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策略改进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6 16:30: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并以此指导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观课议课 以学论教 教学设计

课堂几乎包含了全部的教育学,课堂将科学、技术、艺术及人的希望、梦想集为一体,它既是复杂的,又是神秘的。这就是众多教育专家运用先进教育理念解密课堂研究高效课堂的原因,也是广大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陈大伟教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提出了把献课者和观课者置于平等地位,通过对话探讨有效课堂的理念和智慧,这是发人深省的文字,是值得反复研读和品味的文字。笔者将就本书第二课第三节中陈教授提出的观课议课的策略之一“以学论教”带给自己的启示作一记录。

一、“以学论教”的理念和依据

陈教授提出观课议课的第一策略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为学而教”的教学观为依据的。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这种改变能够保持,而不能把它单纯地归之于生长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在活动,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和改造。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发、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一整套条件。教学过程就是计划和执行一系列的外在条件,以发动、激化、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

“以学论教”的目的在于以学改进教。以学论教提供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以学论教采用和教学活动相反的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思考应有的教的行为,以此反思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改进教学设计。这的确是改进教学方式的有效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统一的课堂质量关,有效课堂就是追求这些维度的全面发展。Lx老师在处理人教版高中英语比修1 Unit 4 “Earthquakes”的第一篇阅读篇文章“A night the earth didn?蒺t sleep”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①学生可以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②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基于以上教学目标,Lx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以上两点作为阅读的重点,但在“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一问题上就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方法,因为这一目标太抽象,无法直接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在本组教师进行观课后,把本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调整为以下三个维度:①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②学生可以发展不同的阅读技能;③学生可以学到在地震中自救的方法。教学目标调整后,学习目标更为系统准确,围绕目标的学生活动也更好开展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为有效。

三、如何做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一)教学设计的合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明确这节课中通过努力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这一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长远意义,教学任务明确,难度由浅入深,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达成目标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解决“我(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应学到什么(课标设定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材较广,体裁多样,语言资源丰富,当然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不乏像必修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阅读文章“Elias?蒺story”之类的文章。虽然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伟人Nelson Mandela的品质,但所选的文章没有采用人物传记的一般写作方式,而是以Elias的口吻叙述自己和Nelson Mandela的相识及交往过程,旨在以第三者的手笔从侧面反映Nelson Mandela的伟大之处。但是在这种写作方法令学生十分费解,老师如果不作有效的学习指导,极易导致的问题是学生会认为本文是在写Elias的经历,当然这种认识和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目标相去甚远,所以老师在设计时就应着力解决“我学到了什么”和“我应学到什么”之间的差距问题。在进行阅读时,我启发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学习任务:①阅读并发现Elias在每个段落中遇到的困难;②进一步发现每个段落中Nelson Mandela为他甚至于全体黑人所做的事;③然后引导学生回到本单元的标题,探究Elias和Nelson Mandela谁应是本文记叙的重点;④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普通的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及这种写法的好处。层层递进的设计方案不仅有效地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教会了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如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在备课时,应把自己当作一个初学者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有可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此外,教师还要关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过程,关注自己突破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自己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种思维的进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比如,有些老师花了很长时间研读了要阅读的文本后才弄清楚整篇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意图,而教学时却要求学生在阅读一两遍之后去解决自己好不容易才解决的问题,试想这样的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吗?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吗?其实,教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一架梯子,帮助学生从学习的困穴中爬出来化蛹成蝶,成为能运用有效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

四、“以学导教”及“以学导教”的案例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通过教师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若借用陈大伟教授提出的“以学(学生的学)论教”的观课议课的策略,我不妨把这种教学设计的过程称为“以学(教师的学)导教”。

在学习人教版比修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的阅读课文“A trip on the true north”时,很多老师就很想当然地让学生阅读每一段并总结出每一段的大意。查找主题句虽然是必要的阅读技能,但这并不符合这篇文章的教学需要,因为这篇文章是以“游记”的方式介绍加拿大的概况,而学生在阅读时关注的却是进行旅游的人在做什么事,所以学生总结出的段落主题和老师给出的答案就有很大出入。所以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就应特别关注思维的方式,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几次的观课议课活动后,阅读各个环节的任务设置如下:

①Skimming: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Li Daiyu and her cousin were on a trip to Canada by train.)

②Scanning:Read fast and find out some basic facts about Canada.

A.Distance from east to west coast:

B.Oceans on east and west coasts:

C.Population:

D.Natural resources:

E.Some important cities:

③Detailed reading: Read carefully and slowly and find out some words to describe the important cities.

A.Vancouver:

B.Calgary:

C.Thunder Bay:

读后的知识巩固活动设计为简要介绍加拿大的概况。这样的设计模式有助于学生十分清晰地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重要信息,也为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搭建了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后的拓展任务设计为:①Discovery: What?蒺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ssage and the introduction made by us? ②Further understanding: What does the title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 mean? (First,it means a trip on a train and the name of the train is the true north. Second,it refers to a trip on the land of Canada because Canada is called the true north.)这些拓展任务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全文,同时也告诉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解读文章标题的重要性,进而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了解不同写作方式的利与弊,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笔者在本文中仅从关注学习的过程这一角度探讨了改进教学设计创设有效课堂的话题。其实,影响有效课堂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还有很多,但是有效课堂的实现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以学导教,探寻更多促进有效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M].评好课 新理念 新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3]R.M. 加涅,L.J. 布里格斯,W.W. 韦杰.[M].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改进 策略 观课议课 学论教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