语境具体分析。此外,针对文化负载词在译语中缺乏对应词汇这一现象,此次翻译实践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来解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题,进一步充实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

第四章 结论

4.1 研究新发现

翻译实践是译者将所学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契机,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在实践中新的发现反过来又可以推动实践的进步。在此次翻译实践解决翻译难点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两点新的发现,并对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翻译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本文发现在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来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有一定规律可循。翻译时,先准确理解词汇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对比源语词汇的语境内范畴 S 与源语词汇本身的范畴 C 之间的差值,以此作为选用范畴化翻译法的依据。若 C 语境内词汇范畴>S 源语词汇范畴时,就用图示性范畴化翻译法;若 S 源语词汇范畴>C语境内词汇范畴时,就采用原型性范畴化翻译法。用范畴理论解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题,译者的翻译方法图示如下: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除了常用的直译、意译、音译等常用的翻译方法,译者还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范畴错位翻译方法解决这个翻译难题。在传译原文风格时,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三种风格换码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注重区分不同层次的风格标记,然后针对不同层次风格的特点灵活运用三种换码模式进行传译。

参考文献(略)

推荐访问:实践报告 走到 节选 英语 英语论文: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之英语分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