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话端午_五月五过端午作文

时间:2020-01-12 10:29: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划龙舟。

  五彩线扎手臂,佩香囊点雄黄。

  悼屈原爱国情,挂菖蒲与艾草。

  避五毒浴兰汤,吟诗歌冶情操。——沪上人家

  

  时间过得真快啊,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五月五端午节了。嗅觉敏感,无孔不入的商家们,早已经打起了端午节粽子的主意,经过奢侈豪华包装的粽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涵义载体,被金钱与奢侈送礼的靡费之风所侵袭,蒙上了很浓烈的商业色彩,淡化了传统文化民俗的内涵,散发出铜钱银子腥臭的味道。

  

  五月是麦收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仲夏之夜梦中飘着麦子的清香味,辛苦了一个冬春的农家迎来了麦浪翻滚丰收的希望与喜悦。以前农人的一年一季最为关键的双抢,即抢收麦子抢种晚稻的农忙季节正式开始了。我们知青那是也随老乡们一起忙着收割,抢种晚稻稻谷呢。高强度的劳动,体力消耗很大,所以那是吃的最好的是油炒饭了。端午节前放假,准备好镰刀秧凳等一过端午就收割开镰,进入到繁忙的抢收抢种了。端午也就和农事收成的欣喜联系在了一起。五月的端阳,榴花红艳即将凋谢,栀子花洁白飘香。午时更是阳光灿烂,艳阳晒人。姑娘们穿起了五彩缤纷的,色彩斑斓的,婀娜多姿的衣裙。展示着形体美的美丽和骄傲。这端午不就是,开端和开始吗?!端午的本来意思是端五的意思。端这就是初的意思。五和午相谐音。因此端午即为初五的意思。午在地支中出于第七位,在纪月中又为农历的五月。

  

  对于端午的最初记载,晋代周初《风土记》称仲夏端午,即是农历五月初五。唐代以前据说端五和端午相混淆,后来因唐玄宗李隆基出生于八月初五,为了避讳,以后朝廷便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了。至于端午又叫端阳这是因为夏天的正午阳光格外灿烂艳丽的意思。所以有了《月令广义》解释五月初五端阳节的定义。又由于五月初五有两个五字相重叠,所以古人又称端午为重五,是月份和日两个五相叠加的意思。现代诗人李季的《五月端阳》,更是写出了,在端午节陕西根据地的姑娘思念当红军的情郎的爱情故事。端午节还有龙子节、夏节、天中节、五时节、龙舟节、龙船节、午节、重五节、送药节、女娲节、兰浴节、解粽节、蒲午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等别称。

  

  古时五月五,端午节有沐浴兰汤的习俗。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个习俗了,因此在楚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中能见到这一习俗。西汉时期的典籍《大戴礼记》中不但记载了,沐浴兰汤的习俗,还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马西游时,已经有了划龙舟的记载了。也有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吴越春秋时期,吴国的忠臣伍子胥在五月初五被迫被吴王夫差逼死遇难的事件。说是伍子胥死后尸体抛入钱塘江,化作涛神。所以形成了钱塘江的大潮,那是伍子胥在发怒吼,这不过是神化了的故事。为了纪念伍子胥所以每逢五月初五浙江民间就有驾舟竞渡,迎接涛神的习俗了。以后演变五月五端午节为各地民间划龙舟的习俗。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来自于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蔡邕的《操琴》和晋代陆挧的《邺中记》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而晋代的虞预在《会稽典录》中称赞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浙江上虞的少女贞女孝女曹娥的。其实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比较广泛流行影响更大的说法,是南朝梁代时期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禀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的端午节是源于,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爱国诗人屈原,在当时向楚怀王提出了联齐抗秦、改革政治的主张,遭到了旧贵族官僚的诬陷,谗害。后来被去职流放到湘、沅这一带。没过多久楚国失地千里,楚都被秦攻陷,民流离失所。屈原忧国忧民悲痛万分,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跳汨罗江自杀身亡。

  

  当时黎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驾舟前来救,由于行动迟缓了一点,所以对这位爱国衷心的人民爱戴的三闾大夫屈原,没有成功。于是当地人为此而悔恨,操练龙舟竞赛,来加强驾驭舟船的本领,能更好的争取时间救援落水的人。于是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了。当地的百姓怕屈原的遗体被水中的鱼虾侵害,于是纷纷把米饭、面饼丢入江中,喂鱼虾,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后来才演变成了用孤叶、若叶、艾叶包裹糯米,再用五色彩丝线包扎捆扎成粽子,丢入江中让爱国的三闾大夫屈原享用。逐渐成为在端午节人们吃粽子的民间习俗了。

  

  宋代诗人吴文英在《澡兰香》淮安重午(即端午)一词中说: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笈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魂。熏风乳燕,暗雨黄梅,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这首词,初看好像作者在端午节还年当年与他欢情的一位能歌善舞青春靓丽的姬妾,其实不仅写了身居异乡的他——作者,在端午节思念家人亲人心情,还写了端午节里的一连串的节侯风俗之事。如在端午节里必须用五色彩色丝线,系臂膀;用巧篆写成的咒语或者符箓小篾,戴在姬人的发髻上端午避兵气。黍梦在此暗指的是,端午时节的粽子(又叫角黍)。烟蒻在此指的是嫩的菖蒲草。词中的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魂。指的就是屈原端午投江的事件。在端午日里还要挂镜子,洗兰澡。在《梦梁录》中说:端午又称为,浴兰令节。午镜兰澡香草美人,君子骚人都在此一天里用兰草洗澡沐浴,驱邪迎香爽洁身体肌肤。《梦梁录》还记载说:端午这一天,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至于在端午那一天挂菖蒲艾叶在《荆楚岁时记》说:端午岁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避瘟气。那是还有喝菖蒲酒的习气。菖蒲形似宝剑,有驱邪的民俗。

  

  在古代人们很迷信,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更是恶日。为了驱除恶气邪气蛇虫百脚,端午就有佩香囊,胳膊缠五色丝线,家门口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穿老虎肚兜等风俗习惯。这都是为了去除五毒。那五毒是:毒蛇、蜈蚣、蝎子、蛤蟆、壁虎。还得吃五黄(黄瓜、黄鳝、黄豆、雄黄酒。端午节里姑娘们多在衣襟上佩戴各色各样的香包,孩子们额头上抹着雄黄。五色丝线象征着黑白赤黄青五色。在端午节最为热闹的是赛龙舟。宋代的余靖对当时的龙舟赛景象写道:

  

  龙舟争快楚江滨,

  吊屈谁知特怅神!

  唐代薛峰说: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明代无心子曰:

  满城佳节近中天,

  竞斗龙舟吊屈原。

  

  很形象地描写出了,当时赛龙舟的习俗和磅礴的气势。在解放以前的旧上海,听我母亲(外公家住在北苏州路近河南路桥。)说那是黄浦江上端午节时经常举行民间赛龙舟的活动,满江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龙舟竞渡,热闹异常。后来在《上海县竹枝词》中得到证实:

  

  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蹬丹凤楼。可见当年黄浦江上赛龙舟的气势了。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的民俗风气不同,但是过端午节的习俗都是大同小异。有的还去野外游玩,如藏族同胞端午这一天,男女老少常常结伴出游,野餐后男主人参加体育竞技活动,妇女姑娘跳锅庄舞,尽情欢乐。仫佬族则在这时,常常把田里的田螺拿回家煮了吃,,据说吃了后不会生疮。浙江的建德县还在这天纪念盗取仙草救丈夫许仙的白蛇娘子呢。得到白娘娘的保佑,以防瘟疫。羌族在这天踏青染露水,作为健身。瑶族则在这天门前挂葛藤,是为了驱邪避魔,纪念白发仙翁的救命恩德。在端午节时东亚南亚这一带的国家,如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都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叶,女孩姑娘妇女有洗菖蒲沐浴洗头,挂钟馗像等的习俗。

  

  啊,时间如飞,光阴如箭,我们把上又要迎来了,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鼓乐齐鸣,人头参动,挤挤挨挨地河上江上看龙舟竞赛的热闹的场面了。但愿以后的端午少一点儿铜臭气息的粽子炒作,多一些热闹而热烈的人人上台作诗吟诗草根文化吟诗赛诗和歌舞龙舟的表演竞赛来得好

  

  发稿於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上海西郊龙柏家中。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端午 故事里的端午节 故事里的端午节ppt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