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不能一统天下 [诸葛亮为何未能一统天下]

时间:2020-01-06 10:37:4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翻开史书,纵观三国始终,魏国最强,蜀国最弱,吴国居中。诸葛亮本该先偃兵息武,养精蓄锐,外揽贤才,内理国政,逐步地让蜀国强大起来,而待天下有变,再率一旅雄师出巴山蜀水,先伐吴,后伐魏,然后可驰骋四海,横扫六合。  再论用兵方略,魏国居于北方,上风上水,江山险固,物阜民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与蜀国本不是一个重量级。  此外,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蜀魏之间远隔秦岭大山,秦岭山脉主脊平均高达2000——2800米,在三国时代,无大路可走,彼此相通的仅是栈道,还有部分极为险峻的山路,山路崎岖,山高路险,兵马钱粮运输极为不便,此等地形,易守难攻,于魏有大利,而于蜀则有大害。  地形不利,路途遥远,山川阻隔,本不易采取大摇大摆的君子战术,必须采取偷袭奔袭的非常规战法,如当年韩信出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偷偷摸摸,歪打正着,却战果辉煌。  孙子云:兵者,诡道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经验,一切均须从实际出发,唯利是图,有利者而为之,利大者而先之,无利者而避之。  诸葛亮面对劣势地形,坚固的城池,绵长的战线,采用常规战法,直线进攻,旷日持久,反兵法之道而行之,明之不可为而为之,并非难得糊涂,实则性格使然。  诸葛一生惟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不愿冒险的性格,四平八稳的风格,使诸葛亮错失一次次取胜的机遇,六出祁山,徒劳无功,北伐曹魏损兵折将,损耗兵马钱粮无数,最后在瑟瑟秋风的五丈原,黯然死去。  与此相反,他的对手司马懿,固守城池,闭门不出,稳坐钓鱼台,安闲自在,毫发无损,坐等诸葛亮粮草用尽,蜀军无功而返,再寻机发起攻击,坐收渔利。  司马懿是一头老狐狸,相比诸葛亮,他更稳,更恨,更能忍辱负重。诸葛亮送他一套女人艳服,他不仅不恼不躁,反而坦然披之于身上,其道行之深,脸皮之厚,令人惊叹拜服。  司马懿一出山,诸葛亮法宝悉数失灵。你有千般妙计,我有一定之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诸葛亮最终被司马懿像猫玩耗子一般玩晕、玩垮、玩死。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无限神化,而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意思是诸葛亮善于治国,不善于志军。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竟然是马谡的部下,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挥泪而斩,马谡死于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陈寿的父亲也被牵连,刑罚是髡,陈寿本人也被诸葛亮长期轻待。  诸葛亮不善治军之说,或许陈寿著书时略带个人观点在内。但诸葛亮短于谋略,在《隆中对》,诸葛亮说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表面上天衣无缝,在执行中并无实用性。  诸葛亮的《隆中对》用于取川则无疑是正确的,但兵分两路一统天下的办法实不可取。三国时代,四川并不像现在人口之稠密,经济之繁荣,当时整个蜀国人口仅九十万,先不说秦岭山川阻隔,就是一马平川的话,两路出兵,自我分散兵力,如遇强敌凭险堵截,久拖不决,必遭败绩。  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又是诸葛亮一大败笔。诸葛亮北伐曹魏皆六出祁山,祁山位于今甘肃天水附近,偏僻遥远。而子午谷则位于陕西长安县南,是关中通汉中的一条谷道,长300余公里,靠近曹魏的统治中心长安和洛阳。  依据魏延的策略,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佯攻,魏延率一万精兵奇袭子午谷,两路大军会师于长安城下,比绕道祁山和陈仓都快捷得多。事实证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十分实用,如一把尖刀直插魏国心脏。  诸葛亮不纳魏延之策,并非一时之失,也是性情所致,整个三国阶段,他都习惯于独断专谋,不善采纳他人计谋。  诸葛亮未能一统天下,战略失误,毋容置疑。观《孙子兵法》通篇灌输的都是谋略思想,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显然,力量薄弱的蜀国当属于不可胜者,守也。更不能先讨伐强大的魏国,后伐更弱小的吴国,如此本末倒置,实不可取。  诸葛亮奉行的是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国策,这里先不探讨什么王业与汉贼之类。当时蜀国居于长江之上游,刘备在夷陵大战中惨败,蜀国在最强盛时期(未失荆州时)约有16万军队,麦城之战后,剩余13万军队,夷陵之战后,蜀国全国仅仅剩余3万军队。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  夷陵大败,蜀国威望大跌,南中各部纷纷叛降,诸葛亮花了五年才完成平叛,国家才开始安定团结。过早启动战争机器,蜀国是在自我摧残削弱,走向危亡。    诸葛亮一统天下,可分两部走:  一、平叛结束,修养生息十年,韬光养晦,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二、战略上采取先伐吴,后伐魏的国策。修养十年以后,再打造战船,组建水陆大军,顺江东下,一举消灭下游的吴国。待吴国平定后,魏国必将独木难支,摇摇欲坠,回头伐魏,大有胜算。  先伐吴,后伐魏之韬略,诸葛亮为何不愿采用?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思想过于正统。  一者,他一向认为篡汉者乃曹操,而非孙权。  二者,乃兄弟之情。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向在吴为官,且爵位显赫,深得孙权重用。史载: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很显然,诸葛亮若兴师伐吴,诸葛瑾一家必成人质,处境尴尬,岌岌可危!  干戈一起,玉石俱焚;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诸葛亮乃性情中人,当年刘备倾益州大军出川江,寻东吴拼命,为关羽复仇,诸葛亮曾屡次死谏,足可证明。(也有史学家称其并未进谏,而是默许,这并不可信。)  诸葛亮内心初衷,除了汉贼之念,更有袍泽之情。多方史料佐证,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情深义重,非比一般,照此推断,断然伐魏成功后,他也不大可能发动大规模伐吴战争,或许是实行和平演变和一国两制之方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诸葛亮未能一统天下,原因颇多,有战略的失策,有观念的欠缺,有王权的束缚,有实力的制约,更有亲情的羁绊。  历史是一条长河,吹尽狂沙,留下真金。光芒璀璨的金子,也总是金无足赤,同样道理,任何历史伟人,也并非完美无缺,碧玉无瑕。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贯穿始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凝聚。  不以成败论英雄,由于种种原因,诸葛亮最终未能一统天下,但其威望、声誉、智慧和品格丝毫不会受损,还必将折射出更为璀璨的人格光辉,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未能 天下 诸葛亮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 诸葛亮一统天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