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材料命题应注意科学性

时间:2023-05-27 15:40: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材料,命题,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40—03

选择题引用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根据题干中的材料,推理判断选项的正误,这是近年来高考选择题常用的形式。设计此类试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选取材料,节选的材料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正确选项与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吻合。倘若选取的材料断章取义,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持正确选项,那么,试题的科学性则无从谈起。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5题就属于此类试题,值得商榷。该题如下: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 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政策

答案:A

问题之一,引用内容不符合材料本意。

题干直接引用了一段材料,没有给出材料的来源,从材料的内容也难以判定。“基督教国家”应该泛指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但是,四个选项从文字上看都是政策面的,那么,该段材料是官方文件吗?抑或出自官员的建议,从而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或政策倾向?

本段材料实际来自英国传教士米赫斯的《中国革命军之概况》一文。它出现在英国香港总督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文翰致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登的信函附件中。克拉兰登对该件的评价是:“附来之牧师米赫斯博士所摘录之革命军书籍均极善趣,尚祈代政府转致谢忱。”“善趣”是从英文哪个单词翻译过来的,我无从查找,但仅可以理解为“有意思”而已,并不能说明克拉兰登以此为据,制定了英国对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可见,米赫斯的看法仅代表了其个人作为传教士的观点。

那么,米赫斯在《中国革命军之概况》中都写了些什么呢?他首先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天条书”“幼学诗”“三字经”“天父下凡诏书”,从基督教教义出发肯定了拜上帝教。他的总印象是:“有一显见之事实,即是革命军中实富有基督之知识。如得有贤明的(传)教士居住其中,庶可培植其善而遏止其恶”,他推测“此革命运动如能成功,吾人至少亦可以期得其对于基督教传教士之完全容忍。而且将来如此党得胜,因与吾人彼此教义大概相同,则对于外人必怀好感,彼等将必准许通商……及输入种种科学的改善”,“革命军确有进步及改革之能力与走向,此清朝所绝不能有所表示者”。所以,他得出结论:“如基督教国家对此运动加以阻挠而打倒之,诚为大可惜之事也。至其所奉特异的基督教,虽仍有可议之处,然已远胜于中国人一向之偶像崇拜矣……为今之计,吾人目前所应采取之政策,对于双方战争,务宜不再被牵涉入此漩涡,避免与各方面发生任何政府间的关系。”显然,站在传教士的立场,米赫斯认为中国这场运动“所奉特异的基督教”远胜于中国人的“偶像崇拜”,因此他推测“此革命运动如能成功”,则中国会采取“对基督教传教士之完全容忍”的态度,这是他断定“吾人目前所应采取之政策”的重要依据。

米赫斯的以上结论,基于太平天国的宗教口号和外交政策。洪秀全组织的“拜上帝会”,是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影响,太平军到处捣毁孔庙、寺院和佛像,尊奉“上帝”“耶稣”,做礼拜,过安息日,宣告遵守“十诫”。传教士从这些表面现象看,认为拜上帝会与基督教并无两样。太平天国以“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准许各国通商”为口号,争取西方列强的不干涉和中立,也直接在传教士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是米赫斯,还有罗孝全、呤唎等传教士也竭力主张在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采取中立政策。呤喇还说:“如果得到一个在英国公众舆论有影响的人物到天京来长期居住,把太平天国‘信仰基督教的虔诚,对待外国人的友好,渴望和欧洲人毫无限制的通商与往来’等等对英国人民宣布,那么,‘所有一切全都影响公众的舆论,从而几乎毫无疑问地可以迫使英国政府保持中立。”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给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基本如此,因此,一些传教士希望太平军获胜,要求本国政府采取“中立”政策。但是,后来传教士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例证是罗孝全,他当初曾拒绝给洪秀全主持洗礼,1860年这位洋教士接受洪秀全的邀请亲自到天京,还企图将洪秀全驯化为真正的基督徒,失败后他公开痛斥拜上帝教,因为他知道太平天国实质上并不是信仰基督教。

问题之二。材料中的信息无法支撑选项。

题干裁截的史料呈因果关系,中间以省略号分隔,可以这样倒过来理解:“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此“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是“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学生在审题中大都会抓住“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来分析,这是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如果考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肯定会排除A项。因为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从理论上讲不会被西方认同为“全面改革”;而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时,外国侵略者已经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了,何来中立政策之说?

B项不看材料也是错误的。C项一是在新课程的内容中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二是北伐的口号之一就是“打倒列强”,与材料不吻合。D项,考生也难作判断。从学生的知识背景来看,或许会判断它正确。江苏使用的初中人教版教材在《辛亥革命》一节中,补充了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曾前往英国进行外交活动,以断绝清政府的后援。高中教材《辛亥革命》一课,分析了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逐渐攫取了清政府的大权。大部分教师都会拓展这一内容,告诉学生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打着“中立”旗号策划南北议和。如果英国的“中立”政策包含在外交上孤立革命政权,学生也选错了。该题的四个选项陈述的都是英国政府的政策,学生非常容易结合掌握的知识反过来理解材料。这是命题的诱导所致。

命题在引用材料时省略了原材料中与其角色定位相关的信息:“起义者自称的基督教形式虽然大有疑问,但却比迄今为止中国人……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得多。”这是传教士的基本态度。如果命题者认为题干中“基督教国家”的概念,能提示考生联想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拜上帝教,这恰恰是方便了想法简单的考生,对知识面宽、思维严谨的考生反而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因为阅读面宽的学生知道“拜上帝教”不是基督教。

问题之三,命题有悖于基本史实。

材料中传教士的观点,只是英国政府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初期,英国实行中立政策的主要原因还不是基于

宗教观念。

太平天国初期,势力发展迅猛,英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文翰于3月21日,从香港乘神使号兵舰到达上海,4月在天京与太平天国将领赖汉英等接触,5月份返回上海。期间,文翰与克拉兰登及罗塞尔(当时的英国首相)有一些信函来往,我们借此可以考证英国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文翰此行的目的就是刺探,太平天国的情况,这一点,在3月28日他给罗塞尔的信件中说得很清楚:“关于北方叛乱进展之消息,是否可信,须亲自加以考察;以及在各种情况下,吾等之干涉是否需要及是否正当,尤应决定。来沪目的,即在乎此。”文翰一行出发时,对中国的政策还犹豫不决,经过途中与太平天国的接触,以及见到翻译麦多思君给阿礼国领事的报告才坚定了观望态度。报告中说“清帝在中国南半部之权力现已完全丧失,无可恢复”,文翰感到事态十分严重,立即就写报告给英国首相罗塞尔,说:“吾已决定,在任何形式之下,绝不左袒中国政府而加以干涉。”于是英国政府放弃了准备公开援助清政府,进攻太平天国的政策。实际上,文翰一方面认可米赫斯提出的“务宜不再被牵涉入此漩涡”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接受他的提醒:“外人应当准备充分的武力,以抵御革命军或来之攻击焉。”所以,严格地说英国政府采取的“中立”政策只是个观望态度而已。

由于英国对华贸易利益的需要,在太平天国政权控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英国为了“两千五百万英镑左右的商业投资和每年约达九百万英镑英印税收,”也必须和太平天国打交道。为了商业利益英国也不想得罪太平天国而改行“中立”。

其实所谓“中立”也是英国在寻求和清政府进行“修约”谈判的同时,等待新的机会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多次提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从清政府手中索得更大的特权。

另外,当时正是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前夕,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为了加强对中东的侵略,扩大商品销售市场,积极伙同法国等支持土耳其同俄国争夺克里米亚半岛和南高加索,与沙俄关系十分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英国实际并没有力量派遣大量军队来中国镇压太平天国。

所以,英国是在太平天国很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形势下,吸取了传教士的建议,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加上克里米亚战争使他自顾不暇,迫不得已实行“中立”政策。命题以传教士的观点反映英国政府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未免太片面,有悖于基本史实。

相比之下,台湾同行比我们的命题要认真。台湾2002年学科能力测验补考试题社会科第21题(相当于我们的会考试题)也用这个材料命题,不知是巧合还是受人家的启发。台湾的试题是这样的:

一位西方人观察中国的内战,有如下的纪录:“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而中国政府方面则从没有显出这种意向。起义者自称的基督教形式虽然大有疑问,但却比迄今为止中国人……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得多。目前显得较为可取的唯一政策,是……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是中国的哪一场内战?

A 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战争

B 太平天国之役

C 义和团事件

D 国共内战

哪个选项正确,不言自明;哪道试题严谨,不言而喻。

推荐访问:科学性 应注意 命题 引用 材料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