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观后感

时间:2020-11-08 09:53: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特雷莎修女》观后感

电影《德兰修女》已经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很大的触动。德兰修女身上

体现出的博爱、怜悯、执着、慈悲的精神始终震撼着我的内心。

影片是对天主教修女德兰一生行善事迹的一个整体展现, 20 世纪 40 年代的

印度,社会十分混乱, 印度教和穆斯林冲突不断, 德兰修女却出于善心不顾穆斯林的反对救了一名印度教徒, 主教不得已只能让她暂时离开教堂, 而离开教堂后在加尔各答街上所见的情形让德兰修女的人生发生了关键性的改变, 目睹穷人的生活惨景后, 她决定自己必须留在穷人中间, 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影片内容也由此展开,下面谈谈我观看影片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德兰修女的身上首先体现了一种博爱与慈悲的精神。 这一精神在影片开头就

展现出来,在武力冲突中,一名印度教徒受伤严重, 其他人敲天主教堂的门求助,

但教堂的人们担心穆斯林以为天主教站在印度教一边而不敢开门, 而德兰修女相

信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挽救,在上帝面前,他们都是平等的。所以她打

开了教堂大门, 将伤者抬进了医护室。

 在影片之后的情节中, 还有许多场景体现

了她的对于穷人、伤病患者、临终老人的深切关心之情。

另外,德兰修女的另一个精神是执着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首先救那位印度教徒时她就说 “如果有下次, 我还会这么做的”,可见她对于自己信仰的上帝,对于天主教教义的理解正确而且在行为上认真做到, 对于她应该做的, 她会十分执着,决不放弃。又如在目睹穷人的情况后,她决定留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在一起,帮助他们。她向教会提出申请时,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加尔各答的街头太混乱,太危险,而此前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主教首先的答复是,要么留在教堂,继续做修女;要么离开,不再是修女。但德兰修女说:“我答应过主要一辈子做修女,但不是在教堂,而是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中最穷的人在一起” 。由于她的执着,主教只能由罗马总教来决定,在等待的过程中, 她又去到医院学习基本的医护技能, 因为在街头工作, 会有许多的病人需要救治。

 这便是德兰修女执着精神的一个体现。

 关于她的执着, 其实是与她对于穷苦人的关爱分不开的。

 在得到允许在加尔各答街头工作时, 她每天都要为许多个孤儿到集市上向商贩讨要食物、 水果。这一举动让修道院觉得有失体面,于是院长请求主教让她回到修道院。而德兰修女的回答是, “我们不能在这样下去了, 我们要做得更多, 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圣会, ‘慈善传教士圣会’”,于是在很多人看来, 她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的要求, 但她坚持要这样做, 因为这样她们就有自己的组织, 自己的资金, 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罗马派来了神父,在见到德兰修女之前,他认为建立一个新的圣会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见到加尔各答街头的情景, 并与德兰修女交谈之后, 他决定同意建立新的 “慈善传教士圣会”,并且要留在加尔各答,帮助德兰修女工作。从以上事例中,我

看到以为充满无私爱心的修女用执着的信念与对上帝的高尚信仰感动了许多的人,得到了肯定。

在爱心的支持下,德兰修女是十分勇敢的, 她相信只要真正去关心需要关心的人,就能感动每一个人, 包括曾经的仇视者。

 这里讲一个关于德兰修女的小故事, 在影片中也有这一情节。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 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

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她为她赶走苍蝇,驱

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

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 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 医院开始时对这

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 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 便替老妇人医理,

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 ”德蕾

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 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 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

场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 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 便带她

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 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

提供给他使用。

 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 理由是德蕾莎修女

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 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

所来替他们清洗, 给他们休息的地方, 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 此举感动了许

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 不到一天的时间, 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

德蕾莎的手, 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 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 . ,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

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 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可见,德兰修女相信主的指示, 对于主的坚定信念让她很勇敢, 因为她在做的事情都是主的意志。

但是,在加尔各答, 慈善传教士圣会的工作始终都面临许多阻力。

 因为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穷人, 于是遭到了许多政治力量的刁难。

 首先是没有房屋使用权和合法性,随后在新闻媒体上有许多不好的言论在针对他们。

 但这些困难都一一解决了,在相关报道在世界各地播出后, 许许多多的个人汇票随之而来, 于是他们有了许多资金。

 但一番分配之后, 原来计划的专为穷人而建造的 “和平之城”就没有资金了,但德兰修女很从容,她说“主显然并不是很着急” ,这句话与之前德兰修女说的话很相似: 如果什么事发生了, 说明主希望它发生; 如果没有发生,说明主不希望, 就这么简单 这句话很直接地反映出了德兰修女对于上帝

的虔诚信仰。

困难总是存在, 但也会被克服, 电影会结束, 但德兰修女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关于爱与帮助的记忆将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难忘的教育。

下面,让我再回顾一下德兰修女的人生经历吧。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1910 年 8 月 27 日— 1997

年 9 月 5 日,又称做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 ,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 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 而

于 1979 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 2003 年 10 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 Beatification 。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

(Blessed Teresa



)。

特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 12 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

 15 岁时,她和

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18 岁时,她

推荐访问:观后感 观后感 修女 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