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与表现

时间:2023-04-22 09:05: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在我国唐朝,北方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发展迅速,但发生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长时间的战乱,这对北方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大量的北方人口向南方逃亡,向南方迁移,大大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以致后来,南方由于劳动力提高,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提高了经济水平,使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偏移。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古代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析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及其主要表现等。

[关键词]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6-0165-03

一、前言

随着中古时期的统一,隋唐时代也随之而来。隋唐时期在历史上,是我国最为昌盛繁荣的时期之一,政治体系成熟,特别是在唐朝,我国的文化越来越发达,经济能力也不断提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明和辉煌。在唐代初期,北方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大量的人口南迁,使南方劳动力增加,极大推动了南方农业发展,使南方农业产量提高,而南方的经济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此后,我国经济重心便开始偏向南方,且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重心仍处于南方。本文从唐朝开始分析,探讨致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并分析其主要表现,以此作为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二、唐朝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偏移的原因

1安史之乱导致我国经济受到冲击

唐朝之前,我国历史经过了两次统一:第一个是五胡乱华时期,第二个是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思想越来越开放,隋朝和唐朝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及政治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朝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偏移,由北偏南,唐代见证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整个过程。隋唐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使得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繁荣昌盛在我国唐代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但在这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表现在北方[1](P124-125)。在唐朝北方人口较多,大部分的省份都聚集在北方,发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局势受到影响冲击,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偏移。

2.北方经济及社会受到战乱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北方出现战乱,相对来说,南方比较稳定,我国经济重心因此偏移。安史之乱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历史,唐朝的昌盛时期也因此有了新的转折。安史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历经了八年时间,对北方影响较大,导致北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战乱内,这对北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同一时期,南方所受影响较小,各方面都保持稳定状态。安史之乱发生后,在江淮一带未出现战乱,虽然南方曾出现过兵乱,但发生不久便被国家出面平定,维持时间较短,所产生的危害性也比较小。因此,南方在安史之乱中经济发展未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也处于较为安定的状态中,各方面发展比较平稳,这是我国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其中一个原因。

3北方人口南迁

由于安史之乱对北方影响较大,导致了北方人口迁移,主要往南方迁移,这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数量。另外,安史之乱使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这对北方的农业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战乱发生后,双方损失惨重,大量人员伤亡,很多平民老百姓也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安史之乱主要发生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而战争爆发前,我国人口主要聚集在北方,且北方农业相对南方较为发达,但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乱持续,大量北方人口逃亡,加上兵力薄弱,政府强制征兵,导致北方劳动力缺乏,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荒芜浪费,这对北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影响[2](P162-163)。由于战乱,大量的北方人口向南方逃亡和迁移,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提高了其地方性人口分布率。在北方人口往南迁移时,迁移人群的脚步散落在南方各个地方上,江北、淮南一带等地区都留下了许多南迁人口,包括长江南部地区等。从北方迁移而来的人口使南方人口更加密集,加速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人口也得到扩充,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北方人口在南迁的同时,为南方带来了良好的生产技术,使南方的劳动力得到提高,在文化方面,由于南方受到北方的熏陶,文化发展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使南方完成由衰到盛的转变。

三、唐朝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偏移的主要表现

1南迁增加了南方人口数量

在我国古代,包括唐朝时期,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也主要靠农业生产推动。唐朝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偏移的主要表现,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充足的劳动力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人口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个地区内,若人口稀少,经济相对发展较落后,若人口充足,则会带动经济发展。在古代,农业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及其地方性分布率,而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3](P368-369)。安史之乱发生前,我国北部河南一带及河北一带是人口发展最快的地区,畿道及河北一带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北方与南方的人口差异较大,两者比例为64,北方人口总数远远高于南方。但安史之乱发生后,南北两方人口出现了逆转性变化,社会局面也发生了扭转,严重影响了我国唐朝人口分布和增长,对当时的农业发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安史之乱导致黄河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受阻,直接削弱了该地区的经济实力,人口南迁造成人口减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同一时期内,南方却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推动了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虽然唐朝的文化中心未受影响,仍以洛阳和长安等地为主,但却依靠南方经济才得以保存。元和时期,南方人口数量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的人口数量仍不断增加,与之相比,北方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南方人口越来越密集,这极大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重心也由北向南偏移,且持续了很长时间。

2南方土地利用率提高

随着南方人口数量增长,其农业也不断地发展。最初,南方的农作轮作制从一年两次逐渐过渡到一年三次。西南地区采用复种方法,使稻麦一年收割两次,后来采用间歇轮作复种,在一年内,使水稻丰收三次。南方利用稻麦复种、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充分利用土地进行农作生产,使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围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到了五代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已成功开发了圩田,在此之前,江南地区多以山林为主,可以用于耕作的地域较少,而圩田的开发增加了南方的耕作面积,大大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提高了南方经济水平。农业丰收与种植土壤质量具有密切关系。土壤肥沃、土地广阔、地势平坦是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P216-217)。南方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重视土地质量的提高,使种植土地质量进一步优化,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当时,南方地区的种植人员通过引水造田的方法,来降低土壤含碱量,部分沿海地区,通过提高海堤,预防海水上涨淹没种植地。唐朝江南一带,许多种植人员已开始利用农药和废料提高产量,使生产力快速发展。蚕沙和粪便是当时农作物追肥和基肥,而豆类则是最主要的肥料,由于江南养牛耕地已经开始普遍,牛粪也被用于农作物施肥。江南一带的农民十分重视土地利用率,因此,许多荒废的陂塘得以重新修建,并用来养鱼,有的用来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芡、菱、苇、蒲等,南方开发了许多土地,并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

3.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耒耜经》提到,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耖,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最后用耖将地碾平,这使水田耕种程序更加简便,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以上所谈及的耕作工具适用于水田耕种,在南方大多是采用养牛耕种的方式。使用工具耕种或用牛耕种,主要由土质决定,如农田土质较硬,可用牛耕作,而水田则可采用挽、耙、犁等工具耕作。唐朝采用移植栽培和直播栽培种植技术,使水田种植丰收率更高。栽培技术和水田耕作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唐朝江南一带的农业发展。

4南方水稻种植是我国粮食主要来源

随着南方农业的不断发展,开发的水田也越来越多,农作物品种分布产生了一些细微变化。粟和麦是我国唐朝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粟的产地较多,包括四川东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平原等地区,而麦的种植地分布也比较广泛,在江南东道及北方黄河一带等地区均有种植。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致使北方粟的收成下降,产量远不如战乱前,南北等地区均开始大范围种植麦子。战乱前,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发生战乱后,大量的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使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提高,而品种也逐渐增多,发展到后来,南方水稻逐渐变成了我国的主要粮食来源,其产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第一,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的农业发展,提高了其经济水平,这也是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偏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之前,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益、荆、扬这三个州,由于农业发展逐渐变成了我国农业的重要生产地区[5](P322-323)。益州和扬州后来成为我国农业产量第一和第二的地区,其中益州更是被称为“瑰宝”,长江下游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逐渐变成了粮食生产主要来源。

5南方经济作物专业种植技术逐渐提高

唐朝发展到后来,南方的农业产量和经济水平都不断地提高,少数从事粮食种植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经济作物种植方面,使农业发展更加多元化。例如茶叶种植,在我国唐朝之前的历史中,并无茶叶人工种植的相关记载,但到了唐朝农业发展高峰期,茶叶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作物种植中,且种植技术较为成熟,茶叶种植专业水平越来越高。江南地区最先开始茶叶人工种植,在陆羽先生所写的《茶经》中,明确提到了茶叶的生长环境、茶叶特性、茶树外形等,且分析了关于茶叶的种植方法。当时,茶叶种植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播种植,二是移植种植。唐代中期之前,江南地区茶叶种植主要以散植为主,但到了唐代后期,茶叶种植技术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丘陵或平地上开始出现茶园,大面积的茶叶种植由此开始。发展到后来,江南地区的茶叶种植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开始出现密植型的茶园。除此之外,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茶农开始出现在一些茶叶产量较高的地区,茶叶种植专业水平明显提高,这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的经济作物发展。

6南方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南方的气候性变化较小,而北方气候波动幅度较大,而气候对于土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唐朝南方地区开发促使农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应归结于农业耕种工具的普遍应用。提灌耕种工具以及犁耕的使用,使南方农业种植技术更加成熟。而水稻种植技术提高后,大面积的种植使水稻产量增加,且种植周期较短,加上北方人口南迁,提高了小麦种植技术,使南方的稻麦产量逐渐提高,大大提高了其经济发展水平。且南方地域具有多元性,多以丘陵形状的地形为主,长江一带丘陵较多,使农作产品数量增加,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水果、药物、茶叶、鱼类、麻织品、桑叶等。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也是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气候、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土地开发等各方面的因素均是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因素,这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历史上,南方的农业技术得到很大提高,这在《茶经》、《耒耜经》、《四时纂要》等历史书籍中均有记载。《茶经》详细记载了唐朝江南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而《耒耜经》详细描写了唐朝农作耕种的主要工具,《四时纂要》提到了唐朝长江一带农业生产发展等,这些著作充分体现了唐朝农业发展状况,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产量、种植技术、经济作物种植等均有明确记载。史著充分反映了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盛况,由于农业发展带动了南方经济发展,致使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偏移。

四、结语

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南方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水平也随之提高,使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这主要因为北方人口南迁,使南方人口数量增长,从而提高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另外,南方不断开发新的种植地,充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量,促使经济水平得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唐朝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发现,要推动经济发展,应先维持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社会安稳,并不断提高劳动力,采用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方向,统筹零散地域,并对西部进行开发利用,推动其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立霞.论唐宋水利事业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确立[J].农业考古,2011(3).

[2]李佳潞.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看其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0).

[3]刘海涛.试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4]程佩.试论北宋神宗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3).

[5]赵黎君.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

[责任编辑 薄 刚]

推荐访问:唐朝 重心 表现 原因 经济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