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欣赏》教学小议

时间:2023-05-19 11:55:1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短篇小说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一个系列。作为选修课,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以往的短篇小说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把握好教材开放性、人文性、基础性的三大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放性 人文性 基础性 语文素养

《短篇小说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一个系列。与必修课程相比,这个选修系列的教学给予师生更广阔的教与学的天地。我们只要认真钻研教材体系,全面把握教材的整体特点,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建构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夯实语文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短篇小说欣赏这个系列共设置四个单元: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欧美短篇小说、亚非拉短篇小说。每两个单元后面编者安排了一个综合学习活动。每一篇小说的后面又补充相关知识链接的环节。认真研究这个教材,可以看出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是经过科学的严密思考的,教材的整个体系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处处渗透着人文情怀,还体现了对基础的重视。

(一)把握教材的开放性,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1.开放性:这本教材在体系结构上不追求理论体系,所选的文章也不是小说史的作品选本,整体上呈现出开放性的理念。开放性的教材体系和文本,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阅读和成长的空间。

(1)选文选材范围广,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16篇选文范围比较宽广,既有古今的名篇,又收录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代表之作,从选文的范围来看,编者旨在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扩大文化视野,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色。

现在的高中学生虽然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体裁是短篇小说。但他们大多数人只是局限于国内的韩寒、郭敬明这些80后的青少年明星作家的作品。在学生的桌面上,随处可见《最小说》、《三重门》这类的书,而经典的短篇小说名著就几乎不见踪影。学生们这种狭隘的阅读视野必定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层面和阅读层次。教材的这种多民族、多时代特点给学生开启了一扇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之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仅仅关注课文的解读,一定要在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会:通过阅读,他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能和创造的力量,从中得到真知灼见和阅读乐趣,使学生明白到除了他们所熟悉的现阶段流行的短篇小说之外,前人在这个文学领域里曾留下了多么灿烂的瑰宝,而外国的文学宝库里也不乏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的传世佳作。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突破原来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缤纷灿烂的文化风景,培养他们的全球性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

(2)选文艺术风格异彩纷呈,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层次。

教材的文本风格多样、流派丰富,选文既有传统的叙述故事风格的《促织》和《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等,又有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意识流等艺术技巧的《游园惊梦》和《哦,香雪》等,既有人神恋爱的浪漫之作《柳毅传》,又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讽刺小说《一个文官之死》。既有高声歌颂生命的《热爱生命》,也有向内心世界掘进的《家庭女教师》。既有成功刻画一个饱受侮辱,但仍追求美好爱情、为理想而活的杜十娘形象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又有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促织》。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流派属于小说的创作技巧,从更深层次来看,它实际上是文本与学生交流的艺术。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就是运用各种技巧,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形象来让读者体味文本。从审美角度来看,这些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的审美元素丝毫不少于文本的内容,艺术审美价值丝毫不逊于文本的内容。而我们的学生以往的鉴赏大多停留在文本的内容上,忽略文本的形式。我们要抓住这些艺术价值十分高的文本,来引导学生在走进文本之后,从文本的形式来对文本进行艺术价值的鉴赏,来品味作者是怎样讲述故事,怎样表情达意的。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透过文本的字面细致地体味到篇章结构中蕴藏的情趣和妙味,只有经过这个环节,学生的阅读才能得到深化和绵延。

(3)选文的教与学给予一定的余地,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

不论是在教材安排上还是在学习上,本教科书都给予老师和学生一定的开放空间,灵活处理的余地。与必修教材相比,甚至和其他选修教材相比,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设置讲读课、自读课,也没有安排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篇目,原因何在?因为短篇小说比较通俗易懂,是学生阅读最多和普遍喜欢的文学体裁,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文学体裁。从这些角度考虑,短篇小说的教学就需要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这样才更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更利于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既然教材给予老师和同学们在教学上自由组合的空间,那么老师就可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剪裁,对文本作出主次详略、精读泛读的安排。如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老师可以忽略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进行探讨和研究,甚至可以大胆跳过文本,在课堂上进行简略地介绍。对于学生很感兴趣的作品,可以精讲、细读,结合综合学习活动进行课外的延伸学习,如写一些文本点评、对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扩写或者续写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组织各种灵活的形式和通过多样的途径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人本精神。短篇小说是文学作品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而且短篇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体裁。与散文和诗歌直接抒发个人情感的体裁不同,小说更注重对社会人的描写和刻画,这就决定了作品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关注人的生存、人的价值的情怀。

(1)教材关爱和同情平民阶层,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人。

文本中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杜十娘——出身低微的京城名姬”、“柳毅”——落第的文弱书生、“切尔维亚科夫”——沙皇专制统制下的下等官员、“钱夫人”——不幸的失势的将军夫人、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引诱又遭抛弃的女子,即使是《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辛伯达,也只是商人而已。在作品当中,作者都表现出对这些平凡人的关爱和对弱者极大的同情。编者选择这么一组以表现底层人物生活的作品来编写教材,就体现出一种对平民阶层的关注。

教材选材的这种人文精神与高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外部生活环境是十分契合的,是有非常大的现实教育意义的。毕竟我们大部分的学生是生活在平凡人的世界里,他们的世界大多就是平民阶层,他们每个人有独自的生活轨迹,尽管大部分人平凡简单,但每个人又必定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要关注我们孩子的生活,既要给予他们崇高的人格教育,又要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群、对周围生活的关注。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结合这个选材特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去关爱身边的人,善于在周围的人群中去发掘平凡人的伟大,理解他们在生活重压之下虽随波逐流但仍然追求自尊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精彩的内容。

(2)教材关注人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过去我们太多地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却很少提到文学真实流露的人性、人情的一面。但这本教材在每个单元导语和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关注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如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单元导语中,编者对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张爱玲的《封锁》是这样解读的:采用陌生的视角,促使人对“熟知”的东西予以“再认识”,从而抵达艺术的根本目的——克服因习惯带来的麻木感,重新获得生活的感觉。再如《家庭女教师》,编者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作者是如何以儿童是视角去窥探神秘莫测的成人世界的。从这些导读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打破传统的解读方法,不再用批判阶级的带有强烈的政治烙印的观点去引导学生,而是从人的自身的本质特性、人的心理特征来展开对人物的分析。

这种不再高高在上俯视作品的情感世界,而是回归到人的情感和心理特质的解读思维,给处在青春期的、情感世界趋向复杂丰富的、逐渐走向社会化的学生们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的示范,是与高中学生构建人文精神的内部心理状况相契合的。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荡时期,心理经历了种种矛盾和冲突,该如何正确自我认知,该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困扰他们成长的问题。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的这些人文精神的元素去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站在从人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鉴赏作品中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以及性格形成的原因及蜕变过程,这样他才能学会从人的角度去感知自我,感知他人,感知环境,感知社会,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

(3)教材关注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优秀的作品,大多是人类审视生命、反思生命、总结生命的生命智慧的结晶。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灵魂,他们无不在传达着生命的精神,给人以生命的启迪。无论是尽最后气力掐死病狼,茹毛饮血,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淘金者(《热爱生命》),还是选择了愤然投江来控诉和反抗现实的身份低微而个性自尊的杜十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些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生命的深深感动。即使是奴性十足的文官(《一个文官之死》)和被贵族青年引诱又遭抛弃的纯真女教师(《家庭女教师》),这些形象也是从其他的角度来解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这些涉及到生命话题的文学作品,给了学生心灵上极大的指引。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这些有关生命的元素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开对人生的思考,要他们学会一方面选择有意义的人生,要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另一方面要热爱生命,不要轻言放弃。我们的学生在目前的学习、将来的就业中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们的学生以后纵使遇到再大的波澜或挫折,也一定会作出冷静而理智的选择。学生的生命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三)注重基础的回归,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

3.基础性:编者从选题的确定到内容的编排都切实地体现基础性。教材内容没有学术化、专业化倾向,而是通过提供切合高中生实际的阅读文本,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底子。

(1)选文难易程度适中,数量得当。

虽然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深化,但编者并没有一味拓展,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所选的既有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有阅读难度稍微大的作品。难易结合,能使十六七岁的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也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水平。这册书16篇文本,课程设置36学时。这个安排给予每个单元和每篇文章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会走马观花,水过鸭背,徒劳无功。

(2)课后题目注重对文本的阅读

尽管新课标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但这种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文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是我们教学的源泉。编者在每篇文章后面设计了“欣赏·探究·练习”的题目。题目的切入点都是围绕小说基本要素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徜徉、流连、品味,最后得到能力的提高。如《游园惊梦》这一篇小说,因为文本大量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学生虽然在必修教材的王蒙的《春之声》中初步接触过这种手法,但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在阅读这个文本时,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理不清文中的线索和作者的思路。但课后3道题的设计就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拨开文字的迷雾,理清作者的写作思绪。第1题让学生找出文本中意识流描写的地方,整理钱夫人的生活历程。第2题让学生对人物今昔命运进行对比分析,感悟人物的情感。第3题引导学生去品味小说是如何以场景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和描写,理清文本的结构。3道题目都切实地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了这些基础知识的指引,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本。

我们要充分抓好课后编者设计的这些基础性比较强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去探索。学生能力的提高一定离不开文本的阅读,只有这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不致于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深入研究。

(3)知识链接部分注重短篇小说阅读基本技巧的补充。

本教材虽然重点在于赏析,不是系统地知识学习。但是编者没有回避阅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和手法的介绍。编者在每一篇文本的后面专门设计了知识链接部分。知识链接部分的内容不是呈现出完整的体系,重点在于结合每一篇文本的阅读需求。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欣赏、评论小说的一些角度和方法。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编者在“知识链接”的环节,补充了“作者、作者创作风格、象征主义手法”的介绍。这些基础知识的补充,对于学生以后阅读杰克·伦敦的作品或者阅读象征主义风格的作品都是非常有用的。而且这种基础知识的补充结合了文本,学生能比较形象、比较轻松地接受。否则,干巴巴地讲解这些纯理论,学生是不得要领的。

《短篇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程,它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坚持探索这个选修课程的内涵,整体把握教材的特点,真正构建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时代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书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陈佳民等.短篇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欧小红,广州市培正中学教师。

推荐访问:小议 短篇小说 欣赏 教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