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时间:2023-06-01 10:50:3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74-02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段,距贵阳市155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5°36′~108°13′、北纬27°8′~29°12′,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86.95万亩(其中高产稳产田198.68万亩,中低产田388.27万亩)。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南部、北部、西北部气候条件各异。境内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多年平均年均温13℃~18℃,无霜期270~280天,热量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000~13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光、热、水匹配较佳。自然、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

一、遵义粮食生产概况

全市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1150万亩左右,常年粮食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常年播种面积250万亩左右,亩产在300~600公斤/亩,最高亩产已突破800公斤。玉米220万亩左右,亩产在350公斤左右。马铃薯250万亩左右,亩产229.02公斤(折粮)左右。红苕在160万亩左右,亩产245.41公斤(折粮)左右。小麦160万亩左右,近年来下降到120万亩左右,亩产在160公斤左右。高粱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17.2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35.6万亩,平均每年增加1.84万亩,总产从20151吨增加到41119吨,高粱种植面积和总产逐年增加,但单产不高,平均单产在107~151公斤/亩之间徘徊不前。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92万亩(水稻242.47万亩、小麦69.6万亩、玉米241.08万亩)。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32.54万吨增长到1997年的284.59万吨,2008年已经增加到341.96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1997年的484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20公斤。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554元增加到2007年的 2819元。

二、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与经验体会

1.认真贯彻落实党发展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切实加强领导,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认真落实党的10个中央1号文件,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科学论断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宣传贯彻到农村农民中去,指导农业生产。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为粮食生产提供组织保证。粮食生产始终是我市经济工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全市改革、稳定的大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产业,是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因此,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始终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抓在手上,毫不松懈。各县、区(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农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农业生产工作,有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科技推广,是粮食增产的根本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推广 “老五突破”技术,使粮食产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期末,全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推广普及率已达到95 %以上。“十一五”期间,又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新五突破”技术,在“十一五”前两年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粮食产量又再创新的水平。

一是加大“两杂”良种推广应用,粮食单产显著提高。1978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在250万亩左右,亩产在200多公斤,到1997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259.4万亩,亩产501.5公斤,单产实现了翻番;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提高到了341.9公斤。

二是大力推广水稻“两段育秧”、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稻两段育秧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试验示范推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推广普及,水稻单产从321.9公斤提高到398.0公斤;玉米育苗移栽由1991年示范推广到1996年推广普及,单产由332.0公斤提高到373.8公斤。

三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单产显著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由1993年引进试验示范到2007年推广面积达180万亩,水稻单产显著提高。

四是推广旱地宽厢宽带技术,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旱地宽厢宽带中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净作玉米产量相差不大,二者单位复合产值确存在成倍数的差异。

五是示范推广超级稻,提高单产。我市的水稻大面积生产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推广超级稻品种亩产可增加50~100公斤。

2008年,全市推广杂交水稻237.49万亩、杂交玉米239.31万亩,分别占种植面积的97.95%、99.27%。推广水稻旱育稀植180万亩,宽厢宽带栽培80万亩,水稻抛秧30万亩,油菜免耕栽培80万亩。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有效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推广超级稻30万亩。

3.党政领导挂牌办点示范,典型引路,辐射带动效果显著是动力

办点示范是我市推动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市政府要求各级都要抓点示范,树典型,办样板,成功一点,带动一线,扩大一遍。在粮食生产示范点上,组装配套新品种、新技术,今年全市市县领导干部共挂牌办示范点40多个,面积2 万多亩。

4.强化项目带动,促进粮食生产

以实施“粮增工程”、“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及高产示范栽培”等重点项目工程为载体,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为手段,层层大办示范样板,促进粮食生产。在项目实施示范样板点上,组合应用省、市主导杂交优良品种、旱育稀植、规范化栽插、测土配方、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并强化示范点的带动作用,促进粮食生产。

5.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建设科技推广队伍,为粮食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全市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446个,有专业技术人员3387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50人,中级425人,初级2000多人。

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市共招收农广校系列中专生8089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28021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6028人次,培养星火带头人27374人、科技示范户71376户,为农村培养了留得住的生产技术人才。

6.落实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的生产投入

近年来,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大了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出台了惠农政策,对种粮农户实行政策性补贴。2007-2008年度,全市农民获良种补贴计7526.5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计41931.61万元、粮食直补计1513.12万元,三项共计50971.23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2.耕地质量降低

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欠帐严重,加之不合理的施肥结构等,使粮田地力衰退、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3.粮食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4.粮食产品比较效益低,农资价格偏高,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5.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在家务农的劳动力相对较弱,对轻减型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投入不足

四、粮食需求及发展潜力分析

粮食需求:到2020年,全市人口将达800万人左右,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共需粮食320万吨。如要保持现有40万吨左右的粮食调出量,粮食总需求将达360万吨。

发展潜力:在耕地面积不断快速减少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总量增加的关键。遵义市作为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应用,科技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在粮食产量还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空间,潜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势强劲。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四大优势:

1.气候优势

遵义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南部、北部、西北部气候条件各异。境内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多年平均年均温13℃~18℃,无霜期270~280天,热量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000~13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光、热、水匹配较佳。自然、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这些都是发展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2.产品品牌优势

遵义市在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内建基地,外抓市场,扶持发展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湄潭“茅贡米”、余庆“大凉山”精米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米加工企业和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订单农业生产形式得到拓展,优质稻生产、加工、销售获得长足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大米加工企业36家,其中获得中国淮安国际优质米博览会金奖的大米加工企业2家,大米加工能力达到23.6万吨,年实际加工大米15万吨,其余产品除销往市内、省内外,还销往临近省、市。

3.薯类作物尚有增产优势

遵义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50万亩左右,红苕种植面积180万亩左右。通过品种更新和推广脱毒薯,单产提升空间还大。

4.科技优势

近几年,遵义市主要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玉米营养体育苗单株定向移栽、油菜育苗移栽、脱毒马铃薯、种子包衣等农业适用技术。“十一五”时期,遵义市将继续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和高产品种,如准两优527、Q优6号等超级稻品种等,依靠科技增加粮食产量。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有效保障粮食稳定增产。

五、今后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360万吨左右,优质农产品达70%以上。

2.主要措施

2.1依靠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增产的最基本源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能否继续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在于能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在于培育、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粮食品种。在“十五”期间,我国在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方面已经培育出一些高产优质品种,并试验推广成功。1996年,我国启动实施了超级稻育种计划。目前己育成20多个超级稻品种,还集成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就遵义市来说,就是要大力推广超级稻等高产品种,力争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2.2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产出率。通过实施“沃土工程”、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改造中低产田土,增加土壤肥力,确保粮食产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建设标准基本粮田150万亩。

2.3良种研发和推广。加强种子资源的研发、培育、扩繁和推广体系建设,培育10~20个像遵玉系列、益玉系列等适合本地推广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年水稻新品种更新率达到100%,玉米新品种更新率达到90%,其他作物新品种更新率达到60%以上,新品种平均增产粮食7%左右。

2.4生产技术组装配套与普及。在主要产粮区,以玉米、水稻、薯类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目标,优化、集成一批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重点集成推广和普及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如: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营养体育苗移栽、旱地宽厢宽带栽培等),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节水、节肥等资源节约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

2.5病虫、草、鼠害联防联治。建立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检验化验、控制扑灭、技术支撑以及物资保障体系,对各种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效提高到85%左右,防治技术到位率提高25%。

2.6大力推广脱毒两薯。马铃薯、红苕单产增幅空间还大,通过推广脱毒薯种,建立建立完善种薯良繁体系,加速品种更新,把单产提高到2000公斤以上。

2.7生态保障。通过建设100万口工程,结合“三沼”综合利用,推动农村生态建设,为粮食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六、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1.在国家加大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省级也应加大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如:我市的凤冈、道真县等都未进入粮食生产主产县纳入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

2.加大粮食生产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投入到科技推广项目、适用技术示范办点和适用技术横到边纵到底的普及上。

3.培育和扶持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粮食产品生产,提高种粮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4.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粮食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监管,保证粮食产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推荐访问:遵义市 粮食生产 对策 现状 发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