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说课稿及反思()(16页)

时间:2021-09-06 08:21:2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附教学反思

说教材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是新教材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继续寻找证据解释“昼夜交替现象”,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修正和完善关于“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观点,并用模拟实验验证、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这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2.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且比较这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并且得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修正地球模型,再次进行模拟实验,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表达昼夜交替过程。

四、说学情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阅读文献时需要对比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韦恩图整理信息,并用圈画、划线等形式区分观点和证据。学生难以区分观点和证据,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证据是用来证明某一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银色反光小圆片贴纸(直径2cm)。

五、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旧知导入。

教师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四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那事实究竟是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要想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课题。

板块二、查阅文献,获取关键信息

教师讲述:由于我们的观察条件有限,无法去到太空直接观察,所以本节课引入了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非常有代表性的两个学说,请你阅读史料,获取有关地球和太阳运动状态的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地心说”、“日心说”,用红笔圈出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用黑笔划出支持该观点的证据,并用韦恩图整理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对比、整理不同学说的观点及支撑证据,培养学生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

教师提问引导: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两个学说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地球是球体,不同点是,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指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旋转。哥白尼提出的是“日心说”却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地球及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教师提问引导:他们如何使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具说服力?有哪些支撑其学说的证据?

学生活动:在文献中找出支撑哥白尼“日心说”的证据包括两个。一,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二,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教师讲述:利用视频资源讲述傅科摆如何证实地球在自转;并以“地球是球体”这一人尽皆知的知识为例,讲述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人们为证实“地球是球体”寻找了很多的证据,如:“帆船进港”,“麦哲伦环球旅行”等。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资料补充说明傅科摆这一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通过教师讲述古代人类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史实,初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板块三、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再次做昼夜交替实验,应与前一次有什么不同?如:“哪些假说可以被排除或保留?”、“如何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

学生思考:根据阅读文献资料,知道地球在自转且围绕太阳在公转,因此只需保留假说四;根据“日心说”,了解到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因此可以在地球海陆分布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地轴,使其更接近真实的地球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活动,修正并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包括地球仪、手电筒、银色小圆片。

教师讲述实验步骤:将亮片贴在地球仪一处,打开手电筒,使其处在手电筒能照射到的位置,让地球模型自转。

学生活动:利用上述实验材料再次进行模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用连续组图记录昼夜交替现象,从而推理完成一次昼夜交替所需的时间。

设计意图:再次进行模拟实验,学生操作起来的难度不大,因此教材提升了难度,要求学生用连续组图的方式解释昼夜更替现象,故以此设计了实验记录单,要求学生记录地球自转半周、一周后亮片的位置,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地球自转是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一周形成一次昼夜交替,也与事实“24小时内,我们会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相符。

板块四、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提问引导:根据实验现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思考:联系实验现象回答此问题。初始状态下,亮片处于白天;地球自转半周,亮片处于黑夜;地球共自转一周,亮片又回到白天。因此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结合模拟实验记录的连续组图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师讲述引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太阳和地球运动的学说也在不断更新完善,科学家们又在日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查阅相关资料,继续完善自己对于宇宙的认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假说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家们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我们也应不断学习,参与到科学的研究活动中去。

六、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地心说——地球不动

日心说——地球自转—(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宇宙大爆炸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二)

附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3课。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科书中,列举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和学说的主要观点。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教科书罗列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对比分析,了解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的进步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及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

3.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利用它指导模拟实验,最终成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教学难点: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

四、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科普读物中了解过“地心说”和“日心说“,对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是有所了解的,比如:“地心说”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日心说”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会支持“日心说”,但是学生对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观点的推理过程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后来的科学家基于“日心说”的理论模型,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实验,得到的佐证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记录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一套、班级大记录表一份。

五、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聚焦

1.谈话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的不同,只有明确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2.过渡。

谈话:关于地球的运动状态,历史上有过两种非常经典的学说,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设计意图:我们无法到太空去直接观察,所以直截了当地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获取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信息。查阅文献了解前人研究成果也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板块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

1.明确活动要求。

方法:对比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

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在同学面前发表各自的学说观点,并解释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

3.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学生代表发表学说观点并出示让学说观点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教师板书,记录学说中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特征。

4.小结: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即公转,周期是365天。

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加入文献摘要,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两种学说的观点。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汇报,使学生深入了解两种学说的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谈话:既然大家都认为哥白尼“日心说”中的地球运动规律与事实相符,那么,我们就按照“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观点再次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2.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

(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

(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小圆片,并给小圆片标号。

(3)用强光照射地球模型,并让地球模型自转。

3.学生模拟实验,并用组图形式记录其中一个反光小圆片位置的昼夜交替全过程。

设计意图: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是为了让模拟实验与事实更接近,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用组图形式形成学生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最终解释。

活动三:集体研讨

1. 提问: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2. 提问: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图,并陈述自己的解释。

教师把学生的解释用组图形成表达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这是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探究的终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解释能充分反馈学习效果。

板块三、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有过两个非常经典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我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事实相符,并依据地球自转且绕太阳公转的特点,用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日心说”的真实性,证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最终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课堂纪律好,大多数学生学习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问题,科学研究气氛浓厚。同学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科学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但还有部分学生思维有些局限,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在今后教学中,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推荐访问:科学历史反思 上册 六年 反思 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说课稿及反思()(16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