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新市民”教育共建的实践与感悟

时间:2023-05-09 17:20:0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无不经历过相似的“新市民”教育过程。可以说城市化能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新市民”教育功不可没。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而“新市民”教育仍处于初始起步阶段。文章试从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新市民”教育的实践中,深化对“新市民”教育实践操作和理论探索的认识,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新市民”教育健康发展, 帮助“新市民”成功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角色转换,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新市民”教育;实践;感悟

浦口龙虎巷社区位于浦口区顶山镇南门老街,南京浦镇车辆厂1号门北,原是南京浦镇车辆厂的老居民小区,2006年浦口区顶山镇将刘家洼、浦西、龙虎巷三个社区合并形成现在龙虎巷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居住、谋生创业,成为城市的“新市民”。龙虎巷社区因房屋租金低廉而又靠近依托浦镇车辆厂的两百多家民营、私营企业,成为外来人口的生活聚集地,自2008年以来社区有居民15000人左右,单单外来居民就有3100余人。这些外来人口中绝大部分是来宁打工人员,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居家来宁,他们为浦口区的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由于大部分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又没有多少技能参与社会竞争,只能从事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再加上他们工作又不稳定,因此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让这些“新市民”在城市生活的同时,继续得到教育和学习,提升素质和技能,参与社会竞争,使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现代社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浦口电大自2003年就与龙虎巷社区结对共建,互相学习、互帮互助,针对龙虎巷社区出现的外来居民日益增多的现状,浦口电大与龙虎巷社区领导经过多方面商量,决定双方携手合作,利用一年的时间,共同开展社区“新市民”教育,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开展社区“新市民”情况调查

为使社区“新市民”教育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龙虎巷社区工作人员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对社区“新市民”展开全面调查。经过挨户摸查,问卷调查,发现3100余新市民中,举家来宁的就有400多户,从年龄结构来看,18岁到40岁的年轻人约占80%,老人占7%,学龄儿童占8.7%。从男女比例来看妇女占36.1%,且有1/3以上的妇女在家操持家务。35%以上的家庭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文化程度约占7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约占3.9%,有11%的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新市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需求。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新市民”的涌人增加了城市管理的困难,他们文化程度低、技术专长短缺、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低下,不少人乱摆摊设点、不遵守交通秩序、不讲究卫生和社会公德,也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2,内部需求。对生存技能的培训需求是“新市民”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对发展技能的需求则是隐藏在“新市民”内心深处的潜在的、不敢轻易奢求的需求。

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新市民”自身也存在着以下问题:1.就业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培训意识薄弱,认为政府培训无用,也不能帮助找到合适工作,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2.“新市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自身缺乏非农产业从业技能,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学会学习的能力。3.“新市民”身份认同存在危机感,缺乏一定的交流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新市民”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缺乏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的意识和观念,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缺乏面对城市生活的问题解决能力。4.“新市民”认识缺乏远见。安于现状、止于惰性,多数“新市民”客观上没有时间或缺乏资金支付昂贵的学费。工作时间长、家庭负担重、生活条件苦,现行的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无法满足“新市民”的多重需求。

同时工作人员也了解到,多数市民周六、周日晚上7点到9点这一时间段较为空余。这些为我们的教育设置提供了依据。

龙虎巷社区“新市民”教育实践

了解这些现状之后,学校与社区经过仔细的研究,认真制定“新市民”教育方案,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1.用真心真情展开宣传动员

一方面,社区和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深入到“新市民”当中,进行广泛宣传。讲明白参加社区教育的好处,特别是讲清楚参加社区教育与他们生存发展的好处,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同时借助他们当中的积极份子的力量帮助宣传动员,这样大大增强了鼓动效应。另一方面,学校与社区党支部利用节假日专门前往经济比较困难的6户家庭进行慰问,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让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学校和社区的关心和帮助。2008年7月15日晚上7点,学校与社区还专门组织了联欢活动,同学们用自创的小品,相声等节目向新市民宣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社区的大婶们也扭起了秧歌,表演了《格桑拉》、《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舞蹈,活动过程中也穿插了小游戏,并设置了毛巾、牙膏、香皂等小奖品。很多“新市民”闻讯纷纷赶来,参与热情异常高涨,宣传效果非常好。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新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1)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市民法律意识和修养。 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新市民的法律意识。针对“新市民”法制观念不强,法律知识淡薄、维权意识不高的现状,学校与社区携手,利用周末节假日在社区开展了一些以普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禁毒教育、反邪教宣传等,利用图片展览、知识竞赛、趣味游戏、社区群众现身说法、观看电影等活动形式,寓教于乐,使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社区充分利用公共舆论手段,如:社区橱窗、板报、大屏幕、横幅标语等,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在社区公共舆论的宣传下,潜移默化的深入到每一位新市民的心中,浦口区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②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提高新市民的法律修养。学校先后为“新市民”开展了《劳动法》《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与《计划生育法》《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法律知识讲座5场,每场讲座2次,旨在让更多的“新市民”有机会接受法制教育,由于社”新市民”平时工作繁忙,工学矛盾冲突严重,所以,学校特意将法律知识讲座安排在周末的晚上举行,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现场授课,在教学方式上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采取现场互动、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新市民”切切实实的学到想要学习的法律知识。

(2)居家生活教育。

家庭生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居家生活教育就是指对新市民的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其能够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的质量。有针对性的对“新市民”进行居家生活教育,提高居民的教育满意度,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新市民”的需求,学校先后开展了   ①家庭保健教育。学校安排医务室的教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的防治以及一些家庭的养生保健之道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如面向中老年群体开展了“膳食养生”“运动健身”养生知识讲座,针对育龄妇女开展妇女健康知识讲座。

②家庭教育。据调查,由于受传统思想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新市民”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很重视,且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远远落后现代教育步伐。为此学校特地安排了2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的教育特点,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③居家安全教育。随着地域的转移,社区“新市民”的居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生活中的一系列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基于此,学校联系浦口区兴浦路消防中队的官兵为居民开展了1次生动的居家安全知识讲座。详细介绍了如何安全使用煤气;怎样防止火灾;如何防止室内煤气中毒;怎样安全使用灭火器等等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安全问题。

④国防教育。为了让“新市民”里的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愉快难忘的暑假。学校特地与消防中队联系,组织了社区的34位小朋友来到军营开展了“军营一日游活动”,在官兵们的指导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种消防工具的使用方法,还亲自操作过了把隐,提高了安全意识,增强了国防观念。

(3)人际交往教育

对于“新市民”来讲,一方面,地理位置的迁移并未带来社会交往的完全移植,原来依靠地缘关系结成的人际交往圈子逐渐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了,这一变化使得新市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孤独、恐惧,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新市民”生活环境就业角色的转变,要求他们不断扩大交际的范围,尤其是加强同城市人的交往,然而他们人际交往的模式仍然是以亲缘地缘为主,不太懂得以业缘为主的城市人的交往规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市民的市民化进程因此,社区教育开展“新市民”人际交往教育必不可少,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高他们应对纷繁的人际关系,处理复杂的人际矛盾的能力。

为此,社区的工作人员针对不同人群,利用晚上休息闲暇时间,在社区有针对性的开展人际交往知识交流疏导,如:如何建立良好的街坊邻里关系;如何正确的处理家庭矛盾;怎么与公司同事和领导处理好关系等,提高新市民自身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进一步融人城市社会的能力,经过努力,社区矛盾纠纷同期相比显著减少。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新市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能从学习中学到一些技能,更好的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帮助那些待业、失业或在职业领域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开辟一条多层次就业或转业的途径,帮助他们确立或提升社会经济地位,是社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了针对下岗和失业人员展开的烹饪培训班,安排学校的两位烹饪高级教师教授川菜的烹饪,面点和甜点的制作,并请学校的师生现场品尝。仅2008年下半年报名参加学习的就有39人,其中多数是没有稳定工作的家庭妇女,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学员们基本上都能掌握面点的基本做法和技巧,同时还领到了50元的政府补贴。学习结束后,学校还推荐其中的5人到南京金陵饭店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龙虎巷社区也结合自身特色先后开展了家庭保姆、汽车维修与保养、艺术插花、缝纫裁剪技能知识培训,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与社区共建开展“新市民”

教育的几点体会

1.“新市民”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也是广大进城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

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新市民”培训决不是一个社区、一个学校、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所能独立承担的,必须主动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培训合力,来共同开展教育。事实证明,只有加强部门合作,采取联合培训,才能有效地解决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学员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2.开展“新市民”教育要重视精选教育内容

以往针对外地民工的培训大多偏重文明素质方面的内容,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如今我们在培训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上,确保实用而又有新意,对大多数“新市民”来说,都是直接有用的知识,因而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也确保了教育效果。如在《劳动法》这一讲座中,老师着重讲了民工权益方面的知识,学员听得十分认真,下课时还觉得意犹未尽,反复向老师咨询有关法律知识。

3.开展“新市民”教育要发动组织好培训人员,确保教育质量

在培训的组织阶段,准备一定要充分,发动要广泛,宣传要深入,让更多的“新市民”了解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着力提高新市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让“新市民”尝到受教育的甜头,必须坚持以质量,坚持请好老师,选好教材,以便“新市民”听懂、看懂、学懂。同时社区的工作人员要始终将服务工作放在首位,抓实考勤和考核,让“新市民”教育切切实实出成绩,达到预期的效果。

4.“新市民”教育要切切实实落到实处,必须要完善“新市民”教育政策法规,加强“新市民”教育制度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应将“新市民”教育问题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新市民”教育提供有效保障,保障“新市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可以通过试点完善和加快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制定提高“新市民”素质的倾斜政策,延长“新市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5.建立“新市民”教育监督检查机制,不能单纯靠学校与社区的自觉性来保证教育、过程质量和效果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社区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也明确强调终身教育的理念,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依托社区教育网络纷纷成立社区学院,开展社区教育。表面上看似风风火火,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考核评定机制,处罚措施,社区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或是短暂的应付。要想“新市民”教育切切实实落到实处,必须尽快健全对“新市民”教育的信息采集机制、师资组织机制、专业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反馈跟踪机制、资质认证机制等,同时应加快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新市民”教育领域的门槛,形成一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

6.建立“新市民”教育经费分摊机制,保证经费来源

如果“新市民”教育单纯依靠社区和学校的教育经费,那将远远不足,还会影响社区与学校的正常运转。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大“新市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用财政补助调动“新市民”的积极性,同时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新市民”教育投入机制,建立“新市民”教育投入管理机制,多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型”,各部门协助的“新市民”教育模式,落实企业分担“新市民”教育成本的有关政策,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捐资助教。广开资金筹措渠道,保证“新市民”教育经费。

强化对“新市民”教育的认识,积极探索“新市民”的教育培训模式,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学校与社区的工作与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后学校与社区将加强合作,继续努力,在创新“新市民”教育培训模式方面不断探索,以期在“新市民”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推荐访问:共建 感悟 市民 实践 教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