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讲话》,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时间:2023-05-18 17:00: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李铁,男,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现在辽宁锦州市文联工作。在全国各大期刊发表了《乔师傅的手艺》《 杜一民的复辟阴谋》《冰雪荔枝》等大量中短篇小说,作品入选多种年度文学选本,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中国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等。获得首届青年文学奖、第11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辽宁文学奖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团成员,锦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了,重读《讲话》依然十分亲切,它的根本精神和它所论述的基本原理,不但在历史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指导了抗日战争后期的解放区文艺创作,推动了建国以后文艺创作的不断发展,就是在今天,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对于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也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七十年来,《讲话》对文艺工作者起着统一思想,加强团结,振奋精神的强大作用。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其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已经不适合当今形势的需要,但其中的基本精神和所揭示的文艺创作基本规律却并不过时,比如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比如树立正确的人性观等等。

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讲话的核心思想,我理解就是深入生活,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走“三贴近”的路子。这需要作家有意识地去努力,去树立这种思想和培养这种精神。一个作家的精神资源既与生俱来,又与境遇和修养有关,树立这种思想,然后在生活和写作中化解,变成自然而然的一种气质,并自觉地与腐朽思想相对抗。具体到文学,文学是脱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会慢慢沉淀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如果作者是有忧患意识的,那他的作品气质也一定是忧郁的。我们的生活环境令人堪忧,我们的精神环境呢?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应该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是降低污染,净化环境,亲近人民的。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处世哲学,在市场化的价值体系中,毫无疑问这不算是错误的选择。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却意味着某种可怕的倒退,这种价值观带来的后果必将是道德的瓦解和正义感的流失。文学在这样的境遇中应该勇于承担,起到引领和抚慰的作用。

文学的价值是精神的,是超功利和反市场的,是烈酒中的冰块,是可以悄无声息地化解一些毒素的。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就是拯救灵魂,树立尊严,君不见富足了一代人依然苦闷连连,无所事事,他们为什么体验不到幸福的感觉呢?我觉得不是他们没有苦难过,而实在是一种精神的缺乏,文学在这样的环境面前是大有可为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学找没找到合适的进入人心灵的角度。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是个问题,我们的文学有没有能力起到应有的作用又是一个问题。

《讲话》教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性观”。近几年,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种超阶级的“人性论”随处可见。我们有些作品分不清是与非、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也分不清哪些是美好的,哪些是丑陋的,哪些是封建主义的,借写“人性”之名,颠倒了是非,负面作用很大。学习《讲话》,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性观。

说到小说,在我看来,小说应该表现的一是人性,二就是肉身。人性是独立的,肉身却带有很强的依附性,是与时代与社会与背景分不开的。从这层意义上讲,小说就是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我的习作时常陷入一种又一种困惑之中,我一贯认为有真实感受的小说是好小说,能够逼近人心灵的小说是好小说。文学是精神产品,作家的精神高度决定作品的高度。一个作家的精神力薄弱,写出的作品也会是苍白无力的,一个作家有着不正确的人性观,那他写出的作品也会是病态的。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与阅读有关的,中国的读书现状令人堪忧,只有经济运动,只有娱乐运动,而没有精神运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社会需要精神导向,写作者更需要精神导向。如何写出好作品在于你的文学感悟,更在于你的精神气质。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无情成为现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的一大症结。怎么样能让人日趋冷漠的心灵得以震撼,怎么样能够让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怎么样能够让人体验到幸福的感觉?我觉得这是文艺的责任,更是文学的责任,也是我们需要文学的一大理由。以文学的名义和形式去思考我们时代最深刻的问题,体现我们时代的思想力度,去批评时代的诟病,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在。

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呈现出万花筒似的状态,无数的信息迅速覆盖叠加,遮蔽了步伐并不迅疾的文学。在这种形势下,必然导致文学的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文学就将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缺席,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文学的缺席必将导致一种精神的缺失,这是作家的尴尬,更是时代的悲哀。但我觉得这不是时代的错,错在文学,错在作家,我们的写作只能在转换思路求得发展和生存中进行。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资源增多了,但信息本身的错位断裂和真伪难辨,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困难,怎么样选材才是正确的,是复述不断上演在现实中的故事,还是挖掘人灵魂深处的谁都不让谁见的东西?这是作家的选择,也是时代对作家的选择。

《讲话》解决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解决写什么题材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必须认清人民大众的社会活动是文艺工作者的源泉。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文艺工作者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由于不愿深入生活,不熟悉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不站在普通的老百姓的立场看看问题,他们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鸡零狗碎、宫斗穿越之类的作品,造成电视上频道众多,却找不出几部能看的电视剧。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印刷精美的图书,却很难找出几本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有高贵的文学气质,能够引领精神生活的文学作品。

作家的精神资源与生活资源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缺失任何一面这枚钱币都是废币。作家要努力使我们的文学从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可靠的营养和源泉,社会生活也会从我们的文学中汲取高贵的精神品质。

怎么样深入生活其实是更大的问题,写小说已经近二十年了,我越来越感到困难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与平面化地对待生活有关。各种各样的题材已经被人写烂了,个人的那点生活经验和写作技巧显得越来越渺小,怎么样才能推陈出新,探索新的叙事资源,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生活要与思考、探索同步进行,体验生活也需要更新观念,这样当你重新面对生活的时候,才会发现一个个新的世界。

熟悉的生活会对自己的小说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显然不是写什么就必须生活在有关的环境和有关的人群中间,心眼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生活就会给予回报。我历来不赞成作家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那种刻意体验来的生活往往是肤浅的,与文学与小说是油和水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这种生活才是作家生活的资源,才会与文学和小说水乳交融。

《讲话》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强调作品的思想性。结合当下,文艺作品的思想性的流失,就觉得更有重读《讲话》的必要性。没有思想的文学是苍白的,白皙的面皮虽也称得上好看,却缺乏一种健康的特质,这是一种缺憾。时下的文学白皙的面皮和华丽的衣裳很多,健康的特质却不多,这是实情。提倡文学的思想性,是对文学本真品质的召唤,我一直认为文学不是纯娱乐的,不能只像娱乐节目那样只供大家哈哈一笑。开掘文学的思想深度,如何应对后现代主义和文化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这是一个问题。后现代主义的“去思想化”会使我们的作品变得贫血,会使我们的作家更加边缘,回到思想的前沿,其实也就是把文学本身推到了靠前的位置,不管这是不是它应该有的位置,能使它多一些健康之美就是好事。

有人说过,一部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远比一部有思想性的哲学著作更能提升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文学家其实就应该是思想家,尽管过重的思想会使作品本身因超载而发生畸变,会容易损害作品中毛茸茸的质感,但没有思想深度(包括哲学思想深度)的小说却不应该是好作品。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虽然削弱了,但我相信文学的意义永存。文学的意义是拯救灵魂,是丰富一个民族的语言,作家既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要有对语言的责任感。我理解,对社会的责任感就是要创作出有益于社会的能让人积极向上的东西,对语言的责任感就是要发挥想象,具有创造性地将汉语发挥到新的高度。我相信写与人民群众喜怒哀乐有关的作品也是先锋的,每一个写作者都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做着有别于庸常经验的探索。

我是个文学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文学不但会存在下去,而且还会蓬勃发展。人是不朽的,那么人的灵魂就将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地。文学就是这样的地方。作家如果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么就应该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他的光荣不在于它的技巧而在于它能振奋人心。福克纳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是人类的荣耀,也是文学的荣耀。

推荐访问:喜闻乐见 人民群众 文学作品 创作 讲话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