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舞龙昔与今|临沧昔本

时间:2020-01-12 10:28:2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历来视龙为吉祥之物。而舞龙则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舞动的龙,朝气蓬勃、生机凛然的气慨,充满希望的喜悦,那种神韵美、气势美,以及强盛的生命力,从久远的年代起,便代代相传,成为临沧人民群众喜好的一项民间传统文艺活动。龙凤呈祥,大吉大利,龙是中国人的理想化身。传说,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以汉民族为主,每逢佳节庆典,都要举行舞龙。

  

  临沧舞龙又称耍龙,是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之一。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对民间舞龙文化的剖析和进一步了解,可以加深对临沧民间历史文化的认识。

  

  据《临沧县志》记载,早在清朝时期,临沧便有了舞龙活功。当时,在县城及效区农村,每年春节期间敲锣扪鼓即开展舞狮舞龙活动,民间称做迎耍龙日节。老百姓常说:耍龙在天,风调雨顺、利路亨通,功利荣达,四方皆利,百事可取,喜气叠来,事事亨通,吉星高照,得意从心愿,常兴事业宏。

  

  每年农历腊月,舞龙队伍就要请扎龙师傅扎彩龙、蚌壳、彩船等。为着耍龙、迎龙,每家每户要扫除尘土,打扫卫生。居室的顶棚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生活用品必须洗刷一新,尤其不能有脏污和腥秽。这样做民间称为干干净净迎龙到家,灾去福来祛百病。正月十六日,各村各寨的人抬着自己村寨的龙,挑选有水的地方或者到南汀河边,找一块平整干净的青草地,把龙盘卷一圈,点火焚毁,意为拜送老龙返回龙宫,祈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此期间,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争相参与围观欢庆。最为壮观的是民国19年(1930年),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城里的青年,筹资耍彩龙。一条条彩龙全用各种丝绸扎成。耍龙的青壮年身着

  

  黄绸服装,头裹红巾,、腰缠绿彩带,白裤白袜,扎红绿色缨花的线耳鞋,于农历正月初一(除夕夜)至正月十六止,历时17个夜晚。白昼沿街走巷或逐家逐户耍龙庆贺,盛况空前的耍龙活动.使整个临沧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由此可见,临沧人民对耍龙的酷爱之情。

  

  临沧耍龙的特点.主要是它蕴藏着广泛深沉的文化含义,有生动神异、鲜明强烈的艺术形象特征,颇具地方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耍龙,在清朝是用来作为临沧民族精神的一种标志。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反映吉祥、幸福。观看耍龙,那热热烈烈、铿锵有力的舞龙欢跳韵律,使人们的情感上有了一种喧泄的快感,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

  

  临沧耍龙颇具艺术魅力。如果经常参与和欣赏,不仅可从串寨走村走户的耍龙表演中激发斗志、振奋精神,而且可陶冶情操,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临沧扎的龙有龙爪与明珠组合成柱石结构的,有拐子龙为连锁的意思,取意为长久不断;有鲤鱼跃龙门形状的,意指经过努力,终获成功。各种龙经能工巧匠制作,一条条五彩斑谰、金碧交辉,活灵活现,魅力无穷。

  

  如今,由于临沧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间耍龙的繁荣。耍龙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许许多多的五彩梦幻,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感。耍龙,在独具民间特色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在原先单一的耍龙基础上,让人体动作如摆肩,扭胯动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与道具统一和谐的集体动势。逐渐加快的耍龙节奏,把热烈欢快的气氛推向高潮。表现出临沧人民团结奋发、热情豪爽、开朗好客的民族精神。

  

  节庆日特别是春节,临沧人民都用耍龙来讨个吉利,接财神、迎灶王,表达心想事成、财源滚滚的美好愿望。特别是临沧的乡(镇、街道)出现了逢节日或庆典活动,都要扎龙来营造热闹场面,乡(镇、街道)的农民对文化生活有较强烈的追求,乡民表现出自发姓、群体性等特点。耍龙队到哪里演出,哪里的气氛便空前高涨有些村寨甚至一户出一点钱,巡回在小寨上耍龙,那朗朗上口的龙灯词飞扬在大街小巷,龙灯领队就敲着锣鼓,高声祝贺老龙来得喜洋洋,来到某某家耍一场,自从老龙耍过后,万事如意得安康。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激发了群众团结向上做好生产的干劲,在临沧乡镇已形成气候,广泛开展群众性耍龙文化活动,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占据城镇农村让耍龙活动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