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纪实

时间:2023-05-15 16:25: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目标:

1. 运用借助画面、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词语的品析能力。

2. 在自由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实践中,初步感受文章情感,产生对祖国文化瑰宝的赞叹之情和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侵略者的愤怒等感受,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运用给句子排序的方法,读懂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写作思路,品析语言特点,帮助积累语言,顺利记诵,并能尝试运用在其他语境中,提高句子编排和合理构段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多种阅读实践中,读懂课文,感受文章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内容,感受作者写作思路,运用恰当方法尝试背诵。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设计学习活动卡。

第一板块:课文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师: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被称为人类的一大奇迹,把一个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汇集一身,它就是我们中国的圆明园。“圆”是“圆满”之意,“明”有“光明普照”的意思,合起来讲这是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是完美至善的宫殿。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却是——圆明园的毁灭。(和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吧,提醒“毁”字的笔顺。)

师:请你读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课题。)

师: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你期待从课文中读到些什么内容?

生1:谁毁灭了圆明园?

生2: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

生3:我想知道圆明园里有什么东西被拿走了。

生4:我想知道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师:这么多想法,好,带着你们的期待来读读课文。特别有感受的地方要做记号,读书要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提示:先读完的同学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

师:读过一遍后,一定想说点什么吧?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那么多奇珍异宝都被毁了。

生2:我感到很愤怒。

生3:我非常感叹,因为圆明园原来是那么漂亮。

师:你的感受和大家有点不一样。刚才两位同学说的惋惜和愤怒都特别真实,我看到同学们读书的时候有的甚至把小拳头都握起来了。可是这个同学说的是——你刚才说的那个词再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3:感叹,圆明园很漂亮。

师:你们在读的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师:有的。

第三板块:细读课文,深化阅读感受。

师:好,让我们沉下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读读,有什么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交流一下,又读了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读了第三自然段,我虽然没去过圆明园,但我觉得圆明园特别漂亮,好像就在我眼前出现。

生2:我看到这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3:我觉得这里的建筑特别宏伟。

生4:我觉得这里的建筑特别漂亮。

师:好,漂亮、宏伟,让我们见识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辉煌。)

师:这里都有什么?

生1: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2: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生3:圆明园中还有热闹的街市,还有田园风光。

师:同学们都读到了,有这么多风格的建筑。我们把这些句子的顺序打乱,按着你自己的思路重新排序。(学生填写学习活动卡。)

(学生汇报自己填写的情况。)

生1:汇报的和书上的顺序不一致。

生2:汇报的和文中的排序一致。

师:填的不一样,谁的对呢?老师不作评价。咱们一起再来细细地读文,我们合作着读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老师读每句前面的部分,你们读后面的部分。)

(师生读文。)

师:又读一遍,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有金碧辉煌,有玲珑剔透,这两个词是相反的。

师:还可以说是对应的。

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他读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对比的图片。)见过吗?能读出感觉吗?

(生再读句。)

师:有点味道了。

(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师:读得真好。

师:刚才那个男孩说这里是对应着写的。你们发现了吗?举个例子验证验证。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一动一静,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句。)

师:后面读得真宁静。还有吗?

生:读句子“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我找到的是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和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这是怎么对应的呢?没有前面的那么明显了。

生:各地名胜是有实物的,而诗情画意是想象的。

师:太了不起了。这个园子也太了不起了,这里既有各地名胜,还有古人诗情画意里的景观,这里都有……

生: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就这些吗?课前我听到你们背古诗了,你们想还有哪些根据古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

(生说不出来。)

师:我就想如果有个桃花潭该多美啊,要是有个杏花村居多好啊。你想想,你希望有什么?

生:我希望有平凡的山和水,那里有植物来衬托这个山,周围还有白雾。

师:他是个诗人。他更喜欢山乡村野。有没有你想到的古人的诗情画意?

生:比如有一个人家有一条小河,有人在洗衣服。

师:这是什么诗里的意境呢?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棒,太厉害了。不白积累。

生:我想到的是《采莲曲》。

师:那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是一大片绿绿的荷叶,采莲的姑娘唱着歌采着莲。

师:真有品位。

师:现在想不出来不要紧,课下你再想想,你也设计设计。还有没有对应的?

生:我找到的“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中国的建筑对应国外的建筑。

师:真好,那我把这句放到前面去,行吗?我做到对应了。

生:不行。因为民族建筑包括前面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和山乡村野,各地名胜什么的。

师:前面都说的是民族建筑,所以句子间谁前谁后都是有关系的。

(出示课件:这就是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

师:这回你知道了吧,这些句子可不是乱写的。

师:读到这,好像有句话给丢掉了,不是写景观的。而是写?

生:写想象的。

(指名读句子。)

师:和前面的句子不一样,它可以换个位置吗?

生:不行。因为它概括地写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对啊,我们看着看着,读着读着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感受。如果你身在这样的园子里,你会怎么想?

生:感觉太美了,都不想走了。

师:不想走了,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生:有。

生:我想再游一遍。

师:游不够啊,这就是哪个词?

生:流连其间。

生:这些景物都在我眼前。

师: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这里的风景真美。

师:着急了,作者帮你们表达了这种感受。谁来读读?

(生读感受句。)

师:读出自己的感受了。

(生再读句。)

师:我听出了她的激动。漫步、漫游多么悠闲啊!

(生再读句,读得更轻柔陶醉了。)

师:谁还想读?(课件出示背诵内容。)

(指名背诵。)

师:太了不起了,老师都没给你们练习时间,怎么都背下来了?有窍门吗?

生1:我们被课文深深地打动了,所以我们背得快。

师:好,动情了,就记住了。

生2:因为这篇课文太美了,所以我们记住了。

生3:因为我们看到画面了,融入了。

生4:因为老师让我们填的那些词句都是对应的。

师:因为我们读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了,遵循作者思路,我们背起来太轻松了。谁敢背诵整段呢?

(生背诵全段,课件配乐。)

师:这种方法真的学会了吗?

第四板块:尝试运用,再次体会写法。

师: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法,把这些句子按着内在的联系排列好。

(生尝试完成。)

师:谁先说一句?

生:我喜欢……也喜欢……

师:课下,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写写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夸夸我们的语文书。课文中像这样巧妙的构思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推荐访问:圆明园 纪实 毁灭 教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