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02 09:32:3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既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要处理好教学内部的各种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语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对二者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我国对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形成的观点丰富多样。本章将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内涵、本质进行探讨,考察我国近现代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演变,简介当代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同时,就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原则、程序、要求作系统阐述。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和本质

教学过程,也叫“教学程序”或“教学流程”。它反映了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既相对独立,又有规律的交替和推进。

许多教育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认识论角度,具体学科角度,或其他角度、侧面来论证教学过程的本质。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教育界在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中形成了多种观点,这些观点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论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回答。认为教学过程首先是认识过程,而它的特殊性则表现在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间接的认识,有领导的认识,有教育性的认识。这种理论把教学活动看成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但它有一定的片面性,并没有看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并不能概括出教学过程的丰富内容。

2.将教学过程的本质概括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认识过程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学生的发展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和兴趣为出发点来展开教学。这种理论也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怎样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学生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等等。

3.将前两种观点相结合,提出了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层次性的特点,但它似乎忽视了知、情、意、行各自的特点和它们如何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而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对教学过程也有了许多新的解释和说明,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传递接受、处理贮存和运用的过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控制的教与学的过程等等。

以上种种对教学过程的本质探索,虽然角度不同,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思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①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仅应重视智力因素,还应注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②由于教学过程是多种因素结合的复杂过程,因此要从多角度对其作全面的科学的论述。③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有整体性、阶段性,要宏观和微观二者相结合地来阐述它。④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结构,一定要把握好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

语文教学过程是完成语文学科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综合体现,自然应符合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分低能型人才已落后于时代,在大声疾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体现师生互动的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树立一致的教学目标,了解彼此的定位,相互尊重,情感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2.教学过程是有目的的间接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不必处处从亲自实践开始,可以通过学习接受前人已认识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也是间接实践的过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⑵为此,教材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实用类文本,让学生吸取其精华,了解前人创造的文明,从而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这个大方针指引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自然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地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⑶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⑷列入“课程总目标”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已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充分体现。

同时,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又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是具有独特专业特点的教学过程。

1.语文教学的基础工具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有实践性的特点,即课内有指导的语言实践与课外自动的社会语言实践的结合。

2.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多渠道性。中学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担负其他一些任务,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⑸这些任务是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的。“语文知识及其他社会的、自然的知识方面,依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沿着认识规律进行的;语文技能和智能的培养是通过有指导的实践活动进行的;思想、审美、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方式进行的。”⑹

3.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社会因素(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心理因素(师生在教学中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实施因素(计划、组织、教材、方法等)的影响,并随诸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各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1)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是以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划分的,初中阶段重在培养理解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到了高中阶段,就发展为重在培养评价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2)各阶段之间,只在语文知识、语文技术方面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的发展。而其他方面,如能力、智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则具有模糊性,隐性加深或逻辑上升的发展。这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专业特点。

综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线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语文知识结构,进行思想、审美、情感熏陶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多阶段、多环节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三)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它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⑺思想上,要确定优化意识;教学结构体系上,制订优化程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研究制订最优化的教学手段,选定最优的教学方案,采取最优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计划;并用最优的标准分析教学结果。

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是为了从教学的内部机制上促使语文教学发挥最大的功能,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最可靠的保障。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困难的探索过程,但也是一个极具挑战和价值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二、我国近现代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

我国语文学科自1903年独立设科至今,在语文教学过程的研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