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放飞学生“本能的缪斯”

时间:2023-05-21 15:35: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心地听、舒心地唱、称心地动,从而放飞学生“本能的缪斯”。让学生真正成为歌唱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歌唱的潜质,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歌唱教学 审美情趣 音乐素养

歌唱活动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学习活动。从身体上看,歌唱需要学生呼吸、发声、共鸣三大歌唱器官协同运作;从心理上看,歌唱需要学生卷入其中,表现音乐情感、内涵。纵观当下小学音乐教学,往往只停留在教学生唱会歌曲的层面。尽管唱歌形式丰富,如读节奏、视唱旋律、读歌词、唱歌曲等,但其指向学唱的单一目标,忽略了学生感受与体验。那么,如何赋予学生歌唱以更大的自主空间,放飞学生“本能的缪斯”?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如何给予学生更有效地引导呢?

一、引领学生“可心地听”,深度感受歌曲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在歌唱教学中,教师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听”音乐,从“听”中把握音乐作品情感、内涵,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歌唱。教师可以通过听辨、对比、图解、选择等诸多方式,让学生反复感知,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

1.从“单一”走向“多变”

音乐诸要素的改变,也能让音乐表现得到改变。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有新发现,形成新惊喜,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听辨力就能得到发展。如教学《草原赞歌》时,笔者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演奏,一种是连奏,一种是断奏,引导学生感受两种方式演奏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同一旋律用不同音乐要素(这里主要是指速度、音色等)表现出来,就能形成不同的音响体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2.从“单声”走向“多声”

在音乐教学中,对于某些单声部的音乐歌曲,教师可以通过加伴奏、加支声、卡农式合唱等方式,将“单声”转变为“多声”,由此,让音乐作品形成更加丰满的和声效果。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多层次、立体的声响,如教学《田野在歌唱》时,笔者在学生歌唱时,将学生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放给学生聆听。之后,笔者在录音播放后,用同一速度比录音慢两拍的方式演唱,形成了卡农式合唱。学生发现,两条旋律是一样的,只不过一前一后,但自始至终保持着两拍的距离。这样的歌唱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歌唱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纷纷加入了多声部合唱的行列。

3.从“单首”走向“多首”

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体验作品的情感,领悟作品的内涵,还要感知到音乐作品的风格,知晓音乐创作背景、体裁、流派等。只有對作品形成了立体认知,才能更好地学唱。如教学《拔根芦柴花》时,要让学生了解“秧号子”(田秧山歌)的特点。“号子歌”一般具有田野风格,它往往由高音区起腔,声音高亢明朗,旋律活泼跳荡,起伏较大。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唱出号子歌的特质,显现出淳朴的乡土气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四年级上册的《丰收之歌:打麦号子》进行对比,说说两种号子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对号子的风格认识就更加深刻。

二、引领学生“舒心地唱”,深度体验歌曲

唱歌是歌唱教学的主体性部分,其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引导学生歌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换形式,用多种方式,开掘学生唱的潜质。如果从头至尾,教师只是让学生重复地模仿,学生只会感受到音乐乐曲的枯燥、乏味。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如果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则能够激发学生唱的兴趣,开掘学生唱的潜质。

1.发声练习,积累学生发声经验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顾着让学生模唱歌曲,而忽视了学生的唱歌基本功训练,忽视了基本的发声练习。对于学生的歌唱发声练习,应当去除华而不实的修饰,回归到唱的本质上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发声练习,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做好范唱,同时借助谱例、图案、符号等,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领悟发声技巧。教师要力避那些枯燥的术语,通过对比、模仿,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比如发音“so/la/xi”,教师可以结合《白鸽》,运用音阶图、柯尔文手势、手指谱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发声中积累C大调音阶的感性经验积累。

2.视唱练耳,训练学生视听技能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的听唱技能是同步发展的。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认识、了解常见的音乐符号:休止符时值、弱起、附点、三连音等难点知识外,还有引导学生创编练声曲。如为了训练学生的视听技能,笔者在音乐教学中,不只是教一首歌曲,让学生简单地模唱,而是培养学生读谱子的能力。只有当学生能够理性地看谱、读谱,才能在多声部的视唱练耳中,将各种音符尤其是容易混淆的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等唱准,学生才能不受干扰地唱。教师要让学生明晰:多声部的集体唱,要追求音区平衡、声部和谐。当学生的视唱到位了,当学生的耳朵灵敏了,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将悄然生成。

3.弹唱结合,培育学生的音乐敏感

小学阶段的歌唱教学,其中有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如果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音乐敏感,学生就能对自身歌唱的音高或音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对错产生一个准确的判定。而教师的弹唱结合,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音乐敏感。通过教师的弹唱,对歌曲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歌曲的内容、体裁、调式、节奏、速度,等等。好的弹唱能够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体现音乐歌曲的内在风格。如教学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的《牧童短笛》时,教师可以用钢琴,表现舒缓、欢快的两个音乐小片段,激发学生的感受音乐的情绪,有了情绪、情感的介入,学生的歌唱更舒心了,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亲近感。

三、引领学生“称心地动”,深度表达歌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发现了学生有创造力,认识了学生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学生创造力解放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唱歌,不仅用声音表达,更用身体律动创造表达。如果学生反复地听、唱,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但如果融入身体动作,让学生邊唱边动,就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活学生“本能的缪斯”。同时,借助律动,学生能够称心地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表达自我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

1.用身体律动表达歌曲节奏

节奏是音乐最为基本的要素,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如何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节奏,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用动作进行表示。如学生唱《瑶族舞曲》时,笔者组织学生和着节拍,踩着节奏步行,体验瑶族舞曲的那种从容、安稳。学生在身体律动中逐渐形成了感觉,从而能够更深沉地歌唱。如在引领学生欣赏《伏尔加纤夫曲》时,笔者组织学生和着歌曲的节奏、旋律,缓慢地行走,体会纤夫的那种超负荷的劳动以及内心的压抑、沉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认识到律动能够表达乐曲内在的情感、内涵,如欢快的节奏、热烈的节奏,能够喜悦,缓慢的节奏能够表达忧伤。

2﹒用身体律动表达歌曲音调

通常认为,节奏与音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节奏与音调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表达乐曲内在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用拍手、跺脚、拍肩、捻指等动作、方式打节拍。这些动作、方式代表着某种节奏的舒缓,代表着某种音调的高低。学生边唱边动,能够形成一种视听、动作的双重印象,便于学生对歌曲的节奏、音调、旋律等的内化。如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时,笔者就可以让学生用身体律动表示音调变化、节奏特点。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

3﹒用身体律动表达歌曲内涵

通常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不能欣赏音乐,是因为学生缺少倾听,缺少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歌唱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借助体态律动展现自己对音乐情感的体认。如《划船歌》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歌曲的前半部分表现了船工在平静的海面上悠闲自在生活的情景,有规律的弱起节奏,学生的律动表现就应该比较平缓;后半部分表现了船工奋力划桨,小舟驶向远方的生动情景,这一部分的身体律动就可以热烈些。一般情况下,舒缓的节奏可以用拍肩、捻指方式表现,而热烈的情感则可以用跺脚、拍手等方式进行表达。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实现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等文中均提出要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和时空。歌唱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聆听、唱歌、律动等增强学生的歌唱信心、深化学生的歌唱表达。由此,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歌唱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歌唱的潜质,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铁梅.培养幸福完整的人——审美人生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2016(22).

[2]黄铭霞.把握音乐之“魂”,提高欣赏能力[J].江西教育,2014(33).

[3]林琼.多元演唱形式在歌唱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音乐天地,2018(4).

推荐访问:放飞 本能 歌唱 缪斯 教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