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聘着,工作依然是一切

时间:2023-05-29 15:20: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大道、德平路的丁字路口,有一座工厂,向阳,厂门对着杨浦大桥的上匝道,这是一个略显嘈杂的路段。很奇怪的是一旦经过这家工厂的门口,分明感受到和有着10条公交线路东西川流的马路不一样的气场,那就是安静,而安静来自于神秘。“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八○五工厂”这一个厂名,决定了它的厂门口的安静和神秘。门岗严谨,让人肃然起敬。从厂门外看进去,四八○五厂依旧是静谧的,好像是一处机关,无声无息。

军工厂越是静谧,越显得它的神秘。神秘的是它的工作性质,神秘的是里面的人。确实如此。这是一家并不起眼的厂,但它可以说是中国海军舰艇维修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面还有很平凡的人,林华卿,四八○五原副厂长、副总工程师。称林华卿为“原副厂长”,是因为她已经退休了,但厂里没有人把她看作是退休的领导,因为她天天在厂里,天天工作在舰艇维修的第一线,还时常要出差、出海试航,她是一个穿了工作服上班的人。

人生中的一个决定

牵动另一个决定

当林华卿穿了工作服在厂区时,没有任何显眼之处,看上去就是四八○五厂的一个普通员工,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认识她,她也认识他们,有中年的干部,有年轻的职工,从她和他们言语对接的亲和便知道相互之间的融洽,当然也渗透着他们对她的敬重。

中国海军日益强大,正在从近海驶向远洋,那一艘曾经去索马里执行任务的054型护卫舰,可以作为一个亲历者,如今正在船坞内进行维修。舰艇维修同样是海军实力的体现和保障。每每看到它们,我们都理当想到,舰艇的维修者工作的神秘和重要。

林华卿就是这么一位看上去一点不神秘的团队核心人物。人们认识她,可能先是认识她的令人崇敬的身世。她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曾侄孙女,她是清朝水师鱼雷艇长林朝曦的孙女,她是东海舰队副司令林遵的女儿。家族的爱国血脉,激励着林华卿对舰艇维修事业的执著追求。人们了解她,感受到她一生的追求,但她的几十年不是一种必然的延续,更接近于偶然的开始。

林华卿1979年踏进四八○五厂,从一个技术员开始的舰艇维修事业,是从偶然开始,是从改行开始。35年来,她和她的四八○五厂的同事们为中国海军的舰艇维修作出了卓著的贡献,而在所有的卓著贡献中,林华卿也发挥了卓著的作用。她承担过很多很重要的社会、部队职责:她是党的十五大代表,两次参加上海市党代会,也是海军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东海舰队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担任过上海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人大代表……她获得过许多很重要的荣誉和奖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海军企业劳动模范……两次获得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缎带,从1983年至2004年,一共十多次佩戴在林华卿的胸前。所有的社会、部队职责和荣誉,如果要列出一份清单,那是“加长型”的,它证明的是职责和荣誉,但是它更证明的是林华卿是怎样的一个人,更证明的是社会、部队和同事对林华卿的赞扬和信任。林华卿一直说,这些荣誉的背后有许多是偶然,有许多是机遇。是的,是会有偶然和机遇,但是这些偶然和机遇恰恰又是冥冥中的必然。当然,所有的光环和荣誉,在林华卿穿了工作服,行走在四八○五厂厂区,工作在舰艇维修第一线时,在和团队成员之间激烈论辩某一个方案时,是一点点也察觉不到的。

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谈论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卒子过河就没有回头路,人生中的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了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就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林华卿的人生命运好几次都是在变数中选择与被选择,变数往往是偶然,林华卿却是在偶然中找到了必然。

1947年,襁褓之中的林华卿从美国到了中国。曾经有文章赞美林华卿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怀抱,林华卿笑着说,我都还只有一岁多一点,怎么可能是毅然回国呢?真实的情况是,林华卿的父亲林遵时任中国驻美国的海军武官,1945年他从美国率领了8艘军舰回国,第二年母亲带着女儿自美而归。对于母亲来说是回国,对于出生在美国的林华卿来说,这是她人生命运的首航。假如当时没有回国,也许会走上另一条人生之路,但是没有假如,林华卿还没有选择的意识,她的父亲母亲选择了回国。正如他的父亲1949年4月23日率领30艘国民党舰艇起义,如果没有这一伟大的壮举,也许林华卿会随父母去台湾去美国,而后成为一位外籍科学家也未可知……但是没有假如,因为父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万物复苏之际,父亲却是癌症晚期,林华卿从山东电力公司调进了四八○五厂,技术员还是技术员,电还是电,但是从陆上到了水里,从发电转行为舰船维修,从国企大工业转向军工厂,假如当时没有改行……依旧是没有假如。“人生中的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了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就不是偶然。”

就好像是1996年那一次被外国专家吓唬会“上军事法庭”的往事一样,林华卿的心即使在当时也很淡定沉着,因为她和她身后的四八○五厂有充分的自信,她不会茫然地将海军的新装备当作试验品,而是在胸有成竹之时的勇敢进取。

当时,正值林华卿带领四八○五厂一批技术人员从某一个造船大国学习进修回来,要对第一艘新装备进行维修,这在当时,还完全是国内的技术空白。新装备是“海军的宝贝”,其价值可想而知。船的维修首先是要将船体脱离水面,这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尤其是要将这艘新装备脱离水面,面对的困难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因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法和方案,如果方法不对,就可能直接导致舰艇事故。按照外方设计要求,这艘舰艇应该“进坞”修理,而林华卿和同事们根据工厂和上海地区的实际条件提出了“上排”的方案。外国专家认为这种做法风险很大,所以给林华卿最后通牒,“一旦出事故,你是要上军事法庭的”。林华卿和她的同事们对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复核,认为完全可以确保成功。就这样他们顶住了外国专家的压力,当然也是在万无一失的前提下采用了上排的方法并获得成功。

就是为了确保这个万无一失,林华卿和同事们将在国外进修时所接触到的舰艇维修技术资料,整理出了各种修理工艺和检验标准等相关的技术文件共一百多万字,这给予他们与外国专家的叫板做了最扎实的技术铺垫。她知道一位老技工是坞墩设计方面的权威,就去虚心请教,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坞墩的设计进行了精心的计算,他们反复进行论证,共同为上排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经过全厂上下的齐心努力,这艘潜艇提前12天修毕出厂。为此,海军装备修理部两次发来表扬电。海军上海基地还专门召开表彰会,为林华卿和其他同志记功嘉奖。

回忆起17年前的这一段“历险记”,林华卿说,现在这样的上排实在是小事一桩,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次实践,累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在当时,我们对这艘新装备知之甚少,也没有现成的资料,完全就是“第一次吃螃蟹”。正是有了勇敢而科学严谨的第一次,如今才能笑谈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小事一桩”。

拿本《电力工程设计手册》踏进四八○五厂

“小事一桩”是从最小的事情开始的。父亲从小就要求林华卿做人要正直、正派;做事要尽力、守信。在读大学时,导师对林华卿说,在大学里要学会两种本领,一是翻书的能力;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父亲和导师的教诲,在林华卿改行之初,再一次派上了用场。从原来电力建设公司的发电配电专业工作,改行到四八○五厂的舰艇电气设备电网维修,用现在的“跨界”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林华卿是拿了一本《电力工程设计手册》走向新的工作——这一份将足以让她热爱一生奉献一生的工作。书本给予她的是理论,遇到问题,就到现场去寻找答案。她拜工人为师,一头扎进船电、电机、电钳等主要修理小组,在生产第一线融入了新的工作。

所谓“融为一体”,不仅是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信念和态度。给舰艇敷设电缆,是舰艇维修的主要工作之一,上至桅杆,下到机舱底部,劳动强度大。如果林华卿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不去参加电缆敷设,没有人会责难她,但是林华卿硬是钻进了舱室,和一帮男同事一起拉起电缆,当然也和男同事一样出海试航……

如果说是导师给了林华卿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思路,父亲和师傅们则造就了她的执著、认真和孜孜以求。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在林华卿进厂仅仅五年之后的1984年,四八○五厂厂史上诞生了一项新的纪录,第一次以职工选举的方式选出了车间主任。对,车间主任就是林华卿。也许,在此之前,林华卿实际上已经在负责很多的工作,但是,从担任车间主任那一天起,她开始真正成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直至后来担任四八○五厂的副总工程师和副厂长。

这是偶然吗?是偶然,这是机遇吗?是机遇,但是所有的偶然和机遇都不仅仅是偶然和机遇。如果林华卿没有信念,是不会被选出来的;如果林华卿没有让人信服的能力,是不会被选出来的;如果林华卿没有凝聚力,也就是没有如今的一个热词“正能量”,是不会被选出来的;如果林华卿没有实干精神,没有和工人打成一片的亲和力,还是不会被选出来的。

“要找林华卿,先到第一线”,这是车间职工常说的一句话。林华卿当车间主任这几年,同一帮工人钻机舱、爬桅杆、拉电缆、试电机,白天黑夜地往生产现场跑。夏天顶酷暑骄阳,踩着三轮车挨个码头、挨条船给工人师傅送冰水;冬天迎刺骨寒风,随舰船出海试航,任风浪颠簸,雨雪肆虐。

潜艇主电站、主电机的修后试车十分关键,每逢这时,林华卿总是泡在现场和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从接线到调试,小心翼翼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迅速排除故障。

林华卿反复向朋友说,舰艇维修,尤其是潜艇维修,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因为这涉及全艇官兵和他们的家人。2003年,海军361潜艇事件,导致70名官兵全部死亡;2000年,俄罗斯核动力潜艇库尔斯克号发生爆炸沉没,艇上118名官兵全部罹难……这些悲剧每时每刻都是在训诫。这也就是为什么林华卿和她的同事们,会把自己的工作看得这么重要,做得这么严谨,会完成得这么出色的原因。林华卿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

可贵在于,林华卿一直不承认自己个人有什么了不起。就连有幸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她也会有对自己优势的解释:军工企业,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在林华卿工作的几十年间,从市级到国家级,获得的荣誉既数不胜数,又是众望所归,如果她在家里要做一个陈列,那是蔚为壮观的,只是从来没有见她展示过。记者采访她媒体报道她的频次也很高,但是她对有些文章不满意,因为不真实,因为夸大了她个人的作用,舰艇维修怎么可能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和完美默契才可以完成的工作。

这么一种境界不经意地印证了29年前林华卿被职工选举为车间主任的必然。

断了肋骨,

僵直着身体坐上了飞机

从叔曾祖父林则徐开始,历经爷爷林朝曦、父亲林遵,直至林华卿的两百多年来,这一个家族就是一张爱国主义的光荣榜,同时又是一张与祖国海防结缘的家族光荣榜。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的事迹家喻户晓自不待言,让我们怀有另一种崇敬的是林氏几代人爱国主义的一脉相承,并且几代爱国主义的行为都是由海而生。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其中或许有林氏家族的祖训,或许有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的使然,或许是每一代林氏家人以自己的亲历亲为继承且发扬。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让人们充满敬意。林华卿的爷爷林朝曦,曾是清朝海军的鱼雷艇艇长,北洋水师的覆灭,使他明白了海防的重要。1924年,他让18岁的儿子林遵报考了烟台海军学校,1929年林遵赴英国,先后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朴次茅斯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赴德国学习潜水艇技术。1946年10月,林遵率领舰队收复了我国的南沙、西沙群岛。1949年4月23日,在解放军渡长江前夕,林遵时任国民党江防第二舰队司令官,率领30艘舰艇、1200多名官兵在南京附近水面起义,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这一永载史册的壮举,为解放军渡江打开了长江之水门,也为日后海军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海军装备。1955年林遵被授予少将军衔,1975年担任东海舰队副司令。

有点像是“女承父业”,林华卿则是在父亲告别人世的同一年,踏进了海军领域,在海军的舰艇维修中发挥着自己的热情和作用。虽然林遵没来得及看到女儿在舰艇维修上取得的成绩,但是女儿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林华卿和同事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海军的舰艇维修推向先进水平。对父亲,林华卿没有很多的公开表白,她对自己颇受人瞩目的身世一贯三缄其口。当有人提及她的身世时,林华卿总是说:“前辈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需要我们以行动来继承。”但是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该也是她内心的欣慰。

可以“告乃翁”的欣慰,来自于林华卿的信念,也来自于林华卿三十多年的点点滴滴。

林华卿的学习精神是出了名的。1995年她和同事们去欧洲某国进修,学习某型舰艇的维修技术。这一次进修很重要,但是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障碍。由于教师不懂汉语,翻译不谙专业,林华卿处在“外国人讲话听不懂,中国人讲话也听不懂”的尴尬境地。无奈之中,林华卿每天晚上除了巩固白天的学习成果外,还坚持给翻译补专业课。这样,为把每一项修理工艺弄懂、吃透、记熟,她得付出双倍的精力。

林华卿和她的同事们突出的敬业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感动了外国教官。当她被评为优秀学员时,一位外国教官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赞赏地说,“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回国后,林华卿又一头扎进材料的整理工作中。仅用了半年时间,她就和同事们整理出了各种修理工艺、检验标准、系泊和航行试验大纲等技术资料,让自己的所学所知能够长期地服务于新装备舰艇维修。

外国教官只是看到了林华卿的学习的敬业精神,他不知道,林华卿是带着云南白药和止痛片踏上飞往异国的旅途的。原来,临出发前的一天,林华卿不慎摔了一跤。登机前,她从医院里刚刚拍到的片子上,看到自己胸前的一根肋骨折断了。林华卿回忆说,当时她也曾想不出国了,但是她是组长,临阵换将已不可能,林华卿一咬牙,就僵直着上身坐上了飞机。

这已经是林华卿第三次在骨折的伤痛中奔向工作第一线。忘我地工作,常常使她疏于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一次,一艘潜艇主电机台架试车在即,林华卿在检查准备情况时,从试车台上一脚踩空,摔折了脚骨,她打上石膏,只在家休息了半个月,又回到了维修现场。另一次,一艘潜艇要进厂坞修,在做技术准备工作时,林华卿不小心从自行车上摔下,又摔折了脚骨,但她仍一瘸一拐地每天奔波于船坞、码头、车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她的叔曾祖父林则徐画像两侧的格言。1949年林华卿随母亲回福州时,在叔曾祖父画像前叩拜过。当然,林华卿不可能非常清晰地记得自己3岁时发生过的事情,她更不习惯把自己的行为上升到列祖列宗的祖训光辉,但是与从小的耳濡目染,受家庭文化背景的熏陶是一定的。

尤其是在自己承担过很重要的社会和部队的重要职责,获得了很重要的荣誉之后,林华卿更是把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当作自律。自然作为一个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有许多单位邀请她去作报告,传授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是,林华卿说,她最不喜欢作报告,于是也就很少去做,她也最担心自己会随着荣誉的叠加远离了自己的工作。

可以这么说,踏实的工作作风,正是林华卿的劳模风采之一。“要找林华卿,先到第一线”,这是当年林华卿担任车间主任时车间职工常说的一句话,之后林华卿担任了副厂长,依旧如此。一天,有位记者前去采访,中午时分,林华卿和记者一起到工厂餐厅去吃午饭,也就是5分钟的路程,林华卿和几拨年轻员工商讨工作,林华卿对记者说,十几年来,休息日和节假日是我们讨论和研究解决技术问题的公认时间。在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我们的共识是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等级之分。我们经常为了一个问题、一个数据争得面红耳赤,直到有了令人信服的结果。多少方案、多少工艺都是这样“争”出来的。但方案和工艺一经形成,那就是铁板钉钉,大家都必须严格执行,这就是工艺纪律。“潜艇关系到全艇官兵的生命和国家的声誉,维修不允许有任何差错。”这就是林华卿的工作态度。不对,林华卿纠正说,这就是我们四八○五厂的工作态度。也是那一天和前去采访她的记者在一起的时候,林华卿拉住了一位同事介绍,这是我们的上海市劳模,很了不起,有一次我们要一起去外地开会,但前一天晚上他因胃出血住进医院进行手术,我们去探望时他身上插着五根管子,但他还强忍疼痛向我们交代需要办理的工作。而那位同事有点腼腆,连连摇头说,比起林总,我真算不了什么啊。在林华卿看来,舰艇维修就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表现出来的也是团队的精神。她深情地说,我们这个团队就是这样日日夜夜、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已经记不住创造了多少个“第一次”,填补了多少国内空白,每当我们看到经过自己双手维修的舰艇驶离工厂、驶向深蓝时,所有的疲劳都会消失,因为蓝色的中国梦正在我们这里延续和实现。

军工厂很重要,名声很好,但是经济效益一般,在其他很多相关领域,林华卿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当然,对于林华卿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林华卿出生在美国,她也可以去美国定居,况且那里还有父亲生前的朋友向她邀请,当然对于林华卿来说,这也是不可能的。即使父亲还健在,父亲也当为女儿骄傲。有朋友告诉林华卿,在台湾看到一部纪录片,说到了大陆的海军,也说到了林华卿的父亲林遵。在林遵起义后,国民党长期对林遵耿耿于怀、咬牙切齿,这也说明了当年林遵起义是多么具有历史意义。

朋友告诉林华卿,台湾媒体拍的那一部有关大陆海军、有关国民党将领起义、有关她父亲林遵的纪录片,已经较为客观,没有情感的狂躁,有的是历史的探寻。林华卿听了颇有感慨,反映历史的真实,真实地反映历史,假如父亲九泉有知,也是多了一份欣慰。

退休了,林华卿还是在舰艇维修的第一线。放眼海军和领海,“辽宁”号航母已经服役,我们的海军已经从近海驶向远洋。而在我们的领海,日本人对钓鱼岛虎视眈眈,南沙诸岛也受到一些国家侵扰,海军将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舰艇的维修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我们要像潜艇一样下沉。”这大约就是这个团队和林华卿的坚守、淡定。

推荐访问:返聘 依然 工作 是一切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