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革命、战争与美碰撞

时间:2021-01-06 09:19:3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百合花》:革命、战争与美的碰撞

黄会兴 内容摘要:《百合花》为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在课文研习中要体现“任务群” 的特点,则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渗透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学习的理念并在任务活动中培养核心素养。通过批注式阅读、撰写文学研究综述和跨媒介战争美学研讨任务来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

  关键词:革命文学 任务群 悲剧 美学 《百合花》是20XX年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课文,学习任务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即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如果把《百合花》放在“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也是可以的。在深入体会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5、9任务群统一于“革命文学”。

  一.精读与细读:批注式文本解读 鼓励学生课前给课文做批注。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批注可以分为眉批、夹批、旁批和脚批。一般来说,眉批是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或对文章总的理解,旁批主要对某个段落的内容概括和介绍写作特点,夹批为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语境含义以及点评等,脚批为对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感悟拓展等。

  【眉批】这篇描写战争的小说悬置了正义与邪恶,回避了正面战场的厮杀与破坏,缺省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的龃龉之因,以及我喜“爱”小通讯员的来由,目的是将主题聚焦人类的普遍感情上——最基本的朴素的情谊。陌生人短暂的接触,就能彼此惺惺惜惺惺,无论战争还是和平,人性中永远有美好的成分,这是人性的善与纯。这些凿空的处理使作品超越了一时一事,具有了恒久的意义。整篇文章轻灵俊秀,很像孙犁的“白洋淀”派,也与意大利的卡尔维诺在《文学讲稿》中关于战争“轻与重”的论述相协,甚至可以联想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脚批】关于战争的小说怎么写?尔维诺以童话或民间故事的形式写,是马戏团式的欢乐和儿童思想式的线性。茹志鹃是写意散文式的轻盈和诗化的点染。不是情节的动人心魄和高潮迭起,而是生活横断面式的藕断丝连。同样是在战争与死亡的“轻与重”之间奔突,一个是男性的幽默,一个是女性的诗意。但对于战争的冷眼旁观又都是严肃的。茹志鹃选择了战争后方女性的视角,注定这篇文章是革命战争小说中的小插曲,但别具一格,清新自然,有象征意味。

  二.鉴赏与评价:旁参式文学史研习 阅读小说可以分为三个关注层次,一是思想情感层,指主旨;二是内容表现层,主要包括“人物、环境、情节”等要素;三是语言表达层,主要包括“叙述、结构、虚构、语言”等要素。思想感情层居于最核心,而一般读者常关注“内容表现层”,即故事。当我们从“读者”变身为“学者”时,我们才进入语文学习状态,这也是生活中的语文和课堂上的语文的区别。

  以研究态度对待课文,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文学史或相关研究,撰写简单研究综述。按照文学四要素理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我们需要关注“世界”和“读者”,这里集中在“写作背景”和“文学评论”两个分支上。

  1.两个背景:写作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背景 读一篇作品,要知道它所写的内容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基本情况。在这双重历史坐标中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评价作家及作品。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是国强共弱,战争中双方的进攻与撤退交替进行,伤亡较大。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党需要对自己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需要向人民群众宣扬辉煌历史,需要歌颂革命先烈,也需要通过重构历史证明自身存在的现实合法性,从而巩固新政权。与这一社会形势相适应,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大量涌现,歌颂在战争中不怕牺牲的英雄战士和可爱的人民。”[1]这一题材作品有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峻青的《党员登记表》。而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独特的艺术创新区别于其他作家。

  2.文学史对《百合花》的评价 (1)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样评价茹志鹃和她的《百合花》:“這位在1943年参加新四军部队文工团的女作家,对战争的关注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似乎并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2]《百合花》赞颂了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3]。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基本持此观点。

  (2)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作于1958年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中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当年茅盾先生曾将之概括为“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陈思和先生认为 “有意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有人则认为“《百合花》是一出悲剧。”[5]美的往往是悲的。因为评论者侧重点不同,结论倾向也略有差异,实为一体。

  三.比较与交流:反思性美学思考 组织学生课下研究,课上进行一场关于“战争、革命与悲剧”的讨论,要求广泛阅读,聚焦文学(小说)写作的功能和该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就如下问题研讨并撰写阅读研究报告。

  1.文学中的战争与真实战争有何不同? 文中首段“一九四六年的中秋。”这一天是1946年(丙戌年)09月10日,星期二。初步了解历史上时间大致相同的事件(原文“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对比阅读王树增著《解放战争(上)·第二章古老的最大多数万岁·中国战术和漂亮的美国帽子》[6],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感受、欣赏不同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讨论】同为文学作品,一个是短篇小说,一个是报告文学,两者的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百合花》悲剧性及主题? 【探究】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本文“有价值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是“军民鱼水情”还是“没有爱情的爱情”? 有人认为“作者巧妙地把这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置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中,又使得这种浓浓的悲剧意识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是爱情之花凋谢之后,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的认识。”[7]这里有价值的东西是“美好”——年轻的生命(19岁的通讯员,新婚三天的小媳妇)、美好的生活(如通讯员的天目山砍竹生活、新媳妇的新婚燕尔)、淳朴的人情(如通讯员“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我”女性特有的撒娇和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新媳妇起初不借被子的“小气”和后来“后悔”的质朴憨厚等)、活泼的人性(如通讯员的青涩、善良、活泼、爱美)以及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当这些美好与战争的残酷碰撞并被无情而轻而易举地撕碎,悲剧意味便诞生了。

  3.读《百合花》,你所领会到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价值是什么? 【写作】写一篇回答有关该问题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百合花》的当代意义何在?战争注定是残酷的,而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心中坚信生活会美好,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并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去追求,哪怕是牺牲。这就是对未来的憧憬,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甜蜜爱情的希冀,这就是革命的“梦”。这种清新淳朴、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是建立在美好人性的基础上的。关注当下,任何不以追求生活美好和人性美善的理想都容易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和遭遇被物化的厄运。

  4.如何评价战争题材文艺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评论】观看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血战钢锯岭》中的一部,就文学和影视中的“暴力美学”(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发表看法。

  茹志鹃以女性独特的叙事视角轻灵地绕过正面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那么其他作者或导演是如何表现战争的呢?而你对战争又如何认识呢?你认为战争改如何表现?请发表看法。

  综上,聚焦文本,参考历史,进行哲学或美学的探讨,便于我们综合性第学习而又个性化地理解作品。对革命战争题材感兴趣的同学建议课外参考浏览《孙子兵法》,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英】约翰·基根的《战争史》与《战斗的面貌》、【美】伊恩·莫里斯的《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与演变》、《老梁看电影·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等作品们进一步了解、理解革命与战争,并反思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独特的美学意义,以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成性。

  参考文献 [1]高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P35-36 [2][3][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8 [5]袁俊华.茹志鹃《百合花》主题解读[J].文学教育.20XX年第6期 [6]王树增著.解放战争(上)·第二章古老的最大多数万岁·中国战术和漂亮的美国帽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133-147. [7]袁俊华.茹志鹃《百合花》主题解读.[J]文学教育.20XX年第6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反法西斯战争 百合花 碰撞 革命 百合花:革命、战争与美碰撞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