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端午节]端午节小漫画

时间:2020-01-13 10:40:4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
""

漫 话 端 午 节

作者: 禅 雨

编辑: 好相处

近年来从各种媒体上可看到,每逢端午节来临,即掀起一层浪花。是民族传统,是文化理念,是为纪念,都振振有词,都轰轰烈烈。但随新时期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时,端午节出现的争论陷入了经济理念引人注目,人们将这些历史底蕴文化因子都赋予了各种迷人的亮色。

  

  在中国,端午节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该是家喻户晓的。而在江浙地区为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在端午节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使苏州的端午节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用文化催化剂带动经济发展也是一种为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积极思路,有学者认为,让文化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物,这中间的非科学性也不能忽视。也有人著文评说,社会要关注的,不是端午节的发源地,而是将中国传统的端午文化发扬光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将华夏民族的文化渊博向世人推介。对于博大而言,有容乃大才是本质,而不是单打一的让文化进行狭隘的、单一的、功利性的认祖归宗。将多版本端午文化播撒到千家万户,激发出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让端午节真正成为现代人休养生息的精神乐园,成为人们精神强大的支撑,而不再是经济附属物。这,才是端午节应该具有的文化风度和历史内涵。

  

  纪念屈原是人民对爱国诗人的最崇高的国祭与怀念。

  

  对端午节的争论毕竟是争论,端午节的传统仍然源远流长。二千多年来,端午节的流传与史载当以悼念楚国大诗人屈原之死为最。屈原遭馋去职流放边远,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不朽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浩然正气泣鬼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痛心如焚,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沉入汨罗江。一曲爱国主义壮歌冲天而起。楚国百姓举国哀痛,纷涌江边凭吊,渔夫划船来回寻觅打捞他的真身不见,丢下无数饭团鸡蛋引鱼虾,是怕它们伤害屈大夫。后来又怕饭团为蛟龙食,逐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成为粽子,又有老中医将满坛的雄黄酒倒入江中,是要药醉蛟龙水兽,也是怕它们伤害屈大夫。从此年年五月五,江上竞渡龙舟舞,白米粽子雄黄酒,

  

  一代诗魂千古赋。

  

  江浙流传端午节纪念伍子胥。这是公元前770-476年,楚人伍子胥因父兄仇助吴伐楚。吴王阖庐死夫差继位,越国战败勾践求和,子胥建议应彻底灭越,夫差不听又信谗言,赠剑赐死,子胥视死如归,自刎前告邻人: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东门上,以看越军是如何焚城灭吴的。夫差闻之盛怒,令取子胥尸装皮革,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人端午节纪念他不仅因他是一位杰出军事家,也是爱国情怀的历史传统。

  

  东汉时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这个悲情感天动地的神话,该是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公元23-220年,东汉时上虞有女曹娥,父溺江中死,数日不见尸。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悲号十七天,最后于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孝节女惊动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其弟子邯郸淳作诔辞传颂。后浙江绍兴有曹娥墓,曹娥投江处后人建有曹娥庙,曹娥所居村镇改名曹娥镇,曹娥殉父处则定名曹娥江。端午节的曹娥江,飞渡的龙舟,喧闹的锣鼓,把传统节日从祭典变成了欢乐的景象。

  

  传说中的端午节又说是祭祖日。这是否源于我国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中下游,即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专家推论为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部族,史称百越族。他们生活在水乡,自称是龙的子孙,也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的生产工具大量的是石器,后来开始有了小件的青铜器,用印纹陶鼎作生活用的坛坛罐罐来烧煮食物,是他们的族群向文明前进的标志。秦汉时代仍有百越人。据说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的用于祭祖的节日。历史飞越了数千年,远古时的百越人早已溶入汉民族,即是少数演变为少数民族,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与时俱进到了文明社会。而端午节则成了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神话传说中又把人间最美丽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千古流芳。美丽的西湖,为千年得道成仙的白蛇做了月老,许仙和白娘子成就了美满姻缘。好景不长,金山寺的法师法海认定白娘子是妖精,唆使许仙端午节逼迫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白娘子已身怀有孕又推却不得,喝了雄黄酒显了原形吓死许仙,为救夫千里迢迢昆仑山盗仙草救活了许仙。法海容不得白娘子在人间生活,将许仙骗入寺中为僧,白娘子与小青为救许仙,率水族水满金山,但法海大显法力,白娘子终因临产败逃,虽与许仙能断桥相会,却因法海赶来无情施法,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锋塔下。多少年后小青得道,重回西湖,才打败法海,吸干西湖水,掀倒雷锋塔,救出白娘子。爱情的经典故事也是祖国文化的瑰宝。

  

  农历的五月是大热的开端,旧时称毒月,五日称毒日午时为毒时,三毒之端故称端午,

  

  人们认为这一天,各种鬼鬼魅魍魉会乘机作乱,给人们与孩子带来灾难,因此,这天必须有消灾防毒各种举措,插菖艾,佩香带,擦雄黄酒,挂钟馗等等。这是人们抗御邪恶与灾难的象征性历史轨迹。人们在认识与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是否早就留下一些朴素的忠告与预言。

  

  继承民族民俗传统与提升历史文化,不能断然割裂只能相辅相成。

  

  端午节被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然多少年来与春节、元霄节、中秋节相比,无论其庆典活动与祭祀氛围,隆重程度皆难言火爆,却显见有些清冷。吃粽子已不是端午节的时尚食品,平日里春夏秋冬的大街小巷也有叫卖声。龙舟竞渡也只是少数大江大湖的竞赛活动,偶尔出现在莹屏上听到欢乐声。

  

  端午节走进了国家法定休假日,使端午节的内涵有了新的提升。端午节从历史文化到人文经济已经有了新的图景。但在我国,端午节仍只是民间的风俗生活习惯,并未在更大范围形成国家级的庆典活动。

  

  亚州不少国家却悄然兴起日渐红火。如韩国早在1967年就将端午节庆典列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他们年年举行隆重的盛大庆典艺术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回到前题,关于争论,与其争论,倒不如先自审。国人还是要先看看自己是如何对待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中国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吃,什么节日都是吃为先。无论是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秋,离了大鱼大肉、粽子、月饼,就不成其为过节了。亲情与人文,历史与文化,往往退居到尴尬地位悄无声息。怪不得有专家在呼吁:对传统节日,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让祖国的端午节重焕生机,必须大力弘扬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有人建议,应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入手,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这总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思考与时代走向。诸如发展水利工程系统的龙舟赛、游泳赛、钓鱼赛等,开辟南部山区的风景生态游,打造端午踏青的大型活动,亦或延伸洛阳的牡丹花会、各地的名特产与文化旅游交易会等等。

  

  总而言之,端午节是我民族之大节,也是我民族精神集中展现之美丽时光,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我们更不能忘记伟大的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留给我们的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动人心魄的《九歌》犹在耳边,那爱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向前!

  

  听吧: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抱兮击呜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荒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章句》中《九歌》国殇)

  

  这是屈原哀悼为国杀敌死于国事的将士们的祭歌,他热情赞颂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威武不屈的品质,也反映了楚国人民的刚强性格和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阵亡者的无限崇敬。大气悲壮天地动容!连想到汶川、玉树大地震,有多少现代诗人(包括不是诗人的普通人)秉承了先贤遗志,书写着时代新歌。汶川大灾发生后的短短96个小时,《汶川诗抄》的出版发行,这是中华诗歌王国的又一声冲锋号角,吹响在神州大地!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同胞需要担架、帐篷,挽救生命安排生活,也需要诗歌,慰藉受伤的心灵!

  

  面对汶川、玉树大地震灾害,看着被损毁的家园,看着在废墟中挣扎的同胞,看着救援人员奋不顾身的营救,看着全体民众对于灾区的援助,诗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感情出发,捕捉诗意,表达心底的哀痛、信念、感动、沉思等等复杂的情感。这些地震诗歌中,不同于《天安门诗抄》,饱蘸着感情的文字,或低语或高呼或倾诉,无论是怎样的情感,都直指人心,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汶川诗抄流传速度很快,范围很广,创作群体也颇为庞大。地震诗歌的涌现,代表了人心的复苏和回归。人们看到:诗歌的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场重大的灾难面前,为了凝聚一个爱字,人们愿意长歌当哭。抗震诗拷问着政府的决策和动员能力,检验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参与能力,检验了民族的文化价值与国家的软实力。抗震诗歌高昂地在宣告:在生死攸关之时,在同胞利益与共同的人性面前,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之光——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危难时的民族精神品质,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欣赏和支持。洋溢在抗震诗里的民族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有责任让已融入国家文化价值体系的民族精神品质,散发出永恒的馨香。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生灵涂炭,举国哀悼;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国人的集体哀伤、感动和奉献,除了为同胞之情,除了为生命之重,别无他图。大灾中的民魂是什么?抗震诗歌作了响亮的回答:就是屈原的爱国之魂!就是以国难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是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

  

  端午节,祭典先人当可告慰屈大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无愧于自己的祖国,无愧于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而抗震诗歌是新时代的《九歌》,将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2010年6月14日

"’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