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老家是抗日根据地】

时间:2019-11-23 11:06:4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思想感情的潮水汹涌澎湃,浮想联翩,抗战精神激励着我,写了许多文章,忙过了这一阵子,我又在想,费了不少脑筋,写了这个,写了那个,唯独没写老家的抗战故事,我这心里直后悔,因为我的老家山东平度市乔家村,就是抗战时期的红色根据地,是平度抗战的星火之地。现在回忆起老家先辈抗战的故事,心里总觉得沉甸甸的。所以,我更觉得与老家有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家乡山东平度这个137万人口的县级市,只要上了些年岁的人,提起我的老家乔家村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能是因为村子里出了个平度解放时期即任县长乔天华,也可能是因为它是平度抗战时期远近闻名的红色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县委机关的驻地,也是中共南海地委的常住村庄,还可能是二者皆有之。不管这么说,平度县委、县政府那时选择了老家作为根据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就如同当年伟人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一样,适合与敌作战周旋,这一点凡是到过我老家的人都知道。老家两面靠山,这里属胶东著名抗日游击区大泽山的南麗,山林茂盛,山洞居多,易守难攻,隐蔽藏身之处居多,是平原地区无法比拟的。抗战时期,为了防止日伪寇的突然袭击,胶东著名的抗战先锋乔天华和长衫将军罗竹风等游击队负责人,经常在我老家过去比较有名的先生地、八文章等文人常去的地方,秘密召开会议,研究对日寇斗争方略,有时带足干粮在山洞里住上几天几夜与敌人周旋,非常安全。有利的地形成了战争的必争之地,无论在什么战争都是这样。由此,平度县委最终就选择老家作为抗战根据地。

  

  前面的角度说山,说地形,现在,从另一个角度说,就说人,也都是非同寻常的人,老家是平度抗战发起人乔天华的家乡,村里1938年前秘密加入党组织的就有20多人,这里脱颖而出了一位老红军,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平度县建国前的县长乔天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驰骋疆场、转战于胶东一带,是胶东大地上的一位著名的、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也是平度历史上一位杰出人物。1932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指定乔天华为烟台特支代理书记,同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迫离开烟台来到青岛,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重新组建,乔天华任青年委员兼左翼党代表,1934年,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乔天华又调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因叛徒告密,被捕入国民党监狱。1937年,国民党迫于抗战呼声的压力,释放政治犯,乔天华被释放出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乔天华暗自下了决心,继续投身抗日洪流中,四年的监狱生活的折磨,使乔天华更加刚毅,他背着父母、妻子向青岛、上海等发信,寻找地下党组织,询问全国抗战形势,几天后,终于寻找到了地下党组织的线索,并立即投靠地下党组织,准备拉起队伍和敌人决战,从此开始了他抗日救亡的革命生涯。

  

  抗战的初期,乔天华在本村秘密组织起抗日五人小组,秘密发展党员,我的祖父乔星一就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是平度一区区委书记,还有,担任平度县政府三科科长的乔礼卿,平度一大代表乔子元、乔天祥,都在《平度县志》有重要记载。前几年,我带领党员到旧店镇东石桥村参观平度一大旧址时,我就看到了老家的乔子元、乔天祥两人的名字,那时的感觉不只是亲切,因为参加平度一大的党员共有20多名,而我老家就占了2名,足以说明我老家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老家受乔天华及党组织、群众团体的影响,提起日寇就义愤填膺,纷纷参加抗日,群众工作很好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武艺高强的乔八爷(乔明志,也就是电视连续剧《桥隆飚》的原型)曾是胶东军区特务连连长,胶东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委派他兼任乔天华的保镖,乔八爷的便衣队就驻扎在我的老家,负责接应乔天华、罗竹风、刘文卿等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乔八爷与我老家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我还专门写了乔八爷在我老家的抗战故事。

  

  因老家党组织、群众团体建立的比较早,群众基础好,很快又成立了20多个抗战小组,组成一支不小的队伍,乔天华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灌输革命道理,并发动大家努力搜集大刀、长矛等武器,用来武装自己,乔天华动员妻子献出多年的积蓄,雇请铁炉匠,打造了40多把矛头,分给大家,他们还加紧侦察,准确掌握了东十里堡伪区长李云斋、贾家莹村的几家富户等藏有枪支、弹药的大户,在1938年的除夕夜,乔天华迅速集合起200余名抗日小组成员,拿着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去夺枪。首先,闯入伪区长家,因初战缺乏经验,结果他家的30多支步枪一支未获。于是,乔天华遂命令紧急集合,进行了秘密部署,在贾家莹等村夺了60多支枪,具备了一定实力。乔天华在乔家村打好基础后,利用乡亲关系,逐步向外延伸,在附近山村秘密成立起若干抗日小组,在敌人戒备森严的情况下,发展抗日武装,以家乡乔家村为中心,在正涧、窝洛子、古村、陡沟等村的贫苦农民和知识分子中,组织抗日小组,在乔家村的大石门、小石门、东山等地与刘炳章、刘文卿等取得联系。他先后组建了七支、共3000多人的抗日队伍,被称为游击队贩子、兵母子,他迂回乔家北山的先生地、八文章等地,指挥全县抗日救国,历经战争的烽火,曾担任南海独立团团长、平北县人民政府县长,身历数十次战役,每战必胜,战功显赫,被誉为常胜将军。

  

  乔天华的妻子韩树亭是那时老家的支书,她发动村民做军鞋、筹军粮,为游击队保存文件、财物和枪支,提供食宿,站岗放哨送情报,掩护伤病员,军民情谊深,共同打敌人。解放平度城时,她组织家乡人民绣着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平度城头的12个鲜艳大字,一针一线都凝聚着保家卫国的强烈心愿,她还组织老家的有志之士、进步青年参军报国,英勇杀敌上战场,当时涌现出许多妻送夫、父送子参军参战的感人故事。

  

  老家这片红色根据地里的人民为抗日救国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老家有个乔天华,日本鬼子对他恨之入骨,抓不到他就烧他家的房子,他家的房子被敌人烧过3次,但始终没有烧掉他抗日的决心。受乔天华的影响,老家参加游击队、八路军的相当多,被日伪寇称为八路窝,恨得咬牙切齿,对这个有名的八路窝烧光、杀光、抢光,说到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当年,有人引领着日本鬼子到老家专门烧八路的房子,问:这栋是不是?回答说:是,这栋是不是?回答说:是。最后,把老家大胡同附近的房子几乎烧遍了,最后,日本鬼子也心烦了,气的打了那人两个耳光,骂道:他妈的,哪有这么多八路?实际上,乔家村远不止这些八路,到新中国成立时,《平度县志》记载的烈士就有49名之多,我家五服之内就有3名烈士为国捐躯,家乡49位烈士的献血染红了这片神圣的土地,他们埋葬在老家村子北头,有的血肉模糊,辨认不出模样,就合葬在他们共同战斗的地方,立了一块无名碑。这里,就被称为八路崖,后来,大部分烈士的尸骨迁移到了平度烈士陵园。

  

  写到这里的时候,一个人物走进了我的视野,似乎写老家必须要写的人物,这是一位烈士,就是上述49位烈士其中的一位。他叫乔拴久,在我的老家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都习惯叫他拴久。据家乡的老人讲,在穷困的年代,他母亲刚生下他时,为了好养活,盼望着把他长久地留住,就起了这么个名字,可一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却无情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几次听老父亲说起乔栓久的故事,觉得很感人,就想写写他。

  

  乔栓久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参加抗日的,他违抗父母之命,不顾妻子阻拦,抛家舍业,毅然决然参加抗战,在激战中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在战争的间歇,乔拴久怕父母和妻子挂念,就向首长请了几天假,带着战争的硝烟味,悄悄地赶回了久别的家,看望年老的父母和望眼欲穿的妻子。他一进家门,整天担惊受怕的妻子一脸惊喜,以为这回可就不回部队了,不用再为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丈夫牵肠挂肚了,可当她听说,丈夫只是跟首长请了几天假,回家看看就回去时,舒展的眉头接着就紧蹙起来,脸色大变。十分坚决地说:这回说什么也不能让你回去,俺不能为了你去守寡。妻子强硬的话让乔栓久犯了难,他也知道,妻子是为他好,担心他有生命危险,这样一想,就更深感愧对自己的妻子,但他又一想,不能只图小家的安宁而不顾国家的安危,再说了,部队铁令如山,不返回部队,就是逃兵,特别在战时,这还了得,我乔栓久决不是那熊样的,就是牺牲生命也决不当逃兵(后来,这句话真就成了谶言)。

  

  眼看几天的假期就要到了,乔栓久临行前,跪对父母,央求父母答应他回部队,年老的父母流着泪勉强答应了。乔栓久又想尽一切办法来劝说妻子,哄着妻子说:不会有生命危险的,你看,我这不是一直好好的吗?。这时的妻子只认一个理,要想回部队,说什么都没有用,只要别回部队,什么也不用说。就在乔栓久左右为难之际,恰巧部队派来了两个人,打听到了乔栓久家,说部队有紧急情况,命令乔拴久迅速归队,乔拴久一边答应着,一边就想往外走,他妻子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搂着他两条腿,说什么也不让走,来的那俩人一看这阵势,急忙上前,一边耐心劝说着,一边拉扯着,乔拴久这才顺势挣脱了妻子,跑了出去,随那两人赶往部队,身后留下了妻子既恼怒又悲戚的声音:乔栓久,你听着,你走了,就别再进这个家门。这是妻子对乔拴久说的最后一句话,一语言中,乔拴久再也没有回来,再也没进这个家门。

  

  还要提到一位老人。儿时的我,常见到一位白头发、白胡子、身体瘦弱的老人,有时,拄着拐杖顺着胡同溜达,有时,在村东头默默坐着,有时,在村西头站着发呆。据说这位老人90多岁了,从他表情上看,似乎心里装着许多心事,但他却从不对外人说。我与这位老人是房前屋后的邻居,他还是我家族的长辈,按辈分我应叫他三爷爷。后来,我见他孤独的样子,就愿意凑到他眼前坐坐,他就给我讲故事。每每听着从他口里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便对这位长辈心生敬佩。后来,听祖母讲述这位老人的故事,我非常震惊。我想,我大约知道了这位长辈的心事。

  

  老人这辈子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儿子参加了抗战,而且都在一次战役中壮烈牺牲。一个儿子在与敌人血肉相搏的拼杀中,不幸被敌人捅开了腹腔,流出了肠子,还继续战斗。直到把敌人杀了,他才吃力地走着、爬着、用手往肚子里掖着肠子往家赶。快到家时,有人见他在那里艰难地爬行,就叫着他的小名问道:堂,你这是怎么了?这时,他已说不出话来了,那人急忙上去扶起他,可往前走了几步,就不行了,没能迈进家门,倒在血泊中。老人的另一个儿子牺牲时已辨不清模样,在烈士陵园里连名字也没有。前些年,老人的孙子托我到民政局打听一下,他牺牲的这个叔叔怎么只在《平度县志》上有记载,而在平度烈士陵园里没有墓碑?我找了许多人,费了许多周折,也没能问出个名堂来。后来我想,这也许就是三爷爷的心事吧。

  

  在追忆老家烈士的故事时,还要提到一位烈士的后代,通过他才了解到他父亲的故事。我采访的这位烈士之子叫乔绪良。他说,他父亲是1936年参加革命的,第二年就赶上了抗日战争,一直在平度、掖县等日军占领区搞情报工作,整天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出生入死,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活着。1939年的一天,他父亲在最后一次离家去执行任务前,叮嘱自己的妻子说:万一有一天我牺牲了,要把儿子抚养大,让他长大后要报效祖国。更不要忘本,不管以后发展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叶落归根。结果,在那次袭击日寇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身亡。那时,乔绪良刚刚一岁。他上学后,母亲便把父亲的遗嘱告诉了他。乔绪良从小便树立起继承父亲遗志,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乔绪良回忆说:上学的时候,当读到‘国旗是烈士鲜血染成的’这句话时,我感触很深,因为在这成千上万的烈士中,有我的父亲,我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留给我的遗言。这时,我总是泪流满面,别人见了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对乔绪良的人生影响很大。1997年,乔绪良从青岛市直单位退休了,他又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便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第一步,叶落归根;第二步,回报祖国。于是,退休当年他便携妻子从美丽的大城市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故土。后来,乔绪良在村南盖起了房子,做好扎根家乡的准备。为了表达对党和祖国的忠诚,他赶在香港回归的前一天,在门楼上的中央位置安好了插国旗的底座。晚上,看到电视上播放的香港回归的镜头,他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太阳要升起的时候,他爬上梯子,把国旗插到高高的门楼上。在此后的日子里,每逢重大节日,他都在自家门楼上悬挂国旗,18年来从未间断。这位烈士之子表示,只要他还在,就要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国旗是烈士鲜血染成的,烈士之子乔绪良始终铭记这句话。

  

  49位牺牲烈士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撼人心魄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祖国的疆土,可歌可泣的故事本应很好地记录下来,激励后人。只可惜因年代久远,了解的人几乎都不在了,只有用心默默地祈祷告慰这些烈士了。与这49位烈士同样值得歌颂的还有老家那些历次战争的幸存者,他们同样为抗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从日寇的枪林弹雨中爬了出来,他们告别了死难的战友,踏上人民军队新的征程,都荣立赫赫战功,成为冲锋陷阵的将领,有3位师级以上将领,有原国防第25训练基地司令员乔平、副司令员乔正才,有东海舰队正师级政委乔战平,这是家乡人为之骄傲的。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烈士,发扬光荣传统,弘扬抗战时期勇往直前的精神,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受乔天华之托,亲自为老家题写了乔家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碑文,这幅题字我看过,我不仅欣赏迟浩田副主席那遒劲洒脱的书法,我更珍重这字里行间中的一种精神,我曾大胆地估计,这在全国360多万个自然村庄中是少有的。

  

  乔家-我可爱的故乡,我为生长在这片光荣、神圣的土地而骄傲和自豪。这片神圣的土地养育了我的身,更净化了我的心,根据地光荣的称号鼓舞着我,抗战精神震撼着我,使我这个流淌着红色根据地前人血液的后人,始终在追忆过去,缅怀先烈的征途上,在鲜红的旗帜下奋发前行。

  

  乔显德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老家 抗日根据地 一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是 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是谁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