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作实践纪念“延安讲话”

时间:2023-05-18 16:55:2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当时我还只有十五六岁,是延安鲁艺最小的一名学生,当然没资格出席那次会议。但是尽管我没有参加会议,经过各种方式的传达报告,还是让我感到‘文艺为谁服务’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方向问题。”86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黄准深情地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毛泽东的讲话就像一股不竭的动力,推动着我要到工农兵中间去。在创作时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收集民间音乐资料。”

这是日前黄准在上海文艺界举行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讲的一段话。来自本市文学、戏剧、影视、音舞、美术、群文等各文艺领域的作家、艺术家代表,创作生产单位和经营管理部门的代表,本市宣传文化系统的有关领导,以及各区县宣传部和文化局的负责人约300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在会上指出,70年来,《讲话》精神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指导和推动了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上海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座谈会上,黄准、奚美娟、宗福先、俞志清、杨扬等11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代表结合各自创作实践,畅谈了自己的理解与体悟。

“今天重温《讲话》精神,联系当前实际,我认为一切的理论指导都应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这样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重燃生命之火。”回顾自身的艺术实践,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副主席奚美娟表示《讲话》中的那些精神,一直在引领、提醒着她。“前一阶段我参与演出《儿女情更长》,若不是演员们长期深入百姓生活,又在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作认真负责的艰苦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受到普遍好评的。在生活这条长路面前,我们文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也回忆起了当年“下生活”的情景:“九十年代,沪剧院创排《今日梦圆》,这是一出反映上海地铁建设者奉献精神的现代戏,为了‘接地气’,我们走进二十多米以下的隧道工地,与日夜奋战的工人们打成一片。经过许多这样的体验,演出时我才信心饱满,真情流露。是啊,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让观众信服呢?”

“努力了解并尽力表达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是我们作家的重要职责。”著名编剧宗福先严肃地说道。事实上,从30多年前创作话剧《于无声处》至今,宗福先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努力表达人民的愿望。对此,知名编剧王丽萍也很有同感,“对我们编剧来讲,重读70年前的讲话,时代意义非常大。我们深入生活不光光是下到基层去采访几天,而是长期地跟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地同呼吸。因为只有心里装着观众才能写好剧本,才可以表现这个社会的美好幸福生活。”

坚持不懈地为大众服务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收获的果实也是丰硕的。“这几年来,我们赴工厂、农村、军营、学校等,每到一处,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我们和人民群众共同生活,体验甘苦,汲取了大量鲜活的创作素材。曲艺家们表示,这些深入生活的活动切实有效,他们尝到了甜头。”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微笑着谈道。

无论是在舞台上、镜头前实践,还是在书房、画室中创作,“下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是众多文艺前辈们成功之路上屡试不爽的“法宝”,然而如今在浮躁的时代,不少文艺工作者为争名逐利丢弃了前辈们的“法宝”,拘泥于个人的狭小空间。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美协主席施大畏有些忧虑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家创作观念多元化,艺术创作方式百花齐放,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那就是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是缺失。所以今天,我们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对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理解和判断,具有特殊意义。”

推荐访问:延安 创作 实践 讲话 纪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