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模式探析

时间:2023-05-27 18:10: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村寨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村寨的数量大且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因此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有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发展模式

[中圈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0)02-0071-03

村寨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区域经济中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十七大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下,民族村寨经济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发展。

一 村寨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村寨经济是以村级行政区划所规定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在经济学中既有宏观和微观双重性质的一个研究范畴。村寨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单元。是一个村范围内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村寨经济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其产业类别和经济成分都是通过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来反映,而国民经济的发展指标又是通过对各村寨经济的统计分析及汇总得到的。同时,村寨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为目的,村寨经济发展的速度及产业结构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林毅夫先生1999年提出的“新农村运动”也就是加强村寨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温铁军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则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而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

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必须把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在西部地区更具有普遍性,因此对民族地区村寨经济进行研究,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发展农产晶加工业,壮大村寨经济;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因此,虽然少数民族村寨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但是,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十分落后的少数民族实现脱贫致富,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在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及东部的山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市场机制不完善。具体如下表:

以土家族聚居区的村寨为例:土家族集中在武陵山区的湘鄂渝黔边区,人口802.8万。根据实地调查,到2008年底,大多数土家族村寨的农民人均收入不到700元,大部分的村寨都是以农业为主,结构单一。由于农户收入低,影响了对再生产的投入,规模化生产和经营非常不足,严重影响了村寨经济发展的潜力。

由于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性,村寨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不同的民族村寨在种植农作物方面存在不同偏好。且种植技术与生产效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文化的异质性使传统工艺丰富多彩,但由于技艺传授的隐蔽性,因而形成不同传统工艺的典型村寨群落,因此传统艺人一般都同以村级单位集群。

三 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案赋、信息技术条件、资金积累、劳动力素质、交通运输系统等因素的制约,要发展村寨经济必须注重比较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选择发展模式要以能推动民族村寨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出发点。

(一)比较优势优先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水平低,但也存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认为,在资本、劳动不能在国际间或地区间自由转移的前提下,各个国家或地区应专门生产它们在生产成本上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经过贸易交换,都能节省劳动而得到好处。虽然当今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一切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加强,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比较优势仍然存在。我国民族地区村寨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如在林产品生产加工、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土特产生产和加工等方面既有比较优势又有绝对优势;由于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发展水平低,其劳动资源丰富、成本低,因此,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二)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所存在的突出结构性矛盾是缺乏区域分工。地区之间农业结构雷同,造成低水平过度竞争。能否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每个生产者都必须将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个产品或产业,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加以精心培植,努力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如果将我国农业置于WTO框架之下,蔬菜生产及加工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根本的问题在于,能否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能否真正做到所生产和加工的蔬菜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能否真正以世界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许多农产品均出现相对过剩的农业发展新阶段,民族地区村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改进生产经营策略和经济运作方式,变产后推销为产前营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这也是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内容。发展订单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而不能坐等别人上门,应该是在拿到订单之后,再行安排生产。

(三)特色产品主导原则

民族地区村寨应当研究市场、研究自身,做到知己知彼。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各个不同市场的消费特点和趋势,紧紧把握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特点、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分析自己能够占领什么市场。依据村寨的优势资源、独特传统工艺及有利的区位条件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从而提升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综合竞争力。民族地区村寨多在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其文化习俗方面具有异质性和特殊性,有很多自己民族所特有的特色产品。但在民族地区,由于人们市场观念及商品意识相对较弱,很多民族村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特色的重要性,甚至许多特色产品都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就是有一定商品加工,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营销,导致特色产品没有统一的品牌,而且

市场秩序混乱。因此,遵循特色产品主导原则,发展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首要任务。

(四)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结合原则

村寨经济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实现这一开放系统的稳定。村寨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要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合理,而且要功能健全、稳定、高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因此必须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和统一原则,从而形成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 民族地区村寨经济模式选择

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由于受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上历史原因,不可能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套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民族地区村寨经济要充分利用村寨经济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通过“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村寨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从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正是由于民族地区村寨的特殊性,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差异很大,很难以一种模式概况全部,必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专业化经济发展模式。

(一)农业生产产业化模式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农业生产主导的民族地区村寨,应转变自然经济观念,进行农业产业化的改造。根据比较优势来选择种植业结构,以取代农业产品的地区性自给自足,把区域专业化作为中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选择以农业生产主导模式的村寨经济。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特色农业产品生产,按风险共担的原则组织规划农业生产,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大市场,获得农业的高效益。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要求和资源条件,择优发展主导产业;围绕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使农业走上优势互补、产业互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这就要求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的矛盾,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带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旅游业带动模式

民族地区众多村寨不仅有风光秀丽的山水自然景观,而且民族风情特色显著,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类村寨则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它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表现为直接给交通运输、宾馆饭店、商业网点、景点景区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带动和影响了农林牧渔、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发展,而且还能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选择这种模式应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旅游资源的创新经营,提高旅游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度,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效应。促进民族村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劳务经济先导模式

在土地的制约相对突出而又无特殊优势的村寨,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这些村寨则可以选择劳务经济先导模式来取得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地将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形成低成本市场竞争优势。一方面外出的劳务人员可以带回大量紧缺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劳务人员普遍受到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涌现出一大批经营、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此外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创造了条件;同时劳务的输出为民族地区村寨同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开辟了通道。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有巨大的潜力和竞争优势,对于资源优势不明显,且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村寨,选择劳务经济先导模式将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集群带动模式

民族地区村寨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而且也要充分利用历史基础并结合经济发展预期,从而形成特色突出具有一定程度集群的传统工艺品加工产业。产业集群系指一些相关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通过集聚成群而不断提升企业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现象及其过程。通过不同村寨产业在交通相对便利地点的集聚,有利于地方品牌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其外部规模经济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生产资料的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节约、信息技术成本的节约。同类企业或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的聚集,营造了技术创新的氛围。集群内同类企业争夺同一市场,同行相互比较,必然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问题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而这都必然不断地推动创新和技术改进。无论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发展选择何种产业,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比较优势,注重“三效益”的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荐访问:村寨 探析 民族地区 模式 发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