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时间:2023-05-28 21:20:0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规划纲要》的颁布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首先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的定位,新的教育目标要求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又需要办学理念转变和学校发展作为支撑,只有政策、课程、教师、技术、教学方法、评价等诸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过去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过去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信息技术,那么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十年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应由指导学生从“学习使用技术”向“使用技术学习”方向转变,促进信息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信息社会应用技术实现变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从2000年开始制订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标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S)”,其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掌握21世纪技能,包括全球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与创造能力、数字化沟通与协作能力等。很明显,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的工具。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以《规划纲要》、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思想为指导,制订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建立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标准,促进学生信息时代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

课程教学改革

各种新技术和多样化的学习智能终端将给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开始推动“电子书包”的应用与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内容,如各种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网络课程等,具有直观生动、海量信息、互动互联等特点,为新型的课堂教学及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当各种低廉而学习功能强大的终端逐渐走入普通教室,每位学生拥有一个智能学习终端将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常态,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交互的学习工具和软件,为学生创建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环境、师生交互的环境、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环境。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境,每位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独立终端,那么他们的交流范围、交流方式、互动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将从目前的1.0发展到2.0版本。在2.0课堂里,知识传播将从单一的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做笔记、记忆理解,转变为多元化的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学生的互动范围从一个封闭的课堂系统扩大到一个开放的系统。

集成学习终端、数字讲台、无线网络的智能互联教室,将根据学生特点主动推送学习资源、电子课本,实现师生的多样化互动,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实现学习过程的智能管理。教师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将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组织更多跨单元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学习或探究学习。在智能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支持下,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化的学习项目,开展由不同国家师生共同组成的“全球化课堂”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数字化沟通协作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借助于传感技术,学生在课堂里就可以感受到外界的气候变化,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可以在课堂里面仰望星空,开展各种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学校发展与变革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于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使学校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由各种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智能管理平台和智能校园信息化系统构成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传播、共享、创造科学知识的平台,成为未来教育的最重要支撑。它将推动学校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的变革,它为师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信息协作系统,为学校提供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平台。

基于智慧校园的教研服务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各种网络学习课程、创新教学案例、优质教学课件,促进教师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帮助教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发展与变革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持续、有效地利用技术,形成技术与教育服务整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适应信息时代的学校文化。

教育模式创新

信息化的重要使命是推动教育创新,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破解教育改革难题。“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技术支持的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幅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未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央电教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合作,应用远程教育技术,改革西部农村学校教育,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尝试。其中包括“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互联创未来”项目等。这些教育创新项目采用了“一对一”校际远程协作教学的理念,即一所发达地区学校与一所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结对,在网络环境支持下,遵循“均衡、全纳、安全”的原则,实现发达地区学校和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联、师生互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创新与改革。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探究学习实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城乡学校的互联与互动,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方面,也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尝试与探索。“携手助学”项目在中国的实施包括三大部分:创新学校、创新教师与创新学生,项目通过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不同角度促进教育的创新。“创新学校”的目标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环境的建设,促进学校办学观念的转变;“创新教师”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创新教师;“创新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作品大赛,鼓励学生学会应用技术解决问题。微软公司在丹麦资助的创新学校“Hellerup School”是一所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校,整所学校没有班级和课堂的概念,孩子们只是根据年龄被安排在不同的楼层,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师根据孩子各自的特点,应用信息资源中心组织学习内容。学校的大量教育教学活动都依赖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开展,教学方法大量采用小组学习、“做中学”的项目学习方式。这些教育创新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将使传统的教和学模式发生重大的突破,让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它将会改变人类的教育模式、办学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入崭新的教育2.0时代。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变革的产生,既需要政府在宏观政策、资源配置、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推动,更需要学校转变办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相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中小学 变革 创新 教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