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若弦 [春在先生杖履中 《生命弦音》阅读后记]

时间:2020-01-05 10:20: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春在先生杖履中《生命弦音》阅读后记

  

  前些日子,参加县文协的会议。有幸认识李老先生,并蒙其赠阅一册老人自己撰著的长篇小说《生命弦音》。老人精神矍铄,乐观豁达、思维敏捷、待人谦逊。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老人年届七十有六,喜好文字、书画。聆听老者娓娓而述的教诲,一种深切的敬意油然而生。

  

  翻阅李老先生十年构思,多次删减,终而成就的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生命弦音》。我的心绪伴随着书中主人公近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流动起伏。诚然如先生自序中所言: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苦中切莫丧志,乐时不能忘忧。以苦为乐,不停拼搏,才能谱写出一首人生的壮歌,才能吟唱出人生的锦绣年华。书中主人公李庆余、李庆新兄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整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无论是整风运动中兄弟俩错划右派,还是文革中李庆新惨死塞外,面对无数次的折磨和苦难,面对一个个不公平的遭遇,甚至面对牢狱之灾。李庆余始终坦然笑对,踩着苦难前行。因为他一直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明媚的春天终会来临。主人公李庆余那高贵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也拨动了我生命的弦音。

  

  小说是作者的回忆。作者的情感经过反复的沉淀,远距离地回顾过去的那一页,虽然凝滞多年的情感仍会震撼。但我更相信,当一个人经历过苦难、孤独、迷惘以及与命运的奋争后,再回头看经历过的沉浮人生。许多复杂的、艰难困顿的人生遭际和由此而生的情感痛苦反而会简单明了,重温的旧梦也许会散发出幽香。因为对历史的回顾,对人生的感悟到了一个蓦然回首的境界,或许变幻的政治风云和曾经的苦痛灾难就会凝成一粒蚌壳中的珍珠,那熠熠的光芒会照亮人生前行的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剥离了繁杂的迷象,人生的真谛便在回眸的那一刻显现了生命的本色。

  

  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那段沉重的历史和劫难并不知晓。大抵是从书本上获得零星的一些印象。反右倾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浩劫,那段历史中的坎坷、艰辛与困苦,在我们这一代,就已经渐渐的淡薄和模糊了。历史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历史的伤痛该怎么去挖掘?如先生而言:一个人的苦难倒不算什么,所担心的是历史的教训没有明确,历史的悲剧又会重演。作为一个经历过历史灾难的幸存者,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李老先生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呈现出来,那种触及灵魂痛点的颤栗和震撼,也许正是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冲动。而作者那种对历史负有的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难道不是促进民族的复兴与发展的动力?返观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那一种责任意志和使命意识早已融进了中国文人的思想格局。我想李先生以其亲历的苦难为素材的这些记述,从沉重的历史中剥露出来的伤痕。也该是源于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而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一种警醒,无疑是一笔足以珍贵的财富。

  

  如果单纯从小说的技术观点看,李老先生的作品结构并不算很精巧,故事情节也显得有些松散,甚至缺乏小说创作必要的推衍、发展等技术处理。然而,生活本身的形式是自然的、实在的、直观的。或许李老先生起止自在的笔墨,早已跳出了纯技术的范畴,演化为一种态度或一种审美。因为对亲身经历的生活本身的理解和感受,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来结构作品。或许这已超越了小说的技术化,超越了作品虚拟的逻辑操作。

  

  李先生以七十多岁的老迈之躯,细细梳理曾经亲历的伤痕。那痛定思痛的深刻反思,那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足以让我等后生晚辈仰止。当历史的尘埃悄然落定,当生活的春天悄然来临。在此唯愿老先生能保持一种好心情,保持一种宁静的意绪。正如先生所言:宁静是生活的朴素,是精神得以活泼和生动的空间。宁静是一种高雅的精神状态,是思想、审美之树长青和繁茂的土壤。李老先生在艺术上那种温和的态度,以及文字间流露出的瞩意琴棋书画的文人情趣,也许更能体现老人宁静的平常心吧。

  

  突然想起苏轼的两句诗: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并仅以此作为对李老先生初识印象的写照。

  □风景画

【责任编辑:叶子】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