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例文2020

时间:2020-11-05 10:02:5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5篇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中,海洋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乎国家兴衰安危。建设海洋强国,是历史重任,也是时代课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一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要立足“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从愿景到现实,从起行到奔跑,从破茧而出到化蛹成蝶,中国站在科技突围破局的冲浪口,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发展,一路乘风破浪,以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开创了科技发展的崭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历史实践也充分表明了,创新是推动“中国智造”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全速引擎”。着眼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从蒸汽机车的搭载到智能高铁的运行,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到物联网领域的创新,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到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中国以日渐强大的科技实力“抢眼吸睛”。当前,“中国智造”的创新水平与日俱增,大数据、云服务和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更是在技术研究、人工智能和重大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科技星光荟萃,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不断刷新着斐然成绩,以迅猛发展的创新能力贡献着强国伟力。

从“制造”到“智造”的一字之差不是山海之距,而是时代之距,是转变更是进步,展现的是新时代的风发姿态,闪耀的是科技人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创新驱动其本质正是人才驱动。就国家层面而言,当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留才、用才机制,壮硕“人才根系”;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身上担负的是历史与现实赋予的双重重任,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继续砥砺前行,继续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继续奋发图强、报效祖国,不断充实“科研家底”,凝聚科技报国的强大力量,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推进和深入实施,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航天事业接连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不凡成就——“东方红一号”运送入空,“墨子号”卫星发射成功,“高分五号”卫星在轨运行,更有堪称一流的“风云”和“北斗”系列卫星,“嫦娥四号”探测器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运行……每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都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生动缩影,每一个飞天而战的瞬间都是中华民族敢于开拓、勇于进取探路精神的充分彰显。不仅如此,科技创新的“触角”还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放眼当下,四通八达的不仅有交通脉络,还有信息网络;翱翔探秘的不仅有海底世界,还有无垠太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科技“风鹏正举”的前景开阔,“再弄新潮”的发展势头十足,这样的澎湃豪情必将引领着中国科技以更为强劲的力量继续攻关,战胜前行道路上的艰难困苦与风险挑战,接续发展、再创新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释放“正无穷大”的发展潜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没有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医疗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成为抗击疫情的“主攻手”,新技术、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打造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广泛应用中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科技的力量转变的不仅是各领域的发展方式,同时还是幸福生活的强力引擎和美好未来的扬帆动力。从医疗到产业,从形式到内容,从量变到质变,科技的力量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的生活体验中,无时无刻不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着便捷高效的服务。无论是当前或是今后,科技都是一股不可抗拒和逆转的发展力量,是瞭望时代飞速发展的窗口,也是国家强盛之基石。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当善于把握科技发展的“窗口机遇”,顺应时代而生、紧随时代而变、接轨时代而谋,勇攀科技高峰,突破发展瓶颈,让科技的“未来”熠熠生辉。

在今年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挑战在前,使命在肩。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面对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和十三五“收官”重任,要如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和改革发展任务,谋划好“十四五”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社会自身发展的惯性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注入现代科技的“智慧力量”为经济发展赋能,让科技的“高光”照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面貌,以“新动能”带领中国经济社会创造蓬勃发展“新气象”,为稳增长、保就业注入支撑力量。“人民至上,利计天下”,从欣欣向荣到向荣之新,科技发展的“大跨越”是引领人民阔步走向更加丰富、更加美好、更加光明新生活的阶梯,科技成果为人民创造红利,推动着社会迈出发展进步的有力步伐,凝聚着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收录了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明确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创新馆考察调研,了解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靠自己”的质朴情感和科创硕果再次得到升华印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实现“两翼”齐飞,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出心裁、自始至终”的精神密码和不二法门,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在创新发展中育新机、开新局。

自主创新打好“组合拳”,将短板变成“潜力板”。企业基础研究不足、重大原创成果缺乏、关键技术依赖、底层工艺能力不够、软硬件成果自主转化不到位等依然是我国科创局面的短板。我们必须要将自主创新的“一招鲜”“几招鲜”研究出来、运用到位,才能在创新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航发展。要以科技短板、创新瓶颈为导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决策、人才发展、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等体制机制,从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统筹指导安排,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能够完全适应国内外需求。要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受制于外”的局面,坚定信心、增强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及时拆除产业化“篱笆墙”,从政策、主体、职责、基础、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压实“基本面”,释放挖掘、参与、实施、主导潜力,全面发力、点位突破,真正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

自力更生牵住“牛鼻子”,将创业变成“创众业”。科技是发展的“牛鼻子”,是国之“利器”,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在“双创”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把握发展潮流,紧跟“稳就业”需求步伐,用实际行动证明“因为众业才最不容易倒”,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守业路。要充分掌握“创众业”赖之以“强、赢、好”的创新规律,主动融入到脱贫攻坚、生态旅游、文明创建等基础性民生工程中,自觉投身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中,用好用活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智慧“大脑”。要着眼于“创新、孵化、集群、共享”于一体的空间平台搭建,融合创新网络,畅通“各展其才、尽展其能”评价、奖励、引用保障渠道,释放“创众业、众创业”改革红利,让创新成果的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开创新局面、占领新高地。

自出心裁激活“动力源”,将破题变成“破难题”。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进行创新动力变革,是获取科创稳步发展不竭动力的“源头”。要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下功夫,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危机结合、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勇开“顶风船”,善于在供给创造和全面需求中寻求动态平衡。要解决阻碍创新突破、产品原创、产业化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在实施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用力,探索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高速度、高质量转化的应用模式,催发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要致力于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利用合作与竞争在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的新优势,让科技和制度“双驱”联动、提升质效。

自始至终迎战“新高地”,将联赛变成“接力赛”。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要系统化、常态化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资源精准配置、要素高效流动、环境持续开放的显著优势,共建共治共享“人人参与、人人主导”的科创新局面,提振士气、同频共振。要指引中国“智”造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逐步提升高精尖领域、交叉领域、“断点”“盲点”领域的攻坚能力和斗争才干,及时对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新高地”的大需求、大环境。要在首创精神、原创动力的激励下,教育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携手创新、接力奋斗,站稳国际科创前沿,领航创新发展方向,将“细流”引入“河流”、将“众流”汇成“江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大国利器”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立足于己、为己所用,才能不断让中国“智”造丰硕成果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个专题,第七篇《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一文提到,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包含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中,500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9月10日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500强民营企业产值税后净利润1.3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06%,且有19家民营企业入围世界500强。非公有制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各基层党委政府要积极完善政策优惠,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上门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帮忙解决难点、疏通卡点,搭起“两新”组织“连心桥”,打造和谐营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发展空间,为“两新”组织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强劲动力。2005年、2010年,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之后又相继出台一系列落实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减税降费、商事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坚定发展信心。2019年12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各地纷纷出台降低贷款利率、减少缴税负担、拓宽融资渠道、补充就业补助等各方面的政策倾斜,还有号召物业降低或减免商铺租金、协调联系物资原料等措施,尽量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主动上门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党员干部要根据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况,主动下沉、亲民惠民,量体裁衣、因势利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党员干部是联系党和政府、“两新”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党员干部积极走访、多方联络,第一时间宣传防疫知识和措施,帮助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更有不少党员干部化身“网红”直播带货,化解企业产品滞销难题;建言献策、力挽狂澜、创先争优,探索项目,拉长产业链,织密产业网,化危机为商机,适应市场变化,确保“两新”组织平稳发展。

平衡“亲”“清”二字,严于律己,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群处守嘴,独处守心。”走进“两新”组织,除了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还要厘清交往界线,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耐住寂寞、克制欲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慎始、慎独、慎微。对于借车供给油费、无偿家政劳务、买卖价格优惠之类的隐蔽问题,更是要头脑清醒,莫图一时之快,而后追悔莫及。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任何决定前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有利于企业和职工的实事?无论走多远,都莫忘来路,须知一切权力都是属于人民。党员干部要守住心、管住嘴,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原则、牢记使命,养一身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传递绵绵不断的正能量,推动“两新”组织健康发展,获得负责人和员工的一致认可,一步一步走到他们心里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出口的主要通道,海洋经济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引擎,建设海洋强国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时代所趋、民心所向。

打造世界一流海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海港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是外贸进出口物品的集散地,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离不开一流海港的建设,要坚持以一流的视野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一流的标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一流的服务赢得更多商业机遇,打造一批配套设施齐全、货物吞吐量大、管理水平先进的世界一流海港,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拥有世界第四长的海岸线,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要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等,要利用好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扩宽产业发展渠道,实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以海洋科技为支撑,发掘新兴海洋产业,同时要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使海洋产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各海洋产业均衡发展,更有力地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维护海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留下一片碧海蓝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经济开发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要继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坚持污染防治的决心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要压实压细环境执法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依法惩处违法排放、超标开采和过度捕捞等污染海洋环境和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早日把我国从“海洋大国”建设成“海洋强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个专题第二篇文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压器。

改革开放42年来,我国经济的车轮迅速驶入“快车道”,经济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跑出了历史以来的“新高度”,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我们必须转变新发展理念,不再追求又快又多,而要追求又快又好,向产品要质量要品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体现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然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坚持不懈地搞创新,把科研所设在生产基地,更好地研发出新产品。要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服务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产品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生态、有机,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独特的品牌,让“量身定做”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需要,让中国产品成为不可替代的生活首选。我们在追求发展要有高度的同时,也要让发展有深度有温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不能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开办企业,要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特别在重视量的发展时,要重视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一切生产为他所用。依托“一带一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发展呈现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不平衡现象。国家在推进京津冀发展、珠三角发展、长三角发展的同时,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网络建设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干多支多圈的发展模式。要站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两个大局的高度,尽可能地多培养几个重要增长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用,让区域发展更加完善、更加均衡。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范文5篇

推荐访问:治国理政 治国 例文 第九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心得例文2020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