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实验教学能力

时间:2023-05-15 12:50:3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全面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引导启迪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对于刚刚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初中生来说,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主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启迪。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漫不经心地看不等于观察,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步骤、有目的地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培养和训练。

1.明确观察目的,克服观察的盲目性。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被某些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而遗漏了观察化学变化的重要内容。例如:对“镁带燃烧”只注意到“耀眼的白光”,而忽略“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的色态”。这种盲目性如不在基础时期加以克服将贻害无穷,造成学生观察能力的重大缺陷。为保证学生观察的目的性,首先应给其一个大致的观察程序,使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活动在一个比较规范的要求下进行。同时,学生按照观察程序操作观察的过程也是观察逐渐具备整体性的过程。

2.明确观察方法,抓住实验的关键现象。

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每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有选择性地进行敏锐、细致、持续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观察的重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并且尊重事实,客观观察。

3.观察和思维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的目的就是探索和发现,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题,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相结合,使观察自然地成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演示实验正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例如,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可取三支小试管,分别装入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然后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二氧化锰能否放出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能否放出氧气?为何加热氯酸钾和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产生的现象不同?同时由实验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进而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演示实验教学,根据学生实际,采取检索讲课、示范,都是无可非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样做不是实验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做实验的要领和技能,达到操作规范、准确,并能独立完成某些实验。而有些教师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改为学生上台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又便于师生间沟通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矫正。这样使他们有较强的新鲜感和兴奋点,探索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时,由于该实验与学生学过的制取氢气的实验原理基本相似,若仍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学生就没有新鲜感,引不起兴趣。如果让个别学生代替教师上台演示,教师在一旁及时引导台下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就可以比较与制氢气的异同。由于是学生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会兴趣倍增,观察细致,印象深刻,记得牢固。

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的基本原理相似,都可以采取上述方法。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重点演示,详细分析实验特点,使学生掌握这一类实验的原理和要领,以后再遇到类似实验就交给学生做,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乐趣,领悟实验道理,掌握实验原理和规律,为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结束后,要对化学实验中收集到的事实、现象和数据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结论。

中学化学教材中规定的实验是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成功率高的实验,但即使如此,有时也会出现某些不是所期望的实验事实。例如:电解水的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事实是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不是2∶1(接近2∶1)。一般情况下,多数学生不会注意到这些实验事实的产生,而那些善于细心观察和喜欢思考的学生不仅能发现这些事实,还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什么不正好是2∶1。化学教师对这些化学实验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承认并根据情况的不同分别对待。对意外的出现,有的需要做出简要的说明(如用锌跟浓硫酸反应制出的氢气有刺激性气味)。有的涉及的知识较多,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如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是2∶1),这种情况一般不需作出说明,但是要向学生有所交代。另外,对意外实验事实恰当分析处理,这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设计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教材上的实验多数是传统实验,有的稍加改进,都是较成熟和完善的。但是由于各学校的条件不同,需要对一些实验做些改动。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具备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或重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1.化学实验仪器、装置和药品的改进或替代。如用塑料管代替玻璃管,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等。

2.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一方面改进教材上装置过于复杂、操作不太方便、方法不太合适和可见度较低的实验,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常会发生缺仪器、药品的情况,同时为了减少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或增加实验的安全性,需要重新设计实验。

五、处理实验事故的能力

化学实验室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如不小心,违反了操作规程,很容易造成起火、爆炸或是中毒等事故。另外,不遵守实验常规,对污染源疏忽大意也会给师生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因此,教师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熟悉安全保管存放药品的常识;

2.掌握安全操作要求;

3.分析实验产生危险的原因和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

总之,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危险的发生,并在出现险情时迅速采取措施,化险为夷。

六、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是化学课程最具特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方面,如何组织学生实验,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影响着化学课程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实验过程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报告则是学生对实验的复习和总结。

七、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

为了适应化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实验研究的能力。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实验技能方面的,又包括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的。另外,实验中操作技术上的问题、仪器使用与性能问题也可展开研究。

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当记录并加以思考,寻求解释。

八、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得新信息,为教学服务,是当前研究的新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电脑、多媒体进入了教学领域;计算机课件的使用,使一些微观分子行为宏观化,把理论问题实验化,把抽象、不直观的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危险性较大或者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也可以通过视频将实验过程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接受。教学的现代化为实验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面对这些新课题,教师要学会运用、创新各种教学实验,并恰当地贯穿教学环节中。

总的来说,对化学教师而言,实验教学能力是必备的,也是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的首要条件。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契机,也为化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新的舞台。

推荐访问:应具备 实验教学 能力 教师 中学化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