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散文 乡村七夕夜(散文)

时间:2020-01-17 10:52:4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七月的乡村,绿荫遍地,瓜果飘香,也是农人悠闲的季节。

  吃过晚饭,大姑娘小媳妇们聚集在村头皂角树下,遥望着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越走越近,急切地期盼着七夕节的到来。

  六十年代的关中农村,民风淳厚,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到处洋溢着田园牧歌式的宁静。

  七月初七的下午,生产队早早收了工。太阳还没有下山,家家户户就将桌子板凳搬到了门前的打谷场上,围成一个圈,准备晚上掐巧娘娘、念曲子。

  掐巧娘娘、念曲子是我们村七夕的主要活动。娘几天前就生了满满一瓦盆绿豆芽,已长两寸多高,绿生生、水灵灵的。

  孩子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围着桌子疯跑;姑娘们挤在一起,叽叽咕咕谈论着晚上怎样化妆打扮;曲子班正在最后排练。

  一家人早早吃了晚饭,坐在门口的青石碾盘上乘凉。爸爸指着天空北方的七颗星星说,这是北斗七星,第一颗叫魁星。夜间迷路了,看北斗七星就可以找到方向。那边星星最多的一溜,就是天河,右边最亮的那颗是织女星,左边最亮的那颗是牛郎星。

  留在我记忆中的家乡的夜空,是那样的湛蓝、洁净,星星是那样的清晰、明亮,像蔚蓝色的大海,又像瓦蓝色的玻璃。

  娘,牛郎织女是谁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伙叫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有一天,众仙女们到河里沐浴,牛郎按老牛的计谋,偷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去,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嫁给了牛郎。婚后,牛郎和织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凡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担着一双儿女飞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天空一挥,一道银河波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他们一年才能在鹊桥相会一次。

  姐姐说,王母娘娘太坏了。妹妹附和着,牛郎织女多可怜呀。

  打谷场上灯亮了,家家搬出了一盆盆绿豆芽,摆在桌上,旁边放上一搪瓷盆清水。孩子们、大姑娘小媳妇都围了上去,在电灯光下,掐根豆芽放在水盆里,看影子是啥。妹妹掐了根巧娘娘,影子像根绣花针,娘说妹妹心灵手巧,长大一定是个绣花能手。姐姐照出的影子像个锅铲,大家说姐姐日后肯定能炒一手好菜,嫁个好女婿,说得姐姐羞红了脸。轮到我掐了,影子像支笔,爷爷夸我爱学习,长大肯定有出息,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大家说着笑着议论着,绕着桌子一家一家看,这家掐出的影子不满意,到另一家再掐,直到心满意足。

  村头大皂角树下,曲子班早已开唱。

  曲子有点像陕西华县的老腔,是农村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念唱的人可多可少,乐器因陋就简,或胡琴,或三弦,或横木,或敲击板凳桌椅;形式可以念可以唱,可以一人念唱,也可多人念唱;可以唱秦腔戏文,也可自编自唱;可以庄重大方,也可诙谐幽默。

  乡下人一年劳碌辛苦,逢下雨天和农闲时节,聚在一起,熬着罐罐茶,念着曲子,乐呵乐呵。

  皂角树上挂着一盏灯泡,七八个人围着一张方桌,老八爷留着民国时的头型,前半个头剃了头发,后半个头留着齐耳短发,戴着一副石头眼镜,闭着眼睛,弹着三弦,声嘶力竭地唱着秦腔《周仁回府》选段,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友友伯拉着二胡,唱了一段秦腔《铡美案》秦香莲的唱段,他学着女人腔,嗓子捏得细细的,摇摆着光头,悲痛欲绝的样子,惹的大家不时叫好。

  曲子班念了几曲戏文,几个小伙子喊着,来个荤的好不好?

  社娃爸用木棍敲着板凳念起搞怪段子,大多数已记不得了,只记得两句:

  

  把你婆的臭尿盆不撇做个啥呀嗨?

  我留下过年吃臊子面呀那乎嗨哎嗨吆;

  把你娘的臭窝窝(棉鞋)不撂了做个啥呀嗨?

  我留下天黑了点灯盏呀那乎嗨哎嗨吆。

  

  周围人笑的前仰后合。

  

  一会儿,四嫂又念了起来:

  他大舅他二舅

  全场跟着喊: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

  全场一齐闹:都是木头,木头!木头!

  

  夜渐渐深了,姐姐妹妹还坐在葡萄架下,等着偷听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语。

  

  斗转星移,如今七夕节,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做是中国情人节,被众多商家渲染营造成促销商品的购物节。但是,我依然怀念乡村传统的七夕节。

  

  2016年4月1日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乡村 散文 七夕夜 文章《乡村的夜晚》 乡村的夜晚散文随笔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