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科学实验材料的不足

时间:2023-05-15 12:00: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目前,乡镇小学实验室,受经济条件限制,仪器配备不完善,少而陈旧,有些已配备的仪器,实验效果也不够明显或理想;加之,新教材的使用,许多仪器材料配备不配套。在教学中科学实验材料不足,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课堂教学很难展开,科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那么,如何克服科学实验材料的不足呢?

1、废物利用是补充科学实验材料的有效途径

学校实验室虽然配备了一些科学实验材料,但随着课程改革原来一些科学实验材料利用起来的问题却很多,像物体沉浮实验盒,虽然小学科学中《沉和浮》单元有探究有关物体沉浮方面的知识,但是新教材的内容和原来常识课有一定的区别,提出了新要求,如“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药品、器材,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另一方面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带代替一些科学实验材料,让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成为重要的科学实验室资源。如我在科学教学中可以用废电池的外片代替锌粒,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用脸盆作水槽等。这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生活用品皆药品”、“坛坛罐罐皆仪器”。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废物利用的常用材料。在“水的压力”一课中所研制的水的压力实验演示器,用的就是一些大饮料瓶,瓶盖、粗铁丝等,在“热胀冷缩”一课中用小药瓶配上饮料管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就很好,学生们人人都可以亲自实验。

2、自制教学具是补充科学实验材料的客观需要

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探究学科,不开材料、教具、学具,如果没有了这些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上课用的实验教具单纯依靠学校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具的开发可以扮演“充盈实验用具”、“拓宽课堂探究途径”等角色。因此,师生的自主开发教具与学具显得很重要。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如在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运用的空心钢球和实心橡胶球可以自制;教学《声音》这一课时,学生运用分组实验装置中条形钢片,木条和塑料片可以自制,再如电磁铁,电磁起重机吸盘模型教师也自制的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喜欢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发动学生自制实验装置。如利用易拉罐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大饮料瓶制作水槽,用牙膏盒制作潜望镜,用硬纸板和乒乓球制作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装置等。这样,既节约了开支,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自制教学具自制教具不但改进现有的教学仪器,开发新的教学仪器,提供新的创意,使教学仪器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倡导自主学习、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还为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师生的动手能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

3、充分利用科学学具袋可以有效弥补科学实验材料的不足

新课程实施后,各省教育技术装备处为学生研制的科学学具袋(每校都下发)几乎涵盖了每学期教材的主要试验,学具袋材料齐全、实用、小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运用学具袋,使其真正有效的为教学服务。

为了使科学学具袋充分发挥作用,在教学中,一是科学学具袋里每一个试验,都认真对待,组织学生去探究。由于科学学具袋中的学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越玩越有劲,越玩越想玩,越玩越想学,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掌握了研究科学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二是对科学学具袋进行循环利用。每学期结束,我对科学学具袋进行循环利用,除学具袋里易耗品,如砂纸、蜡烛等不进行循环利用外,其他的材料都进行循环利用,对于学生在探究试验中,完成的优秀制作作品如指南针、风的形成试验箱也进行收集,作为下一学年学生的学习样品。循环利用,不仅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行为习惯,又为学校实验教学储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学校实验器材少的矛盾。

充分利用科学学具袋,能够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激发小学生从小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推荐访问:科学实验 克服 材料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