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对立

时间:2021-01-05 08:45:3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第二十二章 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历代的 殡葬风尚;

2、掌握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表现形式及其历史原因;

教学重点 : 中国历代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表现形式及其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 中国历史上产生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对立的原因;

授课方法:讲授法(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 商周三代的殡葬风尚

1、夏商和西周的情况:关于夏、商、周三代对鬼神和政教的态度差异, 《礼记·表记》

中有一大段讨论:“子曰: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情)而忠焉。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情)而忠焉。”这

是孔子对三代政治原则所持的看法。

 “遵命”和“事鬼神”,在这里成了一个社会中两个互相对立的施政原则。“遵命”,孙希旦解释为“谓尊上之政教也。”“事鬼神”即为迷信鬼神。就是说,夏代重政教,通达人情之实(“忠”),对鬼神则敬而远之;殷商人尊神敬鬼,先鬼神后政教,或说以鬼神之名义伸行政教;周人又回到了夏代政治的立场,并以“礼”来规范各不同等级者的行为。在这里,孔子比较推崇夏代政治,说后世“弗可及也矣”。如前述,他本人对鬼神的存在也是质疑的,并拒绝谈论鬼神、死亡等问题。自然,他也羡慕周代政治原则,时常以“周礼”的继承者自居,如“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即是说,周代的政治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并予以了发展的,多么丰富多彩啊,吾主张周朝的。

一个时代, 不同的施政原则 (如遵命或事鬼神)必然要影响到该社会的风尚, 进而影响

到丧葬习俗。因而, 透过这些施政原则, 我们大体可以窥到那些时代的丧葬情况。 夏代重政

教而远鬼神,人民“朴而不文”,即朴素而不雕琢,尽管现在还未发掘到足以认定的夏代墓

葬遗址,但据此可以断定:夏代对隆丧厚葬不会有很大的兴趣。同时, 那一时代的社会财富

也不大允许人们搞隆丧厚葬。

殷商人重鬼神的政治原则, 必然导致隆丧厚葬, 这从殷墟考古挖掘中已被证实。 殷商人

的人祭、 人牲和车马陪葬等奢侈行为即便后世也难以匹敌。

秦始皇陵虽奢侈极丽,

但毕竟只

是一时现象, 而殷商的隆丧厚葬则是一个时代的嗜好。

如前已述及的殷墟武官村大墓和妇好

墓:武官村大墓的面积约 340 平方米,容积为 1615

立方米, 墓中的殉达 79 人,此外还有马、

禽兽等,它还只是殷墟的中型墓。此墓曾被盗,各类陪葬品已所剩无几,故无法统计。妇好

墓规模较小,系商王后之墓,墓口长

5.6 米,宽 4 米,深 7.5 米,但保存较好。墓中人殉 16

个,出土陪葬品有生活用具、青铜礼器、青铜兵器、玉器等共计

1,928 件,品类齐全,简直

就是一个殷商时代的博物馆。

  (参见第二十二章第六节“四”)殷商人大肆地隆丧厚葬并大

量地使用人殉、 人牲系出于崇尚鬼神的世界观,

再考虑到殷商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

他们对

鬼神的信仰已达到了非常狂热的程度。以此观之,文献所载殷商人“重鬼神”确实不虚。

周人又重新尊政教,且以“礼”规范之,荒年则“杀(减省)礼”。“礼”是规范人的

东西,鬼神在国家政治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三礼”之书多殡葬规定, 《周礼·大司徒》中有十二项荒年之政, 其中第八项是 “杀哀” ,即简化丧礼的仪节。

 如前述, 从考古挖掘来看,周代对丧葬及人殉、 人牲的热情相对殷商人已急剧降温, 这一时代更重视的是按“礼” 的规定来安排丧葬。僭越是一件非常严重的罪行。

2、春秋战国的情况:春秋以降,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自行其是;到战国,各诸侯国又自行称“王”,全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处于无主状况,丧葬也变得“无序”了。

 “周礼”失去约束力,各诸侯王按照自己的嗜好大搞隆丧厚葬,大出其风头,“陵墓”即该时代的产物。

二、两汉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

1、 西汉的情况:汉文帝临终定国丧为三十六日,完后从吉,听民娶嫁,并嘱以简丧薄

葬。武帝时,汉建国七十余年,承文、景“休养生息”政策,天下大富,“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于是,“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并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奢侈之风首先兴起于“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至弄到武帝后期时,国空民穷(抗击匈奴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汉武帝则本人起了“天下之表”的作用。东汉班

固著《汉书· 食货志》 未录入此一大段, 大概是有损于汉武帝及皇家的形象。

 桓宽《盐铁论》云:“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则称以为孝,显明立于世,光荣著于后。故黎民慕效,至于废室卖业。”这反映了武帝前后中国社会隆丧厚葬的风尚。

《汉书·贡禹传》中,贡禹上书痛责汉武帝以来的奢侈之风,其中包括殡葬:武帝死,“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十物,

尽瘗臧之, 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 大失礼, 逆天心, 又未必称武帝意也。

 昭帝晏驾, (霍)光复行之。至孝宣帝皇帝时,陛下(指汉元帝)恶有所言(即不言减省之事),群臣亦随故

事,甚可痛也! ......及众庶葬埋, 皆虚地上以实地下。 其过自上生, 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 ”

贡禹历数了武帝、昭帝、 宣帝三代皇帝百余年间殡葬的奢侈, 但他不能直接指责皇帝, 而将

罪过归之于霍光,但仍说“过自上生”,群臣则随故事(按惯例办),以至众庶百姓也效法

而大兴葬埋之风, 说得很隐晦。

 隆丧厚葬之风必然要对社会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 故元帝即位(前 48 年即位)时,贡禹奏云:“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

社会的隆丧厚葬之风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深恶痛绝, 上如贡禹。

 此外, 有杨王孙行裸

葬以抗弊俗。

 《汉书· 杨王孙传》载: 杨王孙为孝武帝时人, 家业千金, 病重,嘱子以裸葬,并告诉他操作方法,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感到很为难,遵父嘱,心中不忍;不遵,又有违父命。于是去请教父亲的好友祁侯。祁侯

写信给杨王孙, 反对他裸葬, 说:假如人死后无灵魂则已, 若有灵魂的话, 那么你行裸葬 “是戮尸地下”,将要光着身体去见列祖列宗,这成何体统?并说,棺椁衣衾葬埋“是亦圣人之遗制”,你何必要标新立异呢?杨王孙回信,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殡葬“论文”,摘引如

下:“盖闻古之圣王, 缘人情不忍其亲, 故为制礼, 今则越之 (意太过份了) ,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糜财单(通殚)币,腐之地下。或乃今

日入而明日发 (即挖掘) ,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 且夫死者, 终生之化, 而物之归者也 (即躯体归于自然)。

 ......其尸块然独处,岂有千哉?裹以币帛,鬲(通隔)以棺椁,支(通肢)

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即自然之“宅”) ......今费财厚葬,留归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吾不为也。”汉书为之立传,他的生平事迹也仅一桩。

但西汉的隆丧厚葬之风并未少减。《汉书·游侠传·原涉传》:哀帝时 (前 6前 1年),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这无疑

助长了隆丧厚葬之风。 历来,社会财富过盛就难免滋生奢侈轻狂, 因而孔子及弟子子贡认为:

“富而不骄”、“贫而好礼”是美德(《论语·学而》)。

西汉末,天下大乱, 赤眉军入长安, 大肆盗掘帝陵及皇亲贵戚之墓,惟文帝霸陵因系凿山为陵,传言墓内甚少陪葬物,因而未遭破坏。

《晋书·索琳传》:“三秦人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愍帝问琳曰:‘汉陵中何乃多耶? '琳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这里透露了如下信息:第一,汉天子私人府库的收入(它与外库即国库收入是分开的)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帝陵。第二,汉承秦制,

天子即位一年即开始修陵,汉武帝在日久,达 55 年,因而其陵内所藏最丰富,到武帝崩时,整个茂陵地宫内都塞满了,无法再往里面填了,陵区的树也有合抱之粗。第三,霸陵为文帝

陵、杜陵为景帝陵,史书上说此二人之葬甚俭,《汉书·文帝纪》云:“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但晋人仍于其中“多获珍宝”,说明景帝及大臣并

未真正按文帝遗诏办。

 《汉书· 张汤传》 载:“有盗发孝文园瘗钱。

 ”颜师古引如淳曰: “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这是指埋在陵墓四周的铜钱,即所谓瘗祭,非指冢藏中之物。

2、 东汉的情况:东汉自公元 184 年黄巾大起义,从此天下分崩,至 7 世纪 20 年代才

真正稳定,历时四百余年。这一时期,知识阶层中“悲观厌世”颇为横行,它影响到了整个

社会的人生观。所谓厌世主义 (pessimism) ,指视生存为痛苦、毫无价值和意义,生不如死的

一种人生观。

 当然,它更多地是一种生存情绪而非系统的理论。 作为一个社会言, 表现为“打

不起精神”,少阳刚之气。厌世主义导致了纵欲主义,及时行乐乃至于醉世梦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趋简的殡葬习俗

1、 魏晋“名士”们厌世主义的生死观。

2、 魏晋“名士”们玩世不恭的殡葬观。

3、 帝王贵戚之家趋简的殡葬。

4、佛教对殡葬礼仪的渗透。

四、唐以后民间的殡葬风尚

1、国家全面制定丧礼,丧礼的制式化:唐以后各朝制礼,尤其是唐、宋、明、清朝制

礼最为严密,国家直接干预殡葬也为从前各朝所不及。

 《大唐开元礼》是中国古代礼制之集大成, 礼不仅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行为准则, 而且全面地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 尤其是殡葬礼仪。此后,殡葬渐趋制式化,各级官员严格地遵照国家规定的制度,按死者生前的官职,或

死者子孙的官职办殡葬, 违者必究, 并将为父母居丧三年法制化。

 “儒家精神” 和“制式化” ,这是唐以后殡葬的基本特征,并对后世礼制影响深远。

2 、唐代殡葬操作的社会化: 殡葬服务的社会化, 指社会上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殡葬操

作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以此为生,因而使殡葬操作成为了一种社会性职业。 这里须区别,一

是殡葬服务的职业化,二是殡葬服务的社会化。

3、民间殡葬活动的娱乐化:殡葬活动娱乐化,即殡葬操作具有娱乐性质,或说杂入了

大量的娱乐活动。

4、唐代以后民间的隆丧厚葬。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殡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2、试析殡葬习俗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推荐访问:婚丧致辞 厚葬 文化学 殡葬 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对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