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智慧的凝聚

时间:2023-05-24 09:25: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分析劳动的概念入手,根据人具有智慧性的特点,明确人类劳动中凝聚的是人的智慧,脑力劳动体现着人的智力。这种认识根源于马克思的“三位一体的劳动”的理论,当代已经形成了决策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科学体系。

关键词:人;智慧;劳动

一、劳动的概念及直接劳动

一直以来,人们只认识到人类劳动——生产活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强调的是完成物质变换的过程,如制鞋、纺织等,以为只要有工人的体力劳动就可以创造价值了。其实,任何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除去物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外,还需要精神生产资料即智慧,需要知道为什么劳动和如何劳动。不但要掌握科技知识,还要会正确的集体协作即组织管理,更需要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否则生产出过剩的或过时的商品,这种劳动就不仅对社会无益,也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收益。

人具有决策、管理的能力,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想好了才干。这说明人所从事的任何劳动,都需要在头脑的指挥下进行,都需要或多或少的脑力劳动。所以,衡量不同形式的劳动,用付出了多少力量(体力),流了多少汗水,花费了多少时间,都是不确切的,而用含有多少智慧来区分,才是更为恰当的方法。马克思说:“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其实就是人的智力。人凭借这种智力,不仅认识自然,而且掌握自然的规律,形成科学的目标,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劳动是人凭借他的智力、体力等素质,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进行的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行为活动。劳动是人类的智慧和知识外化为需求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人的内实践(思维活动)与外实践(操作行为)的完美结合。人们所说的劳动通常都是指直接劳动。所谓直接劳动,是指人的直接的生产实践。其特点是把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物质的劳动对象,得到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或者使物质产品转移而达到消费(或满足需求的劳务)。前者一般指的是生产工人的劳动,后者指的是直接服务人员的服务劳动,两者的本质都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人们习惯于把这种直接劳动称为体力劳动,其实,有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有把握极简单技能的体力劳动,也有把握复杂技术的体力劳动。这些直接劳动之间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体力大小的差别,而在于用更多的智力来代替体力。

我们都承认智慧比金子更宝贵,那么如果发问,多少粒沙子才能相当于1克金子。从数量上是无法计算的,但是从质量上就有方法。我们可以用“含金量”这个指标来衡量。假如调查得知,在10万沙粒中可能有一粒含有极微量的金的成分,利用这个概率和这个极微的量,我们都会计算出应该是多少粒沙子。同理,如果要问,人的不同类别的劳动应该如何衡量呢,其答案就是应该以所包含的智慧性进行衡量。否则,我们就无法回答,究竟多少体力劳动才相当于一定量的脑力劳动。由于人的智慧性是很难衡量的,作为初步的方法,可以引入人类平均智能水平的标准,高于这个标准的劳动,所含的智慧就多,高科技的产品就体现出这一点。用这个方法来分析就可以得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都是含有极高智慧的劳动成果。

二、劳动系统的科学结构及劳动中的固有物——意识(智慧)

人们已经认识到,劳动绝不是只限于体力劳动,而是有不同的层次,有确定方向目标、方法手段的决策劳动,有团结群众、协调关系的管理劳动,有发展科技、提高效率的科学研究劳动,还有具体操作的直接劳动。确定人的某个活动为劳动,首要的条件是它应该是为人类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来创造条件。违背这一方向的活动就绝不能称为劳动,而是破坏与毁灭。劳动要想成为可能,必须要有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这两者是劳动系统的最基本要素。此外,劳动系统包括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必然联系,称为信息,还包括劳动者所掌握的劳动理论与方法,以及劳动系统输出的结果。所以任何劳动系统都必然包括上述五个要素。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的现实体现,从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能力去考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主观精神去考察,就是科学技术(硬科学与软科学)的发展水平;从人事系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考察,就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的体现说成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前者体现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后者体现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水平,而这两者均发端于人类的意识即智慧。人类的智慧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也不相同。

通过理性的思维可知,有一种固有物隐藏在五花八门的一切的劳动之中。这就是人所独有的知识性决定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是在直接劳动之前就确立的,即自觉或不自觉的决策活动,这种决策活动得到的决策结果是直接劳动行为的动机和指南。而在直接劳动的进行之中,还要有意识活动,即要不断地作出一系列的判断,并以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行为目标的操作、控制与管理。这种隐藏在一切直接劳动之中的意识活动,正是人的某种活动能称为劳动的依据,是人的劳动区别于动物役使和动物活动的根据。人的行为前的意识活动所得到的决策结果,一旦与行为者分离而成为独立的活动,就形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其实任何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两者的结合,不可截然分开,只能区分为以劳心为主或以劳力为主。随着科学的进步,自动化工厂和智能机的出现,人类将从体力为主的劳动阶段,过渡到劳心为主的劳动阶段。由此可以区分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劳力的成分很大;以工业为主的社会,劳心的成分在增加;以科学技术(信息)为主的社会,劳心的成分完全成为主流。以美国为例,在1920年之前,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最大,农业社会是以重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到1940年,工业劳动力已达到40%,而农业劳动力只占有18%,工农业两者之和占社会劳力的绝大多数。当时虽然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但这时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已经大大低于工业劳动力数量,也低于知识劳动者的数量,这可以说是工业社会的标志。到1980年,农业劳动力已极大减少,而知识劳动占有了社会的极大比重,达到50%,这是科技社会(信息社会)的标志。

人可以依靠其智慧逐渐消灭重体力劳动,体现着人在发挥人的作用。例如人拉车可用牲畜拉车和发明汽车取而代之。但人的知识性、创造性、发明性是畜力、汽车、智能机所不能代替的。隐藏在直接劳动中的脑力劳动,或称为智慧,就是人类一切劳动中的固有物。

三、脑力劳动体现人的伟力

劳动是人所特有的行为活动,它是人的本质的最重要的一种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之所以称之为“劳动”,是因为它是与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相联系着的,即使是推车抬轿这样简单的劳动,也是因为人想好了才干,他明白自己的工作能换来一家人的衣食。这就说明他是由头脑支配的行为,因而也是脑力劳动。由此可见,任何体力劳动的行为,一定受思维活动成果——行为动机所支配。而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都是思维成果——行为动机的具体表现。分析得知,思想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内实践过程,而具体操作是人的外实践过程。内实践与外实践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人的有意识的全部行为过程。而就人的本质而言,内实践过程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处于主导的地位,只不过古代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脑力劳动才是人的劳动中的固有物,它不仅寓于脑力劳动之中,而且一切直接的体力劳动也无不隐含着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才反映人的本质特征。不经过脑力劳动过程的体力劳动,对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人脑的这种特有功能,使得并不具有巨大体力的人而能成为“世界之王”。现代人类的智慧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他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世界上的恶虎、雄狮等猛兽消灭掉,而且他所积累的毁灭能力足以把我们这个星球摧毁好几次。现代人类已经成了地球的主人,或者称为“地球司机”。“世界之王”、“地球司机”,这一切都不是人的体力所能办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与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智能机(自动化机械工具)的生产相比是多么的渺小。一个用铲子掘土的壮汉,他所创造的价值无法跟一个开着掘土机的女工相比。中国农民以手工劳动为主,而美国的农业则以科技为主,其结果是几亿中国人种地才能保证中国人民的温饱,而美国300万农业工人就能使美国有大量多余的粮食出口。这种巨大反差的秘密就在于要发挥人的特性——脑力劳动。现代世界之所以形成“南北”、“东西”、“穷国”、“富国”,其秘密也就在这里。“智慧比金子还贵”正是这个道理的形象说法。

在《资本论》的第3卷中,马克思说:“附带指出,应当把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区别开来。二者都在生产过程中起着自己的作用,并互相转化,但二者也有区别。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劳动,一切发现,一切发明。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共同劳动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1]马克思称它们为“三位一体的劳动”。其实,一般劳动指科学发现与发明,这是今天思维科学的研究内容;共同劳动指协作,即现今所说的组织与管理,是行为科学所研究的内容。而直接劳动就是我们俗称的体力劳动。研究这三种劳动,形成了今天的三大科学体系,即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社会已经发展到以脑力劳动者为主要劳动者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精神劳动资料比物质劳动资料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脑力劳动要求极大地提高了人的智能水平。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9.

推荐访问:凝聚 智慧 劳动 是人类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