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时间:2023-05-05 10:35:2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全球化”这个词语,但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特征、性质和意义,对于引导我们正确地看待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问题,在国际舞台上采取正确的立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43-02

在今天,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的生活境遇。马克思没有使用过“全球化”这个词语,但是,多次使用了“世界市场”、“全球”等字眼,并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阐明了全球化的世界趋势,就全球化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特征、性质和意义,对于引导我们正确地看待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问题,在国际舞台上采取正确的立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阐明了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并由此推动交通运输业的飞速进步,为全球化提供了必需的客观条件。“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资本。”[1]252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需要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工业制造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使得产品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本国的需求,“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254。生产的供、产、销关系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既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便利、快捷的产物,同时也有着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势不可当的历史趋势。

其次,马克思指出了全球化趋势将覆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对全球化的理解,有人从经济的角度界定,认为全球化主要是经济的全球化;有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界定,认为全球化主要是国际秩序的全球化;有人从人的生存状态来理解,全球化是人类实践活动逐渐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全面依存关系的趋势和过程。这些观点和看法强调了全球化的某一方面,事实上,全球化趋势虽然最先表现在经济领域,但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必然会逐步扩及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255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在经济生活方面,在思想政治文化各方面人们都要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考验。

再次,马克思批判了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霸权、制造不平等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会造成人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3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当做原材料供应地、产品倾销地,在那里建立劳动密集型产业,剥削廉价的劳动力,掠夺当地的资源。资本的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发达国家的掠夺使本国越来越富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状态。“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1]255全球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掌握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两极分化。

在今天,世界贫困问题依然持续存在,并没有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改善。面对日益严重的极端贫困问题,罗尔斯没有把他在《正义论》中阐明的差别原则适用于全球,而认为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在人民社会的基本结构当中,一旦满足了援助义务,所有人民都有了运转正常的自由或合宜政府,也便没有理由缩短不同人民间平均财富的差距。”[2]在罗尔斯看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国内的政治文化,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源于不同的国内政策,否认国际环境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早期还是现在,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对冷战后全球制度规则的形成起主导性的作用。全球制度规则与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极端贫困状况有着因果联系[3]。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全球化的影响和价值是双重性的。尽管全球化过程充满罪恶、破坏和掠夺,但同时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40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不再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全球化使市场扩大,发达的世界市场使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其他商品资源在全球流动扩大和加深,把各国经济联结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对资源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世界交往。在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

马克思对全球化的深入理解和定性分析,对于我们正确地应对全球化问题、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正确的立场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经济上,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并注意趋利避害。

马克思揭示了全球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世界发展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人们只能利用它而不可违背它。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既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化,使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出来。在经济全球化條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吸取技术发展和先进管理方式的经验和教训,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减少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大都为发达国家所占有或支配,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开展生产,只能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我们要借助“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演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金融资本规模日渐扩大。国际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会造成巨大危害,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金融投机行为导致东南亚经济在短时期内陷入经济危机。前车之鉴,引以为戒,我们要积极防御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外部威胁和侵害,确保经济安全。

第二,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255。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的征服者会借助于强力推行自己的文化,把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制度伦理等作为一种普遍准则加以推广。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应该理性地、批判地对待外來文化。在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照思考中,要看到他者优越性的地方,看到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学习并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扩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并且要在这种对照中反观自身,加深和提高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既要继承自身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认识并修正其不足和弊端,从而推进文化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重视文化认同建设。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人们开始反思、审视自己的特性、传统,并以此确定未来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源于人们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文化认同。这种价值体系不是封闭的、静态的、绝对的,而应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相对性,既具有民族生活实践的“特性”,又包含能够得到其他民族共鸣和认同的“共性”。

第三,国际政治上,开展全球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例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金融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规模、波及范围及影响后果都具有全球性,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靠各国政府采取政策措施,而必须依靠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当今国际舞台奉行的仍然是强权政治,国际秩序和规则体现的仍然是经济、军事等力量的制衡和博弈。尽管如此,但全球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是可能的。建立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南南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同时,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成果,增强自身实力,从而逐步改变在国际事务中的不平等地位,以使全球化进程公正、合理、有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罗尔斯.万民法[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122.

[3]托马斯·博格.何谓全球正义[J].世界哲学,2004,(2).

推荐访问:马克思 全球化 指导意义 思想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