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一条永远不倒的“渠”! 红旗渠

时间:2020-01-06 10:41:1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红旗渠—一条永远不会倒的渠!

  【巢儿有话】红旗渠(RedFlagCanal),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自己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林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1969年7月竣工。整个红旗渠纵横1500多公里,挖掘土石方1640万立方,兴建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

  而今的红旗渠,已不单单是一条水利工程,它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数次去红旗渠,无数次被红旗渠精神感动,终成此文,以享读者。

  一

  修渠?谈何容易!

  水源在哪里?如何修?资金在哪儿?技术又怎么样?更别说1960年,当时我们这个国家正处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停止一切大的工程项目,减轻农民负担,这时候再动员林县人民开工修渠,岂不是顶风犯上吗?

  即使顶风犯上,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也决心要干,因为有一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杨贵的心。

  那是杨贵书记刚来林县不久,第一次下乡,大汗淋漓地杨贵来到一户老农家,想要碗水洗把脸,这个看似再正常不过的要求,的的确确让老农十分为难。家里断水已经有些时日了,仅有的一碗水,是用来维持一家人生命的。既然书记亲口提出来了,再不舍得,老农也只得把它端出来。原本想着杨书记也会像家里人一样,洗完脸把水留下。没曾想,杨书记洗完后把水给倒了!这真真是把这家人的心都疼坏了。

  洗脸事件成了杨贵挥之不去的愧疚,也变成了他改变林县水贵如油的决心和信念。

  杨贵书记曾经找人测算过,即使精打细算,修建红旗渠至少也需要7000万元资金,7000万元对于林县这个十年九旱,缺吃少穿的地方政府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若只依靠一个林县,渠真的能修起来吗?若不依靠林县又能依靠谁呢?依靠上级政府吗?上级能在三令五申大工程下马的环境下允许开工修渠,就已经十分难得了。更何况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上级已经注资了1000万元。

  技术更是难题,全县连测量员算上,懂技术的也超不过30位,更何况若从山西把漳河水引到林县,要削平一千多座山头,凿通两百多条隧洞,这么庞大的一个水利工程,仅靠这30个人和两台水平测试仪、一台经纬仪能行吗?如此浩大的工程,仅靠人的两只手去完成,可能吗?

  即使以上所有的困难,靠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愚公移山的斗志都能解决,但水源该如何解决呢?

  千困难万困难,都大不过老百姓没水吃的困难。思来想去,杨书记和县委班子还是决定:修渠!为任一方造福于民,这个连封建社会的官员都懂得的道理,作为共产党的县委班子怎么能不去干?

  为寻水源,杨贵书记将县委班子分成四队人马,在林县及周边的地区进行了详详细细地考察,最后决定引漳入林。

  先将林县决定引漳入林的请示送给河南省委领导,省领导大力支持,还亲自给山西领导写了信。得到河南省委的批示、拿着省委书记写给山西领导的亲笔信,林县县委的人赶到太原时,已经是1960年的大年二十九了,林县县委一班子连年都顾不上过了!

  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侯壁断下引水,并按此设计。短短数语,对于林县县委班子来说,胜过新年最丰盛的大餐。

  二

  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的历史,已经让林县人吃了太多太多的苦头了,宁愿苦战,也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也不愿流泪。有好书记带领,我们还怕什么呢?干,干!与天斗与地斗,凭着林县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还能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十万大军进太行,困难重重,别说其他,仅吃和住该如何解决呢?

  天寒地冻的正月里,民工只能住在悬崖边上,有的地方非常窄,连个平坦的地块都找不到,没办法,只能用石头一砌,绳子一揽,免得掉进漳河里,头朝里脚朝外睡觉。

  吃什么呢?早上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中午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晚上不用干活,只能吃天池捞月亮(连野菜都很稀少的汤)。修渠民工唯一特殊的是他们一天有1斤多的粮食补助。想想把十几斤重的大锤连抡600下的姑娘们吧,1斤多的补助又算得上什么呢?吃不饱饭可怎么干活呢?于是,吃饭时他们只喝稀的,把干的留到干活时再吃。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难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送水,争分夺秒抢时间。

  这,就是修渠的林县人,这就是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总长1500公里,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条,架设度槽152个,修筑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掘土石方1640万立方。

  红旗渠,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把挖出来的土方,打成一道宽2米,高3米的土墙,它就能把广州经北京再到哈尔滨联起来;意味着林县人自己在悬崖削壁上造了一条河,把漳河移过来了!意味着林县人从此再也不必为水发愁了!意味着林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十年,整整十万人的风餐露宿啊,红旗渠终于通水了!

  十年,整整十万人的血和汗啊,才换来了红旗渠汩汩而流的甘泉!

  十年,整整一代人啊,把世世代代林县人的梦想实现了!

  红旗渠啊,红旗渠!你流淌的哪里水啊?分明是林县人民的血汗!

  红旗渠啊,红旗渠!你灌溉的哪里是万顷良田,你的精神还滋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红旗渠啊,红旗渠!你哪里是条渠,分明是座碑,是座镌刻着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丰碑!

  红旗渠啊,红旗渠!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你永远是杆不倒的旗帜,激励着全国人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义无反顾地向前向前永向前!

  三

  而完成这项巨大工程,创造出世界奇迹的人,到底是谁?

  它仅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群永远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崇拜的林县人。

  吴祖太,严格意义上说,他不是林县人,仅是当时在林县工作的一名大学生。然而,正是这位年轻的学生担负起了整个红旗渠的设计重任。可以说没有这个外乡人吴祖太,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红旗渠。因为红旗渠是个水利工程,他需要精密的勘测和设计,他的一丁点误差都可能造成红旗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吴祖太真正感动林县人的还不仅仅是他过硬的技术,而是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他听说,刚刚开凿的王家庄隧洞有几处裂纹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赶了过去,他是怕把危险留给修渠的民工啊,却从没想过危险正在向他逼近。

  死时才刚刚27岁的吴祖太,他是为林县的红旗渠牺牲的,他的英魂永远地留在了红旗渠。

  林县人该如何向吴祖太的父母交代呢?说起来,这对老人实在是太不幸了,吴祖太牺牲时,他前面已经有两位亲人相继去世,一位是他的姐夫,一位是他新婚的妻子,再加上他是家里的独子,吴祖太的父母还能承受得住老年丧子的打击吗?

  刘合锁算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林县汉子,是他替林县人民担负起了照顾吴祖太父母的重任,尽心尽力,不是亲儿,胜似亲儿,直到吴祖太的双亲去世。

  《百家讲坛》主讲《红旗渠的故事》的李蕾说得多好啊!红旗渠不仅仅只是个水利工程,它不仅仅是一条冰冷的渠,它有着鲜活的人情,深厚的亲情,在这条渠里面更有着真挚的奉献精神。

  在修建红旗渠的大军中,像李改云那样,在大难临头时,奋不顾身,牺牲自己保全别人的人有千千万,换了张改云、王改云、周改云她们也会那样做,王师存、路银他们全是林县人,可以说修渠的十万林县人个个都是好样的!

  太行山赋予了林县男人们一种豪气,同时它也赋予了林县姑娘们一种坚韧。男人们能抡锤打钎,姑娘们也同样能,一把铁锤十四五斤重,姑娘照样可以连抡600下。双手握钎共四个人同时打,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技啊!虎口震裂了,胳膊震肿了,肿得连袄袖都伸不进去。手烂了,输液的时候,针从手背扎进去,药水又从手心流出来。

  这,就是修渠中的铁姑娘队!

  任羊成,这个铮铮铁骨的林县男儿,整日游走在悬崖峭壁上,这位红旗渠除险队的队长,把自己的生命拴在裤腰带上,石头落下了,正好砸中他的门牙,将四颗门牙连同鲜血从嘴里吐出后,照样向山上喊话,又连续作业了六个小时。有一次,除险中任羊成从山崖上摔了下来,恰巧掉在一个圪针丛里才得以活命。当人们把任羊成抬到工地附近的老乡家中,大娘用缝衣针为他挑圪针,每挑一下就钻心地疼一次,就这样,疼着疼着任羊成竟睡着了,的的确确任羊成他确实太累、太累了!

  四

  在林县的历史上,曾经有三次修渠的经历。第一次是元代的父母官李汉卿,历经三年修成了天平渠;第二次是明代的好县令谢思聪,历经四年修成了谢公渠。至如今,你如果有机会去林州的洪谷山,仍然会看到谢公祠里香火不断,重情重义的林县人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曾经给过林县一滴水的恩人。当然也包括第三次带领林县人民修渠的杨贵书记。作为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我们不可能像供奉谢思聪那样,盖座寺庙将杨贵供奉起来,但在林县老百姓心里,还是有座丰碑的,那是专门为人民的好书记杨贵修的山碑!

  其实,在林县人民的心中,为修红旗渠树的碑,可不只有杨贵书记这一座。

  据《红旗渠志》记载,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一共牺牲了81人,其中最大的60岁,最小的仅有17岁,他们永远都是林县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人,是林县老百姓永远都供奉在心里的神。余雨秋说得多好啊!实实在在的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了。

  而今的红旗渠,已经不单单是一条:解决了56.7万人、37万头家畜吃水和54万亩耕地灌溉困难的水渠,它是林州人的生命渠、幸福渠。

  而今的红旗渠已经作为一种精神,镶嵌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成为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座矗立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远丰碑。

  红旗渠,一条永远不会倒的渠!

  (2015年5月11日星期一)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